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凡 (包括子部件) 共 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6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郭沫若)
甲骨文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郭沫若)左側豎筆直而短,象盤底圈足之形,右側豎筆向外彎曲,象盥盤口沿之形。「」和「」的字形較為相近,但「」一般只有右側豎筆向外彎曲,而「」則是左右豎筆對稱,多為直筆。(寇占民、王子楊)
甲骨文用作地名,如《合集》29383:「王至于凡田,湄日亡𢦔(災)。」意謂王去到凡地田獵,整天沒有災害。又如《合集》33568:「鼎(貞):王其田,亡𢦔(災)。才(在)凡。」意謂王去田獵,沒有災害,在凡地。
金文或加上「」旁。(參王子揚)古文字往往加「」與不加「」無別。「」被借作概括之詞,如多友鼎:「凡㠯(以)公車折首二百又□又五人。」又如新郪虎符:「凡興士被(披)甲,用兵五十人以上,必會王符,乃敢行之。」
簡帛文獻的「」也表示概括,如《郭店簡.語叢四》簡5:「凡敓(說)之道,級(急)者為首。」《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凡為吏之道,必精絜(潔)正直,慎謹堅固。」「」多用作假借義,後世又另造「」、「」以表示本義。《說文》:「凡,最括也。」
」還表示平常、平凡。《廣韻.凡韻》:「凡,常也。」如《孟子.盡心上》:「待文王而後興者,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亮所與言,盡眾人凡士,故其文指不得及遠也。」
」表示塵世、世俗。如唐代牟融〈寄羽士〉:「別來有路隔仙凡,幾度臨風欲去難。」明代馮夢龍《警世通言.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清心寡欲脫凡塵,快樂風光本分。」
甲金文從「」從一點,「」象盤形,但於「」字中所指應與盤無關。甲骨文或從「」,構形本義不明。或說一點象丹砂之形,象礦井中有丹砂,表示採丹井。
甲金文從「」從一點,「」象盤形,但於「」字中所指應與盤無關。甲骨文或從「」,構形本義不明。或說一點象丹砂之形,象礦井中有丹砂,表示採丹井。按「」字作為部件,與「」形通用,參見「」、「」字。
甲骨文用為地名、方國名。如「己卯卜王才(在)丹」。
金文除用作人名外,又表示丹砂、朱砂。庚贏卣:「易貝十朋又丹一𣐼」,郭沫若曰:「丹,丹砂。𣐼字從木厈聲,疑即管之異文。丹砂之單位以𣐼言,猶貝以朋言,車以輛言,馬以匹言。」
戰國文字表示赤色的意思,《上博楚竹書七.武王踐阼》:「太公望奉丹箸(書)以朝」,「丹書」即用紅色筆墨所寫的書。
《說文》:「巴越之赤石也。象采丹井,一象丹形。凡丹之屬皆从丹。𤮺,古文丹。㣋,亦古文丹。」段玉裁注:「丹者石之精,故凡藥物之精者曰丹。」
」是「𠬝」的後起形聲字,「𠬝」字是制服、降服、屈服等義之初文,後增「」,林潔明則認為「」象人奉盤服事,本義為服事。
」是「𠬝」的後起形聲字,「𠬝」字是制服、降服、屈服等義之初文,後增「」,林潔明則認為「」象人奉盤服事,本義為服事。
金文「」形或訛變為「」形,秦漢簡帛「」字仍從舟作,與小篆同,至於後來服字被歸入「」部,便更是訛上再訛。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職事、職務,班簋:「王令(命)毛伯更虢城公服」,更讀為庚,續也,表示王命毛伯繼虢城公之職也。
《說文》:「服,用也。一曰車右騑,所以舟旋。从舟𠬝聲。𦨈,古文服从人。」
」從「」從「」,構形初義不明,疑象草木生長時的青色。
」從「」從「」,構形初義不明,疑象草木生長時的青色。
甲骨文只一見,從「」從「」。甲骨文「青室」,即宗廟之室(王襄、馬如森)。金文從「」從「」,丹或作「」,「」象草木生長,「」本義是指草木生長之青色(林義光)。《釋名》:「靑,生也。象物之生時色也。」馬敍倫則認為丹是石名,「」本義是石之青色。按前說較合理。草木生長之色常青,而丹石未必是青色。「」、「」作為聲符,與「」古韻同屬耕部。「」、「」形近,作為部件通用,金文「」所從之「」多從「」作。晚期金文「」下加「」為飾筆。
金文多用作人名。學者又讀為「」,牆盤:「青(靜)幽高且(祖),在微靈處」,表示高祖在微地安靜隱居(唐蘭)。又用作本義,表示青色,番君白盤:「用其青金」。《荀子.勸學篇》:「靑取之於藍而靑於藍。」
戰國楚簡通讀為「」,《郭店簡.性自命出》:「青(情)生於眚(性)。」
《說文》:「青,東方色也。木生火,从生丹。丹青之信言象然。凡青之屬皆从青。𡷉,古文青。」
甲骨文從「」(盤類器具之形,方稚松釋作「」),以倒置之「」為聲符(劉釗)。本義未有定論,今多用作姓氏。
陳劍認為「」所從之偏旁非倒置之「」,兩者只是形近;並提出該偏旁當為「」之初文,「」、「」古音相近,因此「」可用作「」之聲符,可備一說。
甲金文「」字以往曾隸定作「」(郭沫若),林義光、趙誠、姚孝遂等或釋為從「」,「」聲,唯此說未確,原因有二。首先,甲骨文「」字並不從「」,由商代文字看亦可知「」所從「」形當為「」之訛寫。另外,以往學者釋從「」,其實「」字甲骨文部件上為「」(即倒口)下為豎立的橢圓形,與甲骨文「」明顯有別。詳參「」。
字形演變方面,金文「」初承甲骨文的形構,後從「」訛變作從「」。至於原初上作「」下作豎立而中空的橢圓形的部件則被填滿,後來線條化,線尾由向左微曲變成顯然彎曲,並且時或於豎曲線右邊加一與之平衡的曲線。在春秋中晚期,「」字或省去「」旁,參見𦅫鎛字形。
」字甲骨文用作嘆詞,《合集》16335︰「王占曰:俞。不吉,才(在)茲。」《爾雅.釋言》:「俞,然也。」《書.堯典》:「帝曰,俞。」
金文「」讀作「」,表示改變的意思,如𦅫鎛︰「枼(世)萬至於辝(予)孫子,勿或(有)俞(渝)改。」或讀為「」,不其𣪕︰「朔方玁允(狁)廣伐西俞(隅),王令我羞追于西。」李學勤認為「西俞」是泛指的地區名,讀為「西隅」,指西方。又用作人名,魯白大父乍仲姬俞𣪕:「魯白(伯)大父乍(作)仲姬俞賸(媵)𣪕。」
戰國竹簡「」讀為「」,《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10:「〈關疋(雎)〉㞌(以)色俞(喻)於豊(禮)」,意謂〈關雎〉利用美色來比喻禮教。
《說文》︰「俞,空中木爲舟也。从亼从舟从巜。巜,水也。」
甲骨文從「」從「」。「」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後增「」旁作。金文「」訛為從「」從「」。盥盤之義後來以「」或「」表示。
甲骨文從「」從「」。「」象側立的盥盤之形,是「」、「」的象形初文。後增「」旁作。金文「」訛為從「」從「」。盥盤之義後來以「」或「」表示。郭沫若云:「字當作[凡攴],譌變而為从舟从殳,而杯槃字乃益之以木作槃,或益之以冊作盤。」
甲骨文用作人名,如《合集》23100:「王[𡧊止](賓)般庚,亡𡆥(憂)。」「般庚」即「盤庚」,是殷先王之名。又如《合集》4259正:「古鼎(貞):般往來亡𡆥(憂)。」
金文也用作人名,如作冊般甗:「王商(賞)乍(作)冊般貝。」也用作盛水之盤,如單子白盤:「單子白乍(作)寶般(盤)。 」
」在古書中又表示旋轉,如「般旋」、「般桓」等。如《禮記.投壺》:「賓再拜受,主人般還曰:『辟。』」孔穎達疏:「主人見賓之拜,乃般曲折還,謂賓曰:『今辟而不敢受。』言此者,欲止賓之拜也。」「般還」指古人受拜時退縮轉身的動作,以表示謙讓。又如《文選.賈誼〈弔屈原文〉》:「般紛紛其離此尤兮,亦夫子之故也。」李善注:「言般桓不去,離此愆尤,亦夫子自為之故,不可尤人也。」
」可通「」,表示頒發、分發,如《墨子.尚賢中》:「古者聖王唯毋得賢人而使之,般爵以貴之,裂地以封之,終身不厭。」又表示分布,如《漢書.禮樂志》:「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顏師古注:「般讀與班同。班,布也。」又表示回、還,如《漢書.趙充國傳》:「而明主般師罷兵,萬人留田,順天時,因地利,以待可勝之虜。」
」表示搬運、運送,後作「」。《玉篇.舟部》:「般,運也。」如唐代陸贄〈賑恤諸道將吏百姓等詔〉:「宜令度支於淮南浙江東西等道量置場加價和糴米三五十萬碩,差官般運於諸道。」《舊唐書.食貨志下》:「至四月已後,始渡淮入汴,多屬汴河乾淺,又般運停留,至六七月始至河口,即逢黃河水漲,不得入河。」
」可作量詞,表示種類。唐代張鷟《游仙窟》:「一種天公,兩般時節。」明代馮夢龍《三遂平妖傳》第8回:「又且資性聰明,諸般經典雖不肯專心誦習,若是教他一遍,流水背誦出來。」
」還表示相同、一樣。如元代白樸《梧桐雨》第三折:「怎生般愛他看待他,忍下的教橫拖在馬嵬坡下!」清代曹雪芹《紅樓夢》第3回:「好生奇怪,倒像在那裏見過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