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厂 (包括子部件) 共 11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厂 | 金文中從「厂」的字應該是從「石」的省形(參金文形義通解、季旭昇),例如「段」、「原」、「厚」等字。甲骨文的「石」是指山石,所以《說文》訓「厂」為「山石之厓巖」。另外,「厂」與象屋形的「广」本不同字,然而兩者字形相近,容易混淆,故金文偏旁偶有互作。 《說文》:「厂,山石之厓巖,人可居。象形。厈,籀文從干。」 「厂」、「厈」、「岸」古本一字,「厂字本象石岸之形。周秦或加干為聲符作厈,後又或於厈上加山為意符作岸,故厂、厈與岸實為一字。」(高鴻縉《中國字例》),參見「厈」、「屵」、「岸」。 | |||||||
反 | 金文通讀為「返」,表示返回、歸還,善父山鼎:「反(返)入(納)堇(瑾)章(璋)。」又表示背叛,白懋父簋:「東尸(夷)大反」。又通假為「鈑」,表示金鉼,九年衛鼎:「帛(白)金一反(鈑)」。《爾雅.釋器》:「鉼金謂之鈑。」又用作人名和地名。 《說文》:「反,覆也。从又,厂反形。𠬡,古文。」 | |||||||
石 | 金文承甲骨文,從厂從口。金文用作重量單位,重一百二十斤,[妾子]𧊒壺:「冢(重)一石三百卅九刀之冢(重)。」「通作「祏」,表示宗廟裏藏神主的石室,如父辛卣:「石(祏)宗」。又用作人名等。 《說文》:「石,山石也。在厂之下;口,象形。凡石之屬皆从石。」《說文》小篆從○,不從口。以○象石頭之形,與古文字不合。《康熙字典》小篆改從口,與古文字同。段玉裁注:「或借為碩大字,或借為䄷字」。 戰國秦漢文字,「石」同音通作「碩」,《漢書.律歷志》:「石者,大也。」《馬王堆.易》:「石果不食」,傳世本《易》作「碩果」。 「石」作為重量單位,其後《說文》作「䄷」,云:「䄷,百二十斤也。」桂馥《義證》云:「䄷,今省作石,讀為擔。」《楚辭.九章.悲回風》:「重任石之何益」王逸注:「石,一作秙。」洪興祖補注:「秙,當作䄷,音石,百二十斤也。」 | |||||||
宕 | 甲骨文用作地名,如《合集》29256:「田于宕,其用茲卜。」 金文「宕」通作「度」,表示揣度,例如[冬戈]簋「休宕(度)氒(厥)心」,表示善於揣度、揆度他的心意。(沈培)又表示估量、計量,如五年琱生簋:「公宕(度)其參,女(汝)則宕(度)其貳。」意謂公估量其中的三份,你則估量其中的兩份。(李學勤、沈培) 「宕」又讀為「格鬥」的「格」(本字為「挌」),表示擊的意思。(沈培)例子如不𡠧簋:「女(汝)㠯(以)我車宕(格)伐[广敢](玁)允(狁)于高陶」。」「玁狁」是外族,銘文的意思是以車攻伐玁狁。 「宕」在傳世文獻中又通「蕩」,表示流動,如三國魏曹植〈七哀〉:「借問歎者誰?言是宕子妻。」也表示放縱,如《後漢書.孔融傳》:「故發辭偏宕,多致乖忤。」李賢注:「偏宕,偏邪跌宕,不拘正理。」 「宕」後還表示拖延,如清代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52回:「總理出了一會神,道:『再去拿一佰吊來。這一佰吊暫時宕一宕,我再想法子報銷。』」又表示懸掛,如清代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43回:「其時正在隆冬天氣,有的穿件單外褂,有的竟其還是紗的,一個個都釘著黃線織的褂子,有些黃線都已宕了下來。」 | |||||||
侯 | 甲骨文表示侯伯、諸侯。金文表示諸侯外,還用作人名。令方彝:「眔百工,眔者(諸)侯:侯、田(甸)、男,舍四方令(命)。」 《說文》:「春饗所射侯也。从人;从厂,象張布;矢在其下。天子射熊虎豹,服猛也;諸侯射熊豕虎;大夫射麋,麋,惑也;士射鹿豕,爲田除害也。其祝曰:『毋若不寧侯,不朝于王所,故伉而射汝也。』𥎦,古文侯。」 | |||||||
