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女 (主部件) 共 41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21 - 30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的本義是女性罪犯,引申為女僕,後來又表示不是明媒正娶的女子(季旭昇)。
甲金文從「」從「」,「」象刑具,全字會有罪女子頭戴刑具之意。本義是女性罪犯,引申為女僕,後來又表示不是明媒正娶的女子(季旭昇)。
古代有罪的女子多被挑選為侍女,而有姿色的侍女又得侍寢。這種非經正娶,但形同妻室的女子,遂被稱為「」。「」字後來常被用作女子自稱的謙詞。《說文》:「妾,有辠女子給事之得接於君者。从䇂从女。《春秋》云:『女爲人妾』,妾,不娉也。」
甲骨文表示有罪而充當僕役的女子,常與表示臣僕的「」對舉,《合集》629:「小臣三十、小妾三十」。又表示配偶,《合集》14036:「妾娩不其嘉」,意謂妾分娩不順利。
金文表示有罪的女僕,大克鼎:「臣妾」,逆鐘:「僕庸(傭)、臣妾、小子」。《書.費誓》:「臣妾逋逃」,孔安國傳:「役人賤者,男曰臣,女曰妾。」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上博竹書三.周易》簡30:「畜臣妾,吉」,意謂畜養臣妾是吉利的。《上博竹書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簡4:「宮妾以十百數」。《清華簡二.繫年》簡31:「晉獻公之婢(嬖)妾曰驪姬」,意謂晉獻公的愛妾名叫驪姬。
甲骨文從「」,「」聲,字形釋義不詳。
」字金文、《說文》所無,甲骨文從「」,「」聲,字形釋義不詳,常用作女子姓名用字,《集韻.戈韻》:「姀,女字」,後被引申為女子儀態嫻雅之貌,《康熙字典.女部》:「姀,雅容。」
卜辭用作氏族名,參見《合集》7076正,該辭之「」或釋作「」(參孟世凱),姑備一說。
從「」,「」聲,本義為女子聰明伶俐。
」字金文、《說文》所無,甲骨文從「」,「」聲,本義為女子聰明伶俐,多見於女子姓名。《集韻》:「姈,音靈,女字,一曰女巧慧也」,《正字通.女部》也有「姈,女佼慧。」
卜辭「」字見於《合集》1463,辭殘而本義未明。
甲金文從「」省從「」,象女子頭戴羊角形飾物(于省吾),一說上部象向外翹的角狀髮髻(朱歧祥)。
甲金文從「」省從「」,象女子頭戴羊角形飾物(于省吾),一說上部象向外翹的角狀髮髻(朱歧祥)。
按兩說皆有理,不過金文上部大多從羊不省。參見「」。「」、「」皆從羊,一從人,一從女,馬敍倫認為羌、姜古為一字,可備一說。
甲骨文姜為奴隸,用為人牲。金文用作姓氏,衛鼎:「衛乍(作)文考小仲姜氏盂鼎」。《詩.大雅.生民》:「厥初生民,時維姜嫄」毛亨傳:「姜,姓也。……姜姓者,炎帝之後。」《通志.氏族略三》:「姜氏,姓也。炎帝生姜水,因生以為姓。」
《說文》:「姜,神農居姜水,以爲姓。从女羊聲。」
又「」現用作「」之簡化字。
从「」,「」聲,本義指女子稱兄弟的子女,後泛指男女雙方兄弟的子女。
从「」,「」聲,本義指女子稱兄弟的子女,後泛指男女雙方兄弟的子女。《說文》:「兄之女也。从女,至聲。」可見《說文》認為「」之本義只包括兄長之女,不包括幼弟之女。段玉裁則據《爾雅》改「」之本義為「女子稱兄弟的子女」,並認為「」表示「男女雙方兄弟的子女」這種用法為後來的引申義,並非本義。段玉裁注:「女子謂兄弟之子也。各本作『兄之女也』,不完,今依《爾雅》正。《釋親》曰:『女子謂晜弟之子爲姪。』《喪服》大功章曰:『女子子適人者,爲衆昆弟,姪丈夫婦人報。』傳曰:姪者,何也?謂吾姑者吾謂之姪。』經言丈夫婦人同謂之姪,則非專謂女也。《公羊傳》曰:『二國往媵,以姪娣從。』謂婦人也。《左傳》曰:『姪其從姑。』謂丈夫也。不謂之猶子者,女外成别於男也。今世俗男子謂兄弟之子爲姪,是名之不正也。从女,此从女者,謂系乎姑之偁也。許誤會用《公羊》兄之女也爲訓,非是。」
」在甲骨文中作女子姓氏,如《合集》21066:「婦姪」,表示姓姪的婦人。
」從「」,「」聲,本義是懷孕。
甲骨文從「」從「」,疑用作婦名。小篆從「」,「」聲,本義是懷孕。
甲骨文辭殘,疑用作婦名,《合集》14070:「……娠其嘉。」古人以生男為「」,生女為「不嘉」。
《說文》:「娠,女妊身動也。从女,辰聲。《春秋傳》曰:『后緡方娠。』一曰宮婢女隸謂之娠。」段玉裁注:「凡从辰之字皆有動意,震、振是也。妊而身動曰娠,別詞也。渾言之則妊娠不別。」傳世古書中有用作本義,指懷孕,《左傳.哀公元年》:「后緍方娠,逃出自竇,歸于有仍,生少康焉。」杜預注:「娠,懷身也。」
