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雨 (主部件) 共 9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雨 | 甲骨文用其本義,指雨水,《合集》8329:「往于河,㞢(有)雨。」《合集》20397:「壬戌㞢(有)雨。」又用作動詞,指下雨,《合集》9757:「今日雨。」《合集》12598:「今日其大雨。」 金文用作人名,子雨爵:「子雨。」字又讀為「𩁹」,用作祭名,[妾子]𧊒壺:「雨(𩁹)祠先王。」《說文》:「𩁹,夏祭樂於赤帝以祈甘雨也。」《禮記.月令》:「命有司為民祈祀山川百源。大𩁹帝,用盛樂。乃命百縣𩁹祀百辟卿士有益於民者,以祈穀實。」張政烺認為此句很可能指將中山王編入百辟之中,進行𩁹祭。朱德熙、裘錫圭以為字讀為「永」,可備一說。 戰國文字「雨」多用作本義,《上博竹書一.緇衣》簡6:「日暑雨,少(小)民隹(惟)日怨」,意謂夏天暑熱下雨,小民就會怨恨上天。《上博竹書二.魯邦大旱》簡4:「女(如)天不雨,石將焦,木將死,丌(其)欲雨或甚於我,或必寺(待)吾名(禜)乎?」全句指如果上天不下雨,岩石將要焦黑,樹木將要枯死,山石與樹木比我們更需要雨水,又何必等待我們去進行禜祭呢? 應注意,「雨」字一般雖用作名詞,便在許多其他場合可當動詞用,如「天雨栗,鬼夜哭」,或如《易‧小畜》:「密雲不雨」;又《墨子》:「燒答覆之,沙石雨之」等。用作動詞時,無論普通話或粵語音都改作去聲。 | ||||||||
雩 |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用作介詞,引進行為之時間,典籍作「越」,《說文》作「粵」。靜簋:「𩁹八月初吉庚寅」。又用作句首語氣詞,典籍作「粵」、「越」、「曰」,史牆盤:「𩁹武王既𢦏殷,𢼸(微)史剌(烈)且(祖)迺來見武王。」又用作連詞,表示與、及、和,典籍作「越」、「與」。大盂鼎:「我聞殷述(墜)令(命),隹(唯)殷邊侯田(甸)𩁹(與)殷正百辟,率肆于酉(酒)。」表示殷的外服諸侯和朝中官員都酗酒。又用作人名、地名、國名。又讀作「越」,中山王鼎:「昔者,吳人并𩁹(越)」,表示往昔,吳國吞併越國。 王國維認為「粵」、「雩」古本一字,「雩」訛變為「粵」,猶如「霸」的古文作「𣍸」。姑備一說。 此外,甲骨文有從「雨」從「無」(「舞」的初文)一字,徐中舒、劉興隆認為是表示以樂舞求雨的專字。而金文中還有一個字形從「羽」從「于」(曾侯乙編鐘),與《說文》「雩」字的或體同形,用作音階名,後世寫作「羽」。《周禮.春官.大師》:「皆文之以五聲,宮、商、角、徵、羽。」 | ||||||||
雪 | 由於冰雪是白色的,所以「雪」可表示白色,李白〈將進酒〉:「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由潔白引申,可表示品格高潔,貫休〈送姜道士歸南岳〉:「松品落落,雪格索索。」楊萬里〈送鄉人余文明勸之以歸〉:「一別高人又十年,霜筋雪骨健依然。」大雪能洗刷大地,故「雪」又有洗除義,如雪仇、雪恨、雪辱。《正字通.雨部》:「雪,洗滌也。凡冤釋曰雪冤,刷恥曰雪恥。」《戰國策.燕策一》:「然得賢士與共國,以雪先王之耻,孤之願也。」由於冰雪覆蓋大地,到了春天便會融化,滋潤莊稼,有利豐收,所以中國北方往往稱呼大雪為「瑞雪」,表示可喜的意思,所謂「瑞雪兆豐年」,即取此義。 甲骨文表示冰雪,《合集》34039:「雨雪」,指下雪。 金文表示小(楊樹達、張懋鎔),伯湄父簋:「白(伯)湄父乍(作)雪𣪕(簋)」。意謂伯湄父鑄造了這件小型的簋。 戰國竹簡用作人名,《清華簡一.楚居》簡6:「酓(熊)[雨毳](雪)」,「熊雪」即《史記.楚世家》的「仲雪」,是楚國國君熊嚴的次子。「熊雪」又見於《上博竹書九.陳公治兵》簡3。 漢帛書用作本義,表示冰雪,《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88行:「執(蟄)虫不出,雪霜復清,孟穀乃蕭(肅)。」意謂冬眠的蟲子不出來,霜雪寒冷,早季的稻穀萎縮。 | ||||||||
