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延 |
|
UTF-8 | E5 BB B6 |
---|---|
大五碼 | A9B5 |
倉頡碼 | 弓大竹卜一 |
Matthews | 7342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404;(二版)439 |
康熙字典 | 280 |
Unicode | U+5EF6 | |
---|---|---|
GB2312 | 4951 | |
四角號碼 | 1240.1 | |
頻序 A/B | 946 | 1341 |
頻次 A/B | 2056 | 434 |
普通話 | yn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延 | 長行也。从㢟,丿聲。〔以然切〕 (44 / 38) | 㢟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
延 | 137 | 以然 | |
延 | 192 | 諸盈 | |
延 | 412 | 予線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以 | 次濁 | 喉 | 平 | 山 | 仙/仙 | 開 | 三 | |
章 | 全清 | 齒 | 平 | 梗 | 清/清 | 開 | 三 | |
以 | 次濁 | 喉 | 去 | 山 | 仙/線 | 開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延」表示人在路上行走。本義是遠行。 21 字 詳解: 甲骨及早期金文從彳從止,有行走之意。「彳」為「行」之省文,象道路之形,「止」在「行」中,會人在路上行走。本義是遠行。《說文》:「㢟,安步㢟㢟也。从廴从止。凡㢟之屬皆从㢟。」 《說文》:「延,長行也。从㢟丿聲。」 「延」甲金文皆作「𢓊」,戰國末期《睡虎地秦簡》始見加「丿」之「延」,故《說文》「㢟」、「延」當為古今字,典籍皆作「延」。 春秋晚期「彳」漸拉長,或與「∟」形結合(王孫遺者鐘),或從「∟」(蔡侯紐鐘)。可見「廴」旁從「彳」至「∟」,至小篆才統一為「廴」之發展過程。《說文》:「廴,長行也,从彳引之。」 林義光謂「∟」象庭隅,止在其上,指庭隅可安步也, 自「延」字演變觀之,此說可商。「延」字商代甲骨金文皆從「彳」,西周早期至春秋皆作「彳」之拉長形,「∟」為春秋後期之演變。「廴」旁甲金文多作「∟」,然「延」與「建」、「廷」之「廴」旁起源及意義有異。參「建」、「廷」。 卜辭有行走、連綿之義。如「乙未卜,賓貞:今日其𢓊雨」是卜問今天會否連綿不斷地下雨。金文用為人名,又意為進,如盂鼎:「𢓊邦賓」,即「進賓」、「贊賓」,表示引進賓客。又有長久義,如王孫鐘:「𢓊永余德」。又孳乳為「誕」,作發語詞,康侯簋:「𢓊命康侯啚于衛」,《書.大誥》:「誕敢紀其敘」。此外,「肆」、「延」卜辭皆表示綿長;古籍中均有陳義,《爾雅.釋詁》:「延,陳也。」 572 字 相關漢字: 彳,行,止,𢓊,丿,㢟,∟,廴,建,廷,誕,肆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延」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延慶州, 延慶衛, 延慶右衛, 延津縣, 延安府… | (5/12)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延年益壽, 苟延殘喘, 延頸企踵, 美意延年, 延頸舉踵… | (5/65)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遲, 遷, 宕, 苟, 擱, 貤, 宛, 卻, 蔓, 袤, 綿, 俄, 镺, 順, 拖, 周, 週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to travel afar (arch.); to delay, to postpone; to procrastinate; to lengthen, to prolong, to extend; to protract; to invite; to engage, to send for; to receive; to elongate |
瀏覽次數: 174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