又《說文》另收一義,指「」可解為宮婢、奴婢。這種說法亦見於《方言》:「燕齊之閒養馬者謂之娠,官婢女廝謂之娠。」
甲金文從「」,「𦣞」聲,「𦣞」象細密的篦子,疑本義是女子的美稱。
甲骨文或不從「」而從「」或「」,「」、「」、「」作為偏旁可以通用。甲骨文用作祭名,金文用作姓氏,《說文》:「姬,黃帝居姬水,以為姓。从女𦣞聲。」「」字後世有不同用法,既可用作婦女的美稱,但亦可用以指「」,甚至從事歌舞的女子。
」從「」,「」聲,表示美女,引申為美好。
」表示美貌女子,引申為美好。《方言》第二:「秦晉之間美貌謂之娥。」《方言》第一:「娥、㜲,好也。秦曰娥,宋魏之間謂之㜲。秦晉之間,凡好而輕者謂之娥。」
」在古籍詩詞中多指美女,唐代杜審言〈戲贈趙使君美人〉:「紅粉青娥映楚雲,桃花馬上石榴裙。羅敷獨向東方去,謾學他家作使君。」清代張祥河〈壺中天〉:「青士當窗,青娥隔牖,初雪輕寒。」
」相傳為帝堯之女,舜之妻。《說文》:「娥,帝堯之女,舜妻娥皇字也。秦晉謂好曰娙娥。从女,我聲。」許慎指出「」是「娥皇」的字, 段玉裁注:「《曲禮》曰:『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許嫁笄而字。』」
」相傳又是月中女神。她本來是后羿的妻子,后羿從西王母處得到長生藥,她偷吃後成仙,飛昇月宮。唐代李商隱〈常娥〉:「雲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常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宋代郭祥正《青山集.寄題德興余氏聚遠亭》:「晴空風卷浮雲落,萬里秋毫瑩寥廓。姮娥泛月中夜來,撲撲山川銀粉薄。天垂斗柄掛簾鈎,地接明河浸欄角。」
」又借指眉毛,漢代王粲〈神女賦〉:「揚娥微眄,懸藐流離。」 後蜀顧敻〈虞美人.深閨春色勞思想〉:「憑欄愁立雙娥細。」「娥眉」即女子的秀眉,宋代陳應行《吟窗雜録.寓言》:「三千宮女露娥眉,笑煮黄金日月遲。」「娥眉月」指一彎新月。「娥翠」指女子細長而黑的眉。
甲骨文「」、「」有上下排列和左右排列兩種字形。
甲骨文用作神祇名,《英》1185正:「㞢(侑)于娥」,表示對娥進行侑祭。《合集》738:「娥害王」。表示娥降災人間,傷害商王。又用作人名,《合集》21068:「娥娩」,表示娥要分娩。
甲骨文從「」,「」聲,本義為少女,後借「」之義,表示母親。
甲骨文從「」,「」聲,本義為少女,後借「」之義,表示母親,參見「」。《唐韻》:「娘,同孃,少女之號。」段玉裁注「」云:「又按《廣韻》孃,女良切,母稱。娘亦女良切,少女之号。唐人此二字分用畫然,故耶孃字斷無有作娘者,今人乃罕知之矣。」「」、「」二字在唐代以前區分嚴格,前者表示少女,後者表示母親,宋代之後區別漸混,「」亦表示母親,稱呼母親為娘的習慣,現代仍保留於中國北方大部分方言中。
卜辭用作人名,如《合集》11423反:「帚(婦)娘」。
古書用作本義,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歌》:「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湯顯祖《紫釵記》:「儂家少年得娘憐」;亦用作假借義,如王實甫《西廂記》:「白頭娘不負荷,青春女成擔擱」。
甲骨文及篆文從「」,「」聲,本義為侍女。
」字未見於金文,甲骨文及篆文從「」,「」聲,本義為侍女。《說文》:「婐,𡛖也。一曰:女侍曰婐。讀若騧;或若委。从女,果聲。孟軻曰:『舜爲天子,二女婐。』」段玉裁改《說文》為:「婐,婐㛂也。」並注:「今本𠛹婐字,非也。婐㛂與旖施音義皆同,俗作婀娜。从女,果聲……一曰,果敢也。小徐有此五字。果敢,《爾雅》、《倉頡篇》皆作『惈』。一曰,女侍曰婐。《孟子.𧗊心篇》:『二女果。』趙曰:『果,侍也。』依許說則果當女旁。讀若騧。一曰若委。大徐本以『从女,果聲』綴此下。孟軻曰:『舜爲天子,二女婐。』」
依段注,「」有「柔媚貌」和「果敢」之義,姑備二說。
」之「果敢」義見於唐劉知幾《史通.疑古》:「人風婐劃,地氣歊瘴」,「婐劃」意謂勇悍,「歊瘴」意謂溽热瘴疠。
」之「柔媚貌」義見於古典詩詞,如梁武帝《遊女曲》:「珠佩婐㛂戲金闕」,又如韓愈《元和聖德詩》:「日君為妃,煥赫婐㛂」,並注:「婐㛂,身好弱貌」。
」在卜辭中用作姓氏,如《合集》1773正:「婦婐」,意謂姓婐的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