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犬 (主部件) 共 12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10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字的甲金文皆象狗形。本義是狗。犬字後來作為其他字的偏旁時寫作「」。
甲金文「」字皆象狗側面之形。商代族氏銘文「」字多橫行書寫,後由於文字直行排列的需要,因此「」字改變了方向,變成足部騰空。「」的特徵是腹瘦而尾巴蜷曲,與腹肥而尾巴垂下的「」不同(王國維),參見「」。《說文》:「犬,狗之有縣蹏者也。象形。孔子曰:『視犬之字如畫狗也。』凡犬之屬皆从犬。」徐灝箋:「犬為凡犬、獵犬之通名,小者謂之狗。渾言則狗亦為通名矣。懸蹏,蓋指獵犬言,惟獵犬足上有一趾不履地。」意即「」、「」籠統地說沒有差別,區分開來則「」為大狗、獵犬,「」為小狗。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犬隻,《合集》738正:「今日尞(燎)三羊、二豖、三犬。」指今日用三隻羊、二隻豖、三隻犬進行燎祭。「」又用作方國侯名,《合集》22471:「犬方」,指稱為犬的方國,地在今陝西咸陽西南的興平南一帶。又甲骨文多有「多犬」一詞,為田獵官名,《合集》10976正:「乎(呼)多犬网(網)鹿于辳(農)。」指命令多犬在農這個地方以網捕鹿。
金文用作本義,指犬隻,員方鼎:「王令員執犬」,指王命令員執掌犬隻。又用作族氏名。
甲骨文與篆文從「」,從「」,「」象毛,本義為長毛狗。
甲骨文與篆文從「」,從「」,「」象毛,字象犬毛長之義,本義為長毛狗。《說文》:「尨,犬之多毛者。从犬,从彡。《詩》曰:『無使尨也吠。』」段玉裁注:「尨,犬之多毛者。《釋嘼》、毛傳皆曰:『尨,狗也。』此渾言之,許就字分別言之也。引伸為雜亂之偁。《小戎》箋曰『蒙尨』是也。牛白黑雜毛曰牻,雜語曰哤,皆取以會意。從犬彡。會意。彡以言其多毛也。……《詩》曰:『無使尨也吠。』《召南.野有死麇》文。」
卜辭用作本義,見於《合集》11208;亦用作人名,如《合集》4652:「令(命)尨」。
印璽文字用作人名,如《古璽彙編》1526:「孫尨」。
古書通作「」,如柳宗元〈三戒.黔之驢〉:「尨然大物也」;亦通作「」,表示姓氏,如《左傳.襄公四年》:「尨圉」,《漢書.古今人表》作「庬圉」。
甲金篆文皆從「」從「」,可隸字為「𤝵」或「𤝶」。「」是「」的初文,用作聲符。至隸、楷書,因「」不再獨立使用,從「」旁的字都改成了「」旁。「𤝵」於是寫作「」。(裘錫圭)《說文》以為「」的本義是狗隻發瘋。
甲金篆文皆從「」從「」,可隸字為「𤝵」或「𤝶」。「」是「」的初文,用作聲符。至隸、楷書,因「」不再獨立使用,從「」旁的字都改成了「」旁。「𤝵」於是寫作「」。(裘錫圭)《說文》古文從「」,為左右結構,字形見包山楚簡。楚簡又有寫作上下結構的字形,與《古文四聲韻》所收《古老子》字形相同。
甲骨文「𤝵」用作「遠邇」的「」,表示近,如《合集》29374:「王𤝵(邇)田。」金文用作人名,如孟員鼎有「孟𤝵父」。
《說文》以為「」的本義是狗隻發瘋。《說文》:「狂,狾犬也。从犬,𡉚聲。」如《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第56行:「狂犬齧人:取恆石兩,以相靡(磨)殹。」三國魏阮籍〈鳩賦〉:「值狂犬之暴怒,加楚害于微軀。」
」引申表示瘋癲、精神失常。《玉篇.犬部》:「狂,癲癡也。」如《荀子.堯問》:「比干剖心,孔子拘匡;接輿辟世,箕子佯狂;田常為亂,闔閭擅強。」《論衡.率性》:「有癡狂之疾,歌啼於路,不曉東西,不睹燥濕,不覺疾病,不知飢飽。」
」也表示狂妄、傲慢。如《左傳.昭公二十三年》:「胡、沈之君幼而狂,陳太夫齧壯而頑。」杜預注:「狂,性無常。」《國語.周語》:「於是乎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
