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丨 (主部件) 共 15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帥 |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表示率領,又表示遵循、效法,𤼈鐘:「𤼈不敢弗帥且(祖)考秉明德」,師虎簋:「今余隹(惟)帥井(刑)先王令」。表示效法先祖的德行,遵循先王的命令。 「帥」亦作「帨」,《說文》:「帥,佩巾也。從巾、𠂤。帨,帥或從兌。又音稅。」參見「帨」。 | ||||||||||||
爰 | 「丨」有竪立、平放、傾斜、弧形等,羅振玉謂象玉瑗之形,側視作「丨」,正視為「O」;高鴻縉謂「象二手執繩牽引」;李孝定釋「象二人相引之形」;按「丨」構形初義不明,就甲骨字形觀之,高說較合理,本義為援引。《說文》:「引也。從𠬪、從于」。後期金文上方之手形漸變為爪形,「爰」字於兩手間漸增筆畫,至小篆,兩手所持之物逐漸變化成「于」形,已非本意。「爰」又借為發語詞、連詞,表示於是,久借不歸,後增「手」造「援」字表示援引之義。另外,由於音近,卜辭中「爰」又通「換」,有變易之義。如《書.盤庚》:「我王來,既爰宅于茲」,「爰」讀為「換」,表示遷居,卜辭有「爰東室」,意同。《小爾雅.廣詁》:「爰,易也。」(參姚孝遂) 金文「爰」亦用為連詞,表示於是。而「爰」、「寽」形近易訛,皆是重量單位,典籍作「鍰」,「鍰」、「鋝」通用。《說文》:「鍰,鋝也。」另參「爭」。 | ||||||||||||
朕 | 甲骨文用作第一人代詞,通常為商王的自稱,又用作方國名。金文表示送女出嫁,後作「媵」,毛弔盤:「毛弔朕(媵)彪氏孟姬寶般(盤)」。黃仲匜:「黃仲自乍朕(媵)也(匜)」。又用作第一人稱代詞,作定語。彔伯簋:「用作朕皇考釐王寶尊簋。」少虡劍:「朕余名之,胃(謂)之少虡。」又用作人名。 馬王堆漢帛書「朕」讀為「勝」。《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敬朕(勝)怠,敢朕(勝)疑」,《馬王堆.老子乙本》:「水之朕(勝)剛也,弱之朕(勝)強也。」 《說文》:「朕,我也。闕。」段玉裁注:「戴先生曰:舟之縫理曰朕,故札續之縫亦謂之朕,所以補許書之佚文也。本訓舟縫,引伸爲凡縫之偁。凡言朕兆者,謂其幾甚微。如舟之縫,如龜之坼也。」 | ||||||||||||
尋 | 《大戴禮記.主言》引孔子語:「布手知尺,舒肘知尋。」《孔叢子.小爾雅.度》:「尋,舒兩肱也。」所謂「舒肘」、「舒兩肱」者,即舒展兩臂之意。 「尋」字有繁簡多體,其繁體象張開兩臂量度筵席(「簟」)之形,或將筵席簡化為一條豎線,或只剩下舒張兩臂之形,或加從「口」(詹鄞鑫)。 篆書的寫法有兩個變化,一是在兩手之間增加「口」和「工」,這種繁化與「又」變為「右」,「𠂇」變為「左」是相同的現象。一是將下部倒書的「𠂇」改為正書,並訛為「寸」。《說文》篆文則另加表音的「彡」。由此可知篆書「尋」正是由「右」、「左」合成的會意字訛變而成的(詹鄞鑫)。 甲骨文用作祭名,亦為用牲之法(徐在國)。金文用作國名,典籍或作「鄩」,尋仲盤:「尋中(仲)賸中(仲)女子寶般(盤)」。又用作祭名,秦公簋:「乍(作)尋宗彝,以卲皇且(祖)」。天子、諸侯在宗廟正祭後,次日再祭,稱為「繹」,又稱「尋」。而祭祀之禮在宗廟門內,又可稱「尋宗」(商志𩡝、唐鈺明)。 戰國竹簡用作量度單位,《上博楚竹書六.競公虐》簡10:「執尋之幣」,即執持長度為一尋的布帛。 《說文》:「𢒫(尋),繹理也。从工、从口、从又、从寸,工、口,亂也,又、寸,分理之。彡聲。此與𤕦同意。度人之兩臂爲尋,八尺也。」 | ||||||||||||
疑 | 《說文》的解釋是:「疑,惑也,從子、止、匕,矢聲。」徐鍇曰:『止,不通也。𠤕,古矢字。反匕之幼子多惑也。』」此中,徐鍇把站立的人的側首了解為「反匕」並解之為「幼子多惑」,是未見甲骨金文字形中的成年人直立的身形所得之見而已,但言「多惑」卻是對的。至於認為「止、不通」亦可再議,因為甲骨及金文加從彳、亍、或止,其實要表示的,正是於道途中或生活處境中的猶豫,「彳」、「亍」象道路之形,見歧路有疑之意。至於金文中一些古「疑」字之從「牛」,雲夢秦簡及馬王堆帛書中的「疑」字之從「子」從「乙」,篆隸以後之從「矢」或從「子」,都可能是不同時期標聲用的聲符。整體而言,「疑」首先是一極傳神的會意字,後來才加上音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