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5 8B 95 |
---|---|
大五碼 | B0CA |
倉頡碼 | 竹土大尸 |
Matthews | 6611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375;(二版)408 |
康熙字典 | 76 |
Unicode | U+52D5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2412.7 | |
頻序 A/B | 40 | 70 |
頻次 A/B | 38247 | 13391 |
普通話 | dng |
小篆 | ||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動 | 作也。从力,重聲。〔徒總切〕𨔝,古文動从辵。 (292 / 294) | 力 | 𨔝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力」,「重」聲,本義為行動。 16 字 詳解: 從「力」,「重」聲,本義為行動。《說文》:「動,作也。从力,重聲。𨔝,古文動从辵。」先秦典籍用其本義,如《易·繫辭上》:「擬之而後言,議之而後動。」簡帛文字也用此義,如《馬王堆.合陰陽》111:「觀八動,聽五音,察十已之徵」。唐詩亦用其本義,如王維〈丁寓田家有贈〉:「晨雞鳴鄰里,群動從所務。」 「動」亦可用作「做」,表示對事物採取行動。如《慎子·威德》:「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也可以用做對事物原來位置、狀態的改變,與「靜」相對。簡帛文字見此義,如《馬王堆.十問》16:「能動其刑(形)」,又如《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47:「不應動靜之化,則事宭(窘)於內而舉宭(窘)於外。」 迄今仍為大眾所熟悉的「風吹草動」、「動若脫兔」、「興師動眾」等成語也用此義。 「動」還可用作動搖,如唐詩〈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用作感動,如《呂氏春秋·具備》:「說與治不誠,其動人心不神」,高誘注:「動,感;神,化。言不誠不能行其化」;用作發動,如《史記·樂書》:「情動於中,故形於聲,聲成文謂之音」。 472 字 相關漢字: 力,重,做,靜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動」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不動聲色, 動輒得咎, 原封不動, 地動山搖, 娓娓動聽… | (5/297)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擺, 被, 波, 搏, 暴, 哺, 搬, 半, 策, 棲, 吹, 蠢, 楚, 搐, 衝, 衷, 打, 彈, 抖, 地, 調, 玳, 盪, 浮, 狒, 課, 晃, 婦, 攪, 感, 艮, 更, 咎, 機, 頸, 舉, 激, 驚, 惊, 滾, 轟, 惈, 鞋, 撼, 行, 牽, 掀, 輕, 興, 哄, 鬨, 蠉, 歆, 翕, 移, 齧, 臲, 搖, 珧, 用, 噳, 盷, 蠕, 啟, 犰, 蚑, 巋, 流, 蟉, 勞, 鸞, 亂, 脈, 紋, 萌, 麋, 眄, 瑁, 爻, 矹, 卼, 挪, 按, 狉, 怦, 生, 尿, 煽, 搧, 娑, 騷, 鬆, 聳, 駷, 推, 兔, 划, 沄, 運, 膃, 互, 戶, 活, 制, 震, 走, 惴, 怵, 自, 伺, 脊, 颭, 靜, 輒, 霅, 觸, 主, 轉, 揲, 惷, 躨, 孷, 擛, 跜, 踃, 蜛, 蠩, 蝫, 蝬, 贔, 噍, 趯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move; start; shake; excite; rouse; take action; stir; act; get moving; change, alter |
瀏覽次數: 1896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