」又表示放肆、放縱。如《論語.陽貨》:「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好剛不好學,其蔽也狂。」《後漢書.申屠蟠傳》:「其不遇也,則裸身大笑,被髮狂歌。」
」表示急促。如《楚辭.九章.抽思》:「狂顧南行,聊以娛心兮。」王逸注:「狂,猶遽也。」三國魏嵇康〈琴賦〉:「爾乃顛波奔突,狂赴爭流,觸巖觝隈,鬱怒彪休。」
」還表示猛烈、聲勢浩大。如唐代韓愈〈進學解〉:「障百川而東之,迴狂瀾於既倒。」北宋梅堯臣〈和謝舍人新秋〉:「西風一夕狂,古屋吹可恐。」
甲骨文從「」,從「」,構形本義不詳。
」字金文、《說文》所無,甲骨文從「」,從「」,構形本義不詳。
古書「」是「」的訛字,用同「」字,如《春秋.哀公十四年》:「莒子狅卒。」錢大昕於《十駕齋養新錄.莒子狅》中說明,唐代《石經》「」字從「」旁而非從「」,並認為「今注疏本誤作狅,攷古字書無狅字」。
甲骨文從二「」二「」,金文從二「」三「」,戰國竹簡從三「」三「」。「」象用來翻土的農具。「」象狗形。全字表示數人拿耒翻土耕作,狗隻在旁看守,會眾人同心,和睦合作之意。本義是和睦合作、同心合力。
甲骨文從二「」二「」,或從二「」一「」,金文從二「」三「」,戰國竹簡從三「」三「」。「」象古代一種可以腳踏的木製翻土農具。「」象狗形。全字表示數人拿耒翻土耕作,狗隻在旁看守,會眾人同心,和睦合作之意。本義是和睦合作、同心合力。《說文》:「協,眾之同和也。从劦从十。旪,古文協,从曰、十。叶,或从口。」段玉裁改為「同眾之龢也」,注云:「同衆之和。一如同力。」「」的異體又作「」、「」,徐鍇認為「」是聲符。「」本從三「」,因為「」也象用腳踏的農具,所以「」、「」作為意符,可以通用。甲骨文已見從「」的「」,參見「」。
古文字「」字最早由宋人釋出,于省吾詳細論證字形,使此說成立。于省吾還提及他家鄉的農耕,狗也往往隨從,臥於阡頭陌角(即田界的角落),仍存古代遺風。
」的本義是同心合力,有和洽共濟之意。「」除了表示一般的和諧義外,強調眾人與一己、行動與內心的和諧一致,所謂心往一處想,力往一處使。南朝陳徐陵〈為貞陽侯答王太尉書〉:「同心協力,克定邦家。」後來「」表示「」,如「協風」即溫和的風,李學勤認為是四風中的東風。《國語.周語上》:「先時五日,瞽告有協風至。」韋昭注:「協,和也,風氣和,時候至也。」
甲骨文用[劦口]來表示「」,《合集》29004:「叀懋(茂)田[劦口](協)」,「」假借為茂盛的「」,意謂在長滿草的荒地上翻土耕作(參裘錫圭)。甲金文又用作地名。
金文表示協和、協理,秦公鎛:「以康奠協朕或(國)」,意謂以安定協理、協和我的國家。秦公鐘:「協龢萬民」。《書.堯典》:「百姓昭明,協和萬邦。」𤼈鐘:「協龢鐘」即樂音和協之鐘。戰國竹簡表示和睦、合作,《清華簡三.芮良夫毖》簡13:「用協保,罔又(有)怨誦(訟)。」意謂以和睦合作,(互相)保護,沒有怨恨爭訟。《清華簡一.尹誥》簡2:「我克協我友」,意謂我和我的朋友和睦共處。
」字甲金文均從「」,「」聲,本義疑為傳說中一種野獸,後多用於「狼狽」一詞,比喻人艱難窘迫。
甲金文從「」,「」聲,本義疑為傳說中一種野獸。用作人名,《合集》18370:「狽。」狽乍寶尊彝卣:「狽乍(作)寶尊彝。」乍狽寶彝器:「乍(作)狽寶彝。」
傳世字書中「」多指傳說中一種野獸,《玉篇.犬部》:「狽,狼狽也。」《集韻》:「狽,獸名,狼屬也,生子或欠一足二足者,相附而行,離則顛,故猝遽謂之狼狽。」按「狼狽」一詞之語義,段成式《酉陽雜俎.毛篇》:「或言狼、狽是兩物,狽前足絕短,每行常駕兩狼,失狼則不能動,故世言事乖者稱狠狽。」兩說均嘗試從「」的特徵說明「狼狽」一詞的語義,唯有關「」的記述不多,只能備錄眾說。
古代漢語已有「狼狽」一詞,用來比喻艱難窘迫的景象。《後漢書.任光傳》:「更始二年春,世祖自薊還,狼狽不知所向,傳聞信都獨爲漢拒邯鄲,即馳赴之。」「狼狽」一詞除了表示困難,還可以指互相勾結,黃鈞宰《金壺浪墨.漕弊》:「及到江南,挑米色,促兌期,互爲狼狽,又旗丁之羽翼也。」現代漢語或以「狼狽」一詞表示尷尬。葉聖陶《未厭集.苦辛》:「新人交拜的時候,幾個伴娘扶着新郎跪起,形相略帶狼狽,像醉人跌交似地。」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上從「」下從「」,「」是「」的初文,全字強調狗的嗅覺靈敏。「」是「」的初文,本義是嗅覺。