雹 | 甲骨文表示降下冰雹,《合集》7370:「丙戌,雹」,表示丙戌這天降雹。《合集》11423正:「茲雹,隹(唯)降憂」,意謂下冰雹,降下憂患。 冰雹是空中水蒸氣遇冷結成的冰粒或冰塊,常在夏季隨暴雨下降,對人、畜、莊稼危害極大(參漢語大字典)。所以甲骨文才把下冰雹和災患連繫在一起。《左傳.昭公四年》:「大雨雹。季武子問於申豐曰:『雹可禦乎?』對曰:『聖人在上,無雹。雖有,不為災。』」 戰國長沙子彈庫《楚帛書》用作名字,傳說中的三皇之一。《楚帛書》:「大熊雹䖒」,即古書中的「庖犧」,又寫作「伏羲」、「伏犧」。 | ||||||||
霋 | 甲骨文「霋」字用作本義。《合集》38198:「今日霋」,指今日是否不雨。又《合集》38204:「妹霋」,指昧爽之時雨會否停止。 另徐中舒認為甲骨文別有「晵」字用作「雨止」之意,因此據《玉篇》:「霋,雲行皃」一訓,認為「霋」應解作天陰將雨之狀,此說可商。 | ||||||||
霝 | 根據許慎,「霝」的本義是小雨。「霝雨」表示微雨,《說文》:「霝,雨零也。从雨,𠱠象𩂣形。《詩》曰:『霝雨其濛。』」「雨零」即雨徐徐落下。《說文.雨部》:「零,徐雨也。」《詩.豳風.東山》:「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高亨注:「零雨,又慢又細的小雨。」 甲骨文從「雨」從二「口」,金文從「雨」從三「口」,何琳儀認為會雨多之意(何琳儀),指多而稠密的雨。 甲骨文多用作人名,金文表示善、很好,典籍作「靈」、「令」,史牆盤:「青(靜)幽高且(祖),才(在)𢼸(微)霝處。」表示安靜的隱居的高祖,在微國很好地居住(唐蘭、李學勤、裘錫圭)。《廣雅.釋詁》:「靈,善也。」《廣雅.釋言》:「霝,令也。」小克鼎:「永令(命)霝冬(終)」,「霝終」即「令終」,亦即今天的「善終」,而「永命」即長壽之意。 《大克鼎》銘文:「易女史小臣,霝龠,鼓鐘。」 聞一多 《古典新義·璞堂雜識》:「《大克鼎》以霝龠與史小臣、鼓鐘并舉,史小臣及鼓鐘皆官名,則霝龠亦官名也。」 「霝」字的字形有幾種說法,但未有定論。何琳儀認為從「雨」從「品」,會雨多之意。估計他認為「品」象眾口,故有多義。馬如森根據《詩經》認為「霝」表示細雨。張世超等認為三個「口」象器皿,與「雨」之三豎相應,象用器皿承載雨水之形。以上諸家之說皆無有力的證據,故「霝」字的字形本義待考。 | ||||||||
霰 | 甲骨文從「雨」從「林」,舊釋作「霖」(羅振玉、王襄)。因「散」字甲骨從「林」從「攴」(裘錫圭)。而古文字從「攴」的一些字,省去「攴」形往往是該字的初文,因此劉釗、張亞初釋此字為「霰」,其說可從。參見「散」。甲骨卜辭辭殘,疑為地名,《合集》13010:「貞……霰……豕。」 金文從「雨」從「𣏟」,「𣏟」為「散」省聲,字見於中山王圓壺,張政烺釋為「霰」字異體,讀為「潸」。孼𧊒壺:「霰(潸)霰(潸)流涕」,《說文》:「潸,涕流貌,从水,𢿱省聲。」《詩.小雅.大東》:「睠言顧之,潸焉出涕。」毛亨傳:「潸,涕下貌。」鄭玄箋:「我從今顧視之,為之出涕,傷今不如古。」 楚系文字中「霰」又從「殺」聲,「殺」本從「散」字初文得聲,故這裏屬改換聲符的現象。戰國簡「霰」用作人名,《包山楚簡》簡91:「周霰。」《字彙補》:「𩄧,同霰。」「𩄧」即由從「雨」,「殺」聲之字訛變而來,為「霰」的異體。 | ||||||||
霾 |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空氣中佈滿塵土的陰晦天氣,《合集》13467:「茲雨不隹(唯)霾。」 《爾雅.釋天》:「風而雨土為霾。」邢昺《疏》引孫炎曰:「大風揚塵土從上下也。」《釋名.釋天》:「風而雨土曰霾。霾,晦也,言如物塵晦之色也。」《詩.邶風.終風》:「終風且霾,惠然肯來。」毛亨《傳》:「霾,雨土也。」聞一多《風詩類鈔》:「大風揚塵,從上而下曰霾。」 | ||||||||
靃 | 隸書楷書簡省作「霍」。《說文》:「靃,飛聲也。雨而雙飛者,其聲靃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