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鳥 (主部件) 共 3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3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字象側視之鳥形,本義是鳥,是典型的象形字,於甲骨文及金文中均多見。
字形像一隻長尾巴的鳥,鳥爪後來演變成四點(沈培)。《說文》:「鳥,長尾禽總名也。象形。鳥之足似匕,从匕。凡鳥之屬皆从鳥。」
甲骨文用為人名、地名,亦有用作本義,表示鳥,如《合集》116:「呼取生芻鳥」,生芻鳥即活的雛鳥。金文用作人名、族氏名。「」與「」在古文字中皆為鳥類之象形,故通用。除鳥字外,古文字中還有許多和與鳥類有關的其他象形字,其形體的分別多在於鳥冠或尾部式樣的不同,如「」、「」、「」、「」等。「」字後來成為「鳥類」或「飛禽」的通稱,如《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1:「北方之旗以鳥」,表示北方之旗用鳥為圖案。「」字引申為「鳥類」後,許多不同的雀鳥便都以「」形加上音譬的形聲字來表達。這些字於《爾雅.釋鳥》篇中有極詳盡的記載。
」字《廣韻》「都了切」,屬「端母」字,該字在現代方言常有層次差異。如粵語「」有鼻音聲母讀法niu5和塞音聲母讀法diu2。鼻音聲母讀法為目前常用讀音,如「比翼鳥」、「鳥語花香」等詞皆讀此音。塞音讀法則只保留作詈罵詞,多用於口語,屬於較早層次讀音,具有較古特徵。指人、畜雄性生殖器,後世用「」字表示。早在《水滸傳》七十一回裡已有「招安,招安,招甚鳥安」,四十四回裡則有「哥哥,你看我結果那呆鳥」。《西廂記》三本三折也有「赫赫,那鳥來了」。
從「」從「」,或從「」,本作「」,象鳥於樹上聚集。後省作一「」在「」上。本義是聚集,引申為集合、集體。
甲金文從「」從「」,或從「」。噩君啟節把「」字左邊豎筆連上「」字的豎筆,兩部分共用筆畫,字上又加上「」省作為聲符,字形與甲骨文差距較大(說可參朱德熙)。
甲骨文從「」或「」在木上,學者一般認為這個字形就是《說文》「」的或體「」。《說文》:「雧,羣鳥在木上也。从雥从木。集,雧或省。」按季旭昇認為一隻鳥在木上,實際並不構成集合的概念,加上現存甲骨文這個字形都是殘辭,因此並沒有證據證明它們一定是後來的「」字,可備一說。甲骨文「」字意義不詳。
金文「」字可用作族氏名或戰國間楚國職官名。金文屢見「集脰」、「集既」、「集膴」等詞,李學勤認為「」字之義與「」字同,且出現「」字的器物都是烹飪器或溫器,由此推斷他們是管理王室飲食的官員。另「」也可用來表示成就,如毛公鼎:「唯天將集氒(厥)命。」全句指上天成就其大命。
傳世古籍中「」字可指羣鳥棲止在樹上,如《詩經.周南.葛覃》:「黃鳥于飛,集於灌木。」後「」引申為集合的意思,如《爾雅.釋言》:「集,會也。」邢昺疏:「經典通謂聚會為集。」另「」又引申出止息的意思,如《國語.晉語二》:「人皆集於苑,己獨集於枯。」韋昭注:「集,止也。」
甲骨文從「」,「」聲,本義是一種鳥名。
甲骨文從「」,「」聲,本義是一種鳥名。
甲骨文借用作地名,即後世的「」,在今山東范縣東南五十里有顧城(郭沫若),《合集》36485:「才(在)雇」。《左傳.哀二十一年》:「公及齊侯、邾子盟於顧」。
《說文》:「雇,九雇,農桑候鳥,扈民不婬者也。从隹,戶聲。春雇鳻盾,夏雇竊玄,秋雇竊藍,冬雇竊黃,棘雇竊丹,行雇唶唶,宵雇嘖嘖,桑雇竊脂,老雇鷃也。𪄮,雇或从雩。𩿇(鳸),籒文雇从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