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丂 (包括子部件) 共 11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丂 | 甲骨文用為地名。金文音近通作「考」,表示先父,陳逆簠:「皇丂(考)皇母」。又借作「孝」,鄀公鼎:「用追亯丂(孝)于皇且(祖)考」。又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讀作「巧」,《上博楚竹書三.恆先》:「利丂(