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義通解
上一頁 | 下一頁 |
搜索詞 :
假借
(共 251 筆) 151 - 160 [重新搜索] |
頁 |
漢字 | 形義通解 |
---|---|
眉 |
甲金文假借為「彌」,表示終。《合集》27931:「𢆶(茲)雨眉(彌)日」,「彌日」即終日,表示整天下雨。國書鼎:「用妥(綏)眉(彌)彔(祿)」,「眉彔」讀作「彌祿」,意即滿祿、全祿。金文「彔」是「祿」的初文,表示福。「妥(綏)」是安的意思,表示安於完滿的福。甲金文又用作國名。 金文又假借為「湄」,表示水邊,小臣[言逨]簋:「伐海眉(湄)」,「海眉」讀作「海湄」,意指海邊(唐蘭)。《詩.秦風.蒹葭》:「在水之湄」。 戰國竹簡借「麋」來表示「眉」,參見「麋」。 《說文》:「睂(眉),目上毛也。从目,象睂之形,上象頟理也。凡睂之屬皆从睂。」 |
湄 | |
麋 |
戰國竹簡假借為「眉」,《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或與人鬬,縛而盡拔其鬚麋」,表示有人與他人鬬毆,將他人捆綁起來,拔光其鬍鬚眉毛。 |
未 |
甲金文用作地支第八位,小臣守簋:「唯五月既死霸辛未」。金文又用作否定副詞,表示未有、還沒有。中山王鼎:「寡人幼踵,未通智,唯傅姆是從。」表示中山王少年即位,知識未開,聽從傅姆的話。 戰國竹簡通假為「味」,《郭店楚簡.老子甲》:「為亡(無)為,事亡(無)事,未(味)亡(無)未(味)。」 《說文》:「未,味也。六月,滋味也。五行,木老於未。象木重枝葉也。凡未之屬皆从未。」 |
鼏 |
古書記載「鼏」用白茅草編織而成,長的白茅便捆縛其根,短的白茅便編連其中央,織成蓋子。《儀禮.公食大夫禮》:「鼏若束若編」,鄭玄注:「凡鼎鼏蓋以茅為之,長則束本,短則編其中央。……古文鼏作密。」 金文「鼏」假借為「密」、「宓」或「謐」,表示安寧,國差𦉜:「鼏(密)靜安寍」,意指靜謐安寧,即平靜安寧。秦公簋:「鼏(密)宅禹蹟」,意謂安居於大禹所到之處。相傳夏禹治水,足跡遍於九州,所以中國的疆土又稱為「禹跡」。《詩.周頌.昊天有成命》毛亨傳:「密,寧也。」《說文》:「宓,安也。」段玉裁注:「此字經典作密,密行而宓廢矣。」安寧義今多用「謐」來表示。 金文「鼏」又用作人名,叔鼏鬲:「叔鼏乍(作)己白(伯)父丁寶尊彝」,意謂叔鼏為己伯父丁鑄造了寶貴的禮器。 漢簡借「密」為「鼏」,表示鼎蓋,《武威漢簡.甲本特牲》簡9:「舉鼎密(鼏),告潔。」「密」字傳世本《儀禮.特牲饋食禮》作「鼏」,全句意謂掀起鼎蓋,禀告主人鼎內潔淨(參彭林)。 「鼏」引申可指覆蓋酒尊的布巾,古時如果禮器沒有蓋子,便用粗布巾來覆蓋。《禮記.禮器》:「犧尊疏布鼏」,孔穎達疏:「疏布鼏者,疏,麤也。鼏,覆也。謂郊天時以麤布為巾以覆尊也。」「犧尊」即牛形尊,意謂牛形尊用粗布巾覆蓋,作為蓋子。馬衡《中國金石學概要》:「凡禮器之無蓋者,則覆之以布,是謂之鼏。」 |
亡 | |
無 |
甲骨文尚未見假借為有無義,金文時代開始假借為有無的「無」,故於「無」下加雙腳形(「舛」)以表示「舞」(季旭昇)。《說文》小篆則於「無」下加「亡」以表示「無」,這種字形目前只見於漢碑。 甲骨文用作祭名,是跳舞求雨之祭。《合集》30030:「無(舞),大雨」。《合集》34295:「無(舞)河眔岳。」表示對河神、山神跳舞求雨。 金文表示沒有,善夫克鼎:「萬年無彊(疆)」,王孫遺者鐘:「萬年無諆(期)」,萬年沒有止境、期限,與「萬壽無疆」意思相近。此外,甲金文多假借「亡」為「無」,參見「亡」。 戰國竹簡表示跳舞,《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76背:「歌無(舞)」。又借「毋」為「無」,《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26背3:「則毋(無)央(殃)矣」,表示沒有禍殃。 《說文》:「𣠮,亡也。从亡,無聲。无,奇字无,通於元者。王育說:『天屈西北為无。』」 |
謨 |
徐鍇認為「謨」和「謀」有別,「謨」側重於商議計策,「謀」側重於思考計策。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慮一事,畫一計為謀,泛議將定其謀曰謨,《大禹謨》、《皋陶謨》皆泛謨也。」王鳳陽則認為「謀」、「謨」是異體字,二者不是個人的思索,而側重於咨詢、商量,共同計議。 金文假借「慕」為「謨」,表示謀略、計策。陳侯因[次月]敦:「大慕(謨)克成」,意指計謀成功。參見「慕」。 由議謀義引申,「謨」又是一種奏議文體,是最早的上行公文的名稱,是古代臣下為君主就國家大事進行策劃謀議的文體,多見於先秦,漢魏以後較少見;如《尚書》所載〈大禹謨〉、〈皋陶謨〉,不過當時的所謂「謨」未必成文,而是史官對禹、皋陶的說話的記述。由於《尚書》的〈大禹謨〉、〈皋陶謨〉用「謨」,使「謨」有古雅的色彩,所以典雅、莊重的「謀」有時就寫作「謨」(王鳳陽)。孔安國《尚書.序》:「舉其宏綱,撮其機要,足以垂世立教,典、謨、訓、誥、誓、命之文,凡百篇。」魯迅《漢文學史綱要》第二篇:「《書》之體例有六:曰典,曰謨,曰訓,曰誥,曰誓,曰命,是稱六體。」宋張表臣《珊瑚鉤詩話》卷三:「道其常而作彝憲者謂之典,陳其謀而成嘉猷者謂之謨。」《周書.王褒庾信傳論》:「典、謨以降,遺風可述。」「典謨」本來是兩種文體的名稱,後來借指經典,又指《尚書》。 後來「謨」又假借為「無」,是方言的用法。宋代馬令《南唐書.黨與傳.查文徽》:「越人謨信,未可速進。」原書注云:「謨信,無信也。閩人語音。」 「謨」是現行罕見的姓氏,今湖南之益陽有分布。《續通志.氏族略》注:「(西)夏使臣謨箇」,可見謨姓的祖先是西夏人,即古羌人(中國西北古代民族)。 表示議謀的「謨」又被用作人名,如中國土壤學家朱顯謨。 |
母 |
甲骨文用法有三,一,表示父母之母;二,表示殷先王的配偶;三,假借為「毋」,表示不。金文「母」字用法有二,一,表示母親之母,哀成弔鼎:「少去母父」,表示自小離開父母。二,假借作「毋」,表示不,善夫山鼎:「母(毋)敢不善」,中山王鼎:「母(毋)富而喬(驕),母(毋)眾而囂。」《論語.憲問》:「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 |
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