厚 |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表示多、大,史牆盤:「厚福豐年」。𤼈鐘:「厚多福」。又用作姓氏。 戰國竹簡或從「石」,從「𩫖」省,「石」形與「后」形相近,「𩫖」(象城牆,「墉」的初文)於古文字與「土」形可通用,故《說文》「厚」字古文作「垕」,是竹簡字形的訛變。李守奎認為竹簡的「厚」字是從「石」從「𩫖」省的會意兼形聲字(「𩫖」亦是聲符,與「厚」字侯東陰陽對轉),會城牆之厚。西周中期的王臣簋已寫作從「厂」從「𩫖」之形,應是寫字的人已不清楚「厚」字的本義,而另造形體相近的,從「厂」從「𩫖」會城牆之厚的「厚」字。竹簡表示大也,《郭店楚簡.老子甲》簡5:「罪莫厚乎甚欲」。 《說文》:「𠪋(厚),山陵之厚也。从𣆪、从厂。垕(𡊵),古文厚从后、土。」 | |||||||
砅 | 一說「砅(濿)」的本義不是踏石過河,而是穿衣渡過高於衣帶的河水。《爾雅.釋水》:「濟有深涉,深則厲,淺則揭。揭者,揭衣也。以衣涉水為厲。繇膝以下為揭,繇膝以上為涉,繇帶以上為厲。」意謂渡河有深水和淺水之別,河水深時便直接穿着衣服走過河,淺則用手揭起衣服來過河。河水在膝頭以下,便掀起衣服過,稱為「揭」;河水在膝頭以上,直接穿着衣服過河,稱為「涉」;河水在衣帶以上,穿衣過河,稱為「厲」。按從甲骨文象水點在兩個石頭中間的字形來看,「砅」解釋為第一說較好。 甲骨文用作地名,《英國所藏甲骨集》547正:「于砅」。戰國竹簡所從的「石」簡省為「厂」,作「𣱷」,見於長沙子彈庫《楚帛書》。《楚帛書》乙4:「亡(無)𣱷(砅)」,一說用作本義,「無砅」指不要渡河(康健垣)。一說通假為「戾」,「亡(無)𣱷(戾)」意謂沒有違逆,《詩.小雅.小宛》:「翰飛戾天」,《文選.西都賦》引韓詩「戾」作「厲」,可作為「戾」、「厲」相通的證據(參徐在國)。 甲骨文、石鼓文有「澫」字,「砅(濿)」的異體,參見「澫」。 | |||||||
祏 | 甲骨文用作祭名,《戩》82:「祏匕(妣)庚」,「妣」是先母,「庚」是她的名字,意謂向妣庚進行祏祭。 | |||||||
庶 | 于省吾指出燒石以烙烤食物,或投燃石於盛水之器以煮之,是原始人類熟食的一種習慣作法。《周禮.秋官.庶氏》鄭玄注︰「庶,讀如藥煑之煑」,乃「庶」與「煑」古字可通用之例。 早期金文從「石」從「火」。後來「石」訛作「广」及「廿」(明顯的例子如中山王鼎)而成「𢉙」。「𢉙」字見於春秋早期(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此字形為小篆所承,《說文》︰「𢉙,屋下衆也。从广从炗。炗,古文光字。」許氏「屋下」一訓本於「广」,而其「眾也」之說則說而不解;徐鉉解釋曰︰「光亦衆盛也」,仍令人費解。許慎、徐鉉據訛變後的字形臆測立說,故不可信。然而《說文》的說法長久以來為後學所沿襲。 甲骨文表示烹煮,《合集》16271:「庶(煮)牛」。 金文表示眾多,大盂鼎:「庶人」,即眾人。徐王子鐘:「以樂嘉賓,朋友者(諸)臤(賢),兼以父兄庶士」。「庶士」即多士、眾士。「庶民」表示普羅百姓、平民,中山王方壺:「作斂(歛)中則庶民附」,意謂勞役賦歛適中則庶民歸附。又表示古代妾所生的後代,側室之子女。魯大𤔲徒子仲伯匜:「魯大𤔲(司)徒子中(仲)白(伯)其庶女厲孟姬媵它(匜)」,「匜」是傾注清水的禮器,意謂此匜是魯大司徒子仲伯為其妾所生的名叫厲孟姬的女兒而鑄造的陪嫁器皿。 戰國竹簡表示眾多,「庶民」、「庶人」指普羅百姓,《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6:「庶民」,《上博竹書四.相邦之道》簡3:「庶人」。「庶羞」指多種珍餚美味,如《儀禮‧公食大夫禮》:「上大夫庶羞二十」,杜甫《後出塞》詩:「斑白居上列,酒酣進庶羞。」 又通假為「炙」,《包山楚簡》簡258:「庶(炙)豬」、「庶(炙)鷄」,表示烤豬、烤鷄。九店56號墓簡53:「日出庶(炙)之」,「炙」表示照曬(李家浩)。 | |||||||
硪 | 甲骨文用作人名,如《合集》10405正:「馬硪馭王車」,全句意謂馬硪駕駛商王所乘之馬車。 「硪」字後又引申為打夯用的石頭工具,如清代林則徐〈查驗豫東各廳垛完竣摺〉:「土工次第硪築,尚皆踴躍。」 「硪」字可通作「峨」,《集韻.哿韻》:「硪,或從山。」又通作「礒」,《集韻.紙韻》:「礒,石皃。或省(作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