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㚔 (主部件) 共 6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㚔 | 戰國以後字形訛變,至漢末與「幸」字形混,從古文字觀之,「㚔」、「幸」本為兩字,應予分別。參見「執」。 甲骨文讀為「執」,表示拘執。金文表示甲冑,中山王方壺:「身蒙㚔冑」。相當於典籍的「介冑」,《禮記.曲禮》:「介冑則有不可犯之色。」「介」為兵甲之意。 《說文》:「㚔,所以驚人也。从大从𢆉。一曰大聲也。凡㚔之屬皆从㚔。一曰讀若瓠。一曰俗語以盜不止爲㚔,㚔讀若籋。」 此外,段注對「㚔」被誤作「幸」有一番說明:「各本作从𢆉。五經文字曰。說文从大从()。()音干。今依漢石經作幸。又曰。()者、說文。執者、經典相承。凡報之類同是。則張氏所據說文與今本迥異如是。今隷用石經體。且改說文此部皆作幸。非也。今皆正。干者、犯也。其人有大干犯而觸罪。故其義曰所以驚人。其形从大干㑹意。」 | ||||||||||
圉 | 甲骨文表示監獄,「壬辰卜,貞,執于圉」(《合集》5973)。 金文用作人名,圉卣:「王易(賜)圉貝。」又表示勇武,史牆盤:「強圉武王」,「強圉」是古代成語,表示勇武多力。《逸周書.謚法》:「威德剛武曰圉」。《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不畏強圉」。文獻亦作「彊禦」,,表示強橫之人《詩.大雅.烝民》:「不侮矜寡,不畏彊禦。」 「圉」後作「圄」,是「圄」的古字(王筠),《說文》:「圉,囹圄,所以拘罪人。从㚔从囗。一曰圉,垂也。一曰圉人,掌馬者。」段玉裁改「囹圄」為「囹圉」,注云:「㚔爲罪人,囗爲拘之,故其字作圉。他書作囹圄者,同音相叚也。」 | ||||||||||
執 | 後來金文人形「丮」與「㚔」分離。早期金文「丮」下部或加從「止」(執父乙爵,此器「丮」的頭部作張口之形,與「欠」形近),後期「止」訛變為「女」形(多友鼎)。 甲骨文表示拘執,又用作人名或氏族名。金文表示拘執,多友鼎:「執訊三人」,又表示執掌,秦公鐘:「柔燮百邦,于秦執事。」 《說文》:「執,捕罪人也。从丮从㚔,㚔亦聲。」 | ||||||||||
報 | 從字形上看,「報」亦可訓釋為「執」,除了嚴一萍、馬如森釋為「報」外,大部分學者釋此字為「執」或「摯」。 | ||||||||||
逸 | 「逸」的字形見於金文,從「辵」從「兔」,或不從「辵」而從「彳」,何琳儀認為會兔子速跑之意。「逸」的本義是逃逸、逃跑。《說文》:「逸,失也。从辵兔。兔謾訑善逃也。」如《左傳.桓公八年》:「戰于速杞,隨師敗績,隨侯逸。」杜預注:「逸,逃也。」《文選.楊子雲〈解嘲〉》:「往昔周網解結,群鹿爭逸。」又泛指奔跑。如《國語.晉語》:「乃左并轡,右援枹而鼓之,馬逸不能止,三軍從之。」韋昭注:「逸,奔也。」 「逸」引申表示隱遁、隱逸的意思。《正字通.辵部》:「逸,隱遁也。」如《論言.堯曰》:「興滅國,繼絕世,舉逸民,天下之民歸心焉。」《楚辭.遠遊》:「形穆穆以浸遠兮,離人群而遁逸。」 隱逸義進一步引申為閒適、安逸。如《詩.小雅.十月之交》:「民莫不逸,我獨不敢休。」《漢書.趙充國辛慶忌傳》:「熢火幸通,勢及并力,以逸待勞,兵之利者也。」 「逸」又表示放縱。如《尚書.大禹謨》:「罔遊于逸,罔淫于樂。」孔穎達疏:「逸謂縱體。」《國語.魯語》:「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逃逸義又引申表示散亡、亡失。如《史記.儒林列傳》:「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滋多於是矣。」《後漢書.儒林列傳上》:「及光武中興,愛好經術,未及下車,而先訪儒雅,採求闕文,補綴漏逸。」 「逸」還表示超過、超越。《字彙.辵部》:「逸,超也。」如《文選.劉越石〈荅盧諶詩〉》:「竿翠豐尋,逸珠盈椀。」李善注:「逸,謂過於眾類。」《文心雕龍.才略》:「景純艷逸,足冠中興。」 「逸」表示過失。《爾雅.釋言》:「逸,過也。」如《尚書.盤庚上》:「予亦拙謀,作乃逸。」《孔傳》:「逸,過也。」 「逸」表示釋放。如《左傳.成公十六年》「乃逸楚囚」,杜預注:「逸,縱也。」 | ||||||||||
釋 | 甲骨文辭例殘缺不完整。古書中「釋」表示釋放、放開的例子如《逸周書.克殷》:「立王子武庚,命管叔相,乃命召公釋箕子之囚。」《春秋公羊傳.僖公二十一年》:「楚人知雖殺宋公,猶不得宋國,於是釋宋公。」又表示赦免。如《史記.季布欒布列傳》:「於是上迺釋布罪,拜為都尉。」 「釋」表示放下。如《莊子.養生主》:「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 「釋」表示放棄、捨棄。如《商君書.修權》:「世之為治者,多釋法而任私議,此國之所以亂也。」《淮南子.詮言》:「釋道而任智者必危,棄數而用才者必困。」 「釋」表示消除、解除。如《國語.晉語》:「(文公)遂伐曹、衛,出穀戍,釋宋圍,敗楚師于城濮,於是乎遂伯。」《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所貴於天下之士者,為人排患釋難解亂而無取也。」 「釋」表示消溶、溶解。如《老子.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淮南子.墜形》:「故南方有不死之草,北方有不釋之冰,東方有君子之國,西方有刑殘之尸。」 「釋」亦指解說、解釋。如《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春,王正月,公在楚,釋不朝正于廟也。」杜預注:「釋,解也,告廟在楚,解公所以不朝正。」又如《呂氏春秋.上德》:「太子不肯自釋,[……]遂以劍死。」「自釋」即自辯,指為自己辯解。 佛教傳入中國後,因其創始人名為釋迦牟尼,又以「釋」指稱佛教或與佛教相關事物。如《顏氏家訓.歸心》:「歸周、孔而背釋宗,何其迷也!」「釋宗」即佛教。又如宋梅堯臣〈答鵝湖長老紹元示太玄圖〉:「道士須換黃庭經,釋子自明太玄辭。」「釋子」指佛教的僧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