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金文象某種工具之形,早期金文下部橫畫較粗,與象斧鉞的「
王」的刀鋒形似。本義是一種有刃的工具,其上部可能有「
矩」(曲尺)的功能(季旭昇)。引申為功績、工巧(張日昇)。
83 字
詳解: 甲金文象某種工具之形,早期金文下部橫畫較粗,與象斧鉞的「
王」的刀鋒形似。本義是一種有刃的工具,其上部可能有「
矩」(曲尺)的功能(季旭昇)。引申為功績、工巧(張日昇)。
楊樹達根據「
矩」字象人手持「
工」而認為「
工」象曲尺。鄒景衡、劉新民則認為「
工」象建築工具,姑備一說。
甲骨文用作方國名、地名。又表示身份,或以為低級官吏,或以為工匠,如《合集》19433:「多工」。《屯南》2525:「百工」。又假借為「
貢」,如《合集》38310:「工(貢)冊」,即進獻簡冊。《合集》27462:「工(貢)父甲三牛」,即向父甲進獻三頭牛。
金文用作官名,𤔲工丁爵:「𤔲工」,即文獻的「司空」。戰國兵器銘文習見「工帀(師)」,「工師」是主管鑄器工匠之官。又用為國名,工吾王夫差劍:「工吾」,即文獻的「句吾」,即春秋時的吳國。《左傳.宣公八年》:「盟吳、越而還」,孔穎達疏:「大伯、仲雍讓其弟季歷,而去之荊蠻,自號句吳。句或為工,夷言發聲也。」又假借為「
功」,表示功績,班簋:「廣成厥工(功)」,中山王方壺:「休又(有)成工」,「
休」指蔭庇,有美善之意。沈子它簋:「告剌(烈)成工(功)」,中山王圓壺:「先王之工(功)剌(烈)」,「工剌」即「功烈」。《禮記.祭法》:「此皆有功烈於民者也」,鄭玄注:「烈,業也。」
戰國竹簡也表示功績、成功,《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5:「又(有)城(成)工(功)者可(何)女(如)?曰:《訟(頌)》氏(是)也。」意謂國家有成就有功業,要怎麼處理?《頌》表述的就是了(季旭昇)。
《說文》:「工,巧飾也。象人有規榘也。與巫同意。凡工之屬皆从工。𢒄(𢀚㣉),古文工从彡。」
696 字
相關漢字: 王,
矩,
貢,
功,
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