《說文》:「臭,禽走,臭而知其迹者,犬也。从犬从自。」徐鉉曰:「自,古鼻字。犬走以鼻知臭,故从自。」王筠曰:「謂犬臭地而知禽所往之蹤迹也。」段玉裁注:「引伸叚借爲凡气息芳臭之偁。」
甲金文用作人名。
」、「」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說是小狗(許慎)。謀猷、猶如、猶可等是「」的假借義。
」、「」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說是小狗(許慎)。甲金文作「」,參見「」。謀猷、猶如、猶可等是「」的假借義。
有人認為「」(獮猴)的本性多疑,而「」也是一種多疑的野獸,故以「猶與」表示遲疑不決(孔穎達)。王念孫指出「猶豫」、「容與」、「夷猶」、「狐疑」、「躊躇」皆一聲之轉,是雙聲聯綿詞,其讀音體現其意義,不應據字形解釋字義,所以孔穎達、顏師古對「猶豫」的解釋不可信。
《說文》:「猶(猷),玃屬。从犬,酋聲。一曰:隴西謂犬子爲猷。」
甲骨文從「」,「」聲,本義是一種獮猴,一說隴西郡稱小狗為「」(許慎)。
甲骨文從「」,「」聲,本義是一種獮猴,一說隴西郡稱小狗為「」(許慎)。「」、「」本一字,參見「」。
金文改從「」為聲符。春秋晚期金文在「」字下加「」為意符,表示心中的計謀,是謀猷的「」的專字。王孫遺者鐘「」所從的「」字下加「」,象置酒器於桌上之形,參見「」、「」。
甲骨文用作人名或方國名。
金文表示謀略、計謀,毛公鼎:「雝(擁)我邦小大猷」,表示執持、掌管我國的大小計謀。史牆盤:「遠猷腹心」,意思說乙祖給君王出主意時看得遠,是君王的腹心之臣(裘錫圭)。又用作副詞,表示尚且,中山王鼎:「猷(猶)粯(迷)惑於子之而𨑑(亡)其邦」,是說昔日燕國君主子噲可算是明君,尚且迷惑於子之而亡國。《禮記.檀弓》注:「猶,尚也。」又用作人名。
《郭店楚簡.老子甲》簡14-15:「是以聖人猷難之。」「」王弼本《老子》作「」。《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30行:「猷呵丌若畏四𠳵」,傅奕本《老子》作「猶兮若畏四鄰」。
」、「」本為一字。後來謀猷的意義專用「」字表示,猶如、猶可等意義則用「」字表示。參見「」。
甲金文從「」從「」,「」亦是聲符。象狗在草中,以顯示是野外的草地。本義是野外的草叢、草莽。
甲金文從「」從「」,「」亦是聲符。象狗在草中,以顯示是野外的草地。本義是野外的草叢、草莽。《玄應音義》卷十二「榛莽」注引《說文》:「木叢生曰榛,眾草曰莽也。」
」的本義是草叢,古時野外的草叢一望無際,深遠遼闊,《左傳.哀公元年》:「暴骨如莽」,杜預注:「草之生於廣野,莽莽然,故曰草莽。」故「」引申有大、廣闊、深遠義,如大雨又稱「莽雨」,大風又稱「莽風」。曹寅《滿江紅.烏喇江看雨》:「好一場莽雨,洗開沙磧。」冒襄《影梅庵憶語》卷二:「莽風飄瓦鹽官城中,日殺數十百人。」野外的草叢無人打理,不經修飾,引申之,人天生未經修養的性格、未學禮儀的行為鹵莽,故「」引申有粗野、粗鹵之義。
「鹵莽」的本義是荒地上的野草,性格粗率是引申義。《漢書.揚雄傳》:「夷阬谷,拔鹵莽,刊山石。」《莊子.則陽》:「長梧封人問子牢曰:『君為政焉勿鹵莽,治民焉勿滅裂。昔予為禾,耕而鹵莽之,則其實亦鹵莽而報予。……』」是說粗率潦草地耕作,只會得到雜草叢生的結果。勸告君主為政不要草率。參見「」。
甲骨文用作人名或國名,金文用作人名。
《說文》:「𦷶(莽),南昌謂犬善逐菟艸中爲莽。从犬,从茻,茻亦聲。」段玉裁注:「此字犬在茻中,故偁南昌方言,說其㑹意之恉也,引伸爲鹵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