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9
11
(18)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8 AC A8
大五碼 C2D3 
倉頡碼 卜口廿日大 
Matthews 4591 
漢語大字典 (一版)4004;(二版)4267  
康熙字典 1105 
Unicode U+8B28
GB2312  
四角號碼 0463.4 
頻序 A/B 3775  5422 
頻次 A/B 47  -- 
普通話 m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其他
字例: 1/1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議謀也。从言,莫聲。《虞書》曰:咎繇謨。〔莫胡切〕𠻚,古文謨从口。 (52 / 46) 𠻚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80 莫胡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表示論議謀劃,引申為計謀、謀略。
19 字

 詳解:」從「」,「」聲,「」是意符,表示通過商議而擬定計策。本義是論議謀劃,引申為計謀、謀略。《說文》:「謨(謩),議謀也。从言,莫聲。《虞書》曰:咎繇謨。𠻚,古文謨从口。」

  徐鍇認為「」和「」有別,「」側重於商議計策,「」側重於思考計策。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慮一事,畫一計為謀,泛議將定其謀曰謨,《大禹謨》、《皋陶謨》皆泛謨也。」王鳳陽則認為「」、「」是異體字,二者不是個人的思索,而側重於咨詢、商量,共同計議。

  金文假借「」為「」,表示謀略、計策。陳侯因[次月]敦:「大慕(謨)克成」,意指計謀成功。參見「」。

  由議謀義引申,「」又是一種奏議文體,是最早的上行公文的名稱,是古代臣下為君主就國家大事進行策劃謀議的文體,多見於先秦,漢魏以後較少見;如《尚書》所載〈大禹謨〉、〈皋陶謨〉,不過當時的所謂「」未必成文,而是史官對禹、皋陶的說話的記述。由於《尚書》的〈大禹謨〉、〈皋陶謨〉用「」,使「」有古雅的色彩,所以典雅、莊重的「」有時就寫作「」(王鳳陽)。孔安國《尚書.序》:「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書》之體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曰誥,曰誓,曰命,是稱六體。」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三:「道其常而作彝憲者謂之典,陳其謀而成嘉猷者謂之謨。」《周書.王褒庾信傳論》:「典、謨以降,遺風可述。」「典謨」本來是兩種文體的名稱,後來借指經典,又指《尚書》。

  後來「」又假借為「」,是方言的用法。宋代馬令《南唐書.黨與傳.查文徽》:「越人謨信,未可速進。」原書注云:「謨信,無信也。閩人語音。」

  「」是現行罕見的姓氏,今湖南之益陽有分布。《續通志.氏族略》注:「(西)夏使臣謨箇」,可見謨姓的祖先是西夏人,即古羌人(中國西北古代民族)。

  表示議謀的「」又被用作人名,如中國土壤學家朱顯謨。
806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33 p165
典謨
p294 p242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3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帷幄, 典訓誥, 神廟算, 神遠算, 經國遠 (5/11)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詞類 英文意義
adv. not
v. consider, plan
瀏覽次數: 8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