|
螳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說文新附》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螳 | 螳蜋也。从虫,堂聲。〔徒郎切〕 (283 / 284) | 虫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螳 | 178 | 徒郎 |
![]() |
定 | 全濁 | 舌 | 平 | 宕 | 唐/唐 | 開 | 一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虫」,「堂」聲。「螳蜋」是昆蟲名,全身綠色或黃褐色,頭部呈三角形,前腳像鐮刀形狀,身體細長,有兩對翅膀。 54 字 詳解: 從「虫」,「堂」聲。「螳蜋」是昆蟲名,又作「螳螂」,全身綠色或黃褐色,頭部呈三角形,前腳像鐮刀形狀,身體細長,有兩對翅膀。《說文新附》:「螳,螳蜋也。从虫,堂聲。」如《逸周書.時訓》:「芒種之日,螳螂生,又五日鵙始鳴,又五日反舌無聲。」《韓詩外傳.卷十》:「螳蜋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莊子.人間世》:「汝不知夫螳蜋乎?怒其臂以當車轍,不知其不勝任也。」又《淮南子.人間》:「齊莊公出獵,有一蟲舉足將搏其輪,問其御曰:『此何蟲也?『對曰:『此所謂螳蜋者也。其為蟲也,知進而不知卻,不量力而輕敵。』」後以「螳臂當車」或「螳臂擋車」比喻不自量力。例如清代李汝珍《鏡花緣》第18回:「誰知腹中雖離淵博尚遠,那目空一切,旁若無人光景,卻處處擺在臉上。可謂螳臂當車,自不量力!」 349 字 相關漢字: 虫,堂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38 | 周p155 | ||||
李p186 | 何p280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螳」字下錄有15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螳臂當車, 螳臂擋車, 螳螂捕蟬, 螳螂奮臂, 螳螂黃雀… | (5/21)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螂, 蜋, 蚚, 蚥, 蝆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mantis |

瀏覽次數: 9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