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步 (主部件) 共 3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步 | 《說文》:「步,行也。从止、𣥂相背。凡步之屬皆从步。」《爾雅.釋宮》:「堂下謂之步。」郝懿行義疏:「《淮南.人間篇》云:『夫走者,人之所以為疾也;步者,人之所以為遲也。』是步為徐行。」《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步」本義是緩緩地步行,與「趨」、「走」速度有別。參見「走」。另古人以左、右腳各跨一下為「一步」;今人以單腳跨一下為「一步」,實即古人的「半步」,或稱為「跬」(季旭昇)。《小爾雅.廣度》:「跬,一舉足也。倍跬謂之步。」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步行。《合集》17154:「今日勿步。」甲骨卜辭常有「步伐」一詞,《合集》6461正:「王其步伐尸(夷)」,即指王前往討伐夷方。《尚書.武成》:「越翼日癸巳,王朝步自周,于征伐商。」孔安國傳:「步,行也。武王以正月三日行自周,往征伐商。」 金文「步」屢見於中山王墓出土的兆域圖銅板中,用作量詞,如「從內宮㠯(以)至中宮丗(卅)步。」此量詞義所表實際長度與人雙足各進一次之距離相當,《禮記.王制》:「古者以周尺八尺為步,今以周尺六尺四寸為步。」《史記.秦始皇本紀》:「六尺為步。」周以八尺為步、秦以六尺為步,足見古代尺制非一。據推算,兆域圖應以「五尺為一步」,一尺約今二十二釐米。 古璽、陶文「步」用作姓氏。《通志.氏族略三》:「步氏,姬姓。晉公族郄氏之後,步揚食采於步,遂以為氏……又步鹿氏改為步氏,望出潯陽。」 | |||
陟 | 金文也用作本義,散盤:「陟剛」,表示登上山崗,「剛」通假為「崗」。《詩.大雅.公劉》:「迺陟南岡」。㝬簋:「其瀕在帝廷,陟降」,表示瀕臨、接近帝廷,「陟降」表示陞降、上下。《詩.大雅.文王》:「文王陟降,在帝左右。」毛亨傳:「言文王升天,下接人也。」朱熹集傳:「蓋以文王之神在天,一升一降,無時不在上帝之左右,是以子孫蒙其福澤,而君有天下也」。 | |||
徙 | 「徙」的古文字字形有兩類。「徙」之《說文》或體作「𢓊」,與古文「辵」、「㢟」疑古本一字(李孝定),參見「延」。按「徙」卜辭用義不明,商晚周初金文皆用為人名、氏族名,故用義不詳。 春秋後期金文從辵從尾從小或米,隸作「𨗬」,與《說文》、《汗簡》古文形近。《集韻.紙韻》:「𨑭,亦作徙,古作𨗬。」鄭臧公之孫鼎:「其𨗬(徙)于下都」,表示遷徙(參董蓮池)。包山楚簡與春秋金文形同,從辵從尾從小,表示遷移。又「徙」、「沙」音近相通,「長𨗬」,讀作「長沙」,地名。 秦簡亦有遷徙、移任之義;《睡虎地.日書甲種》:「徙官」,即遷任。《漢書.揚雄傳》:「三世不徙官」。 此外,「徙」《說文》古文與「屎」形近,學者或以為同屬一字,可商。「𡲴」當為「𨗬」之訛變,「徙」、「屎」音近,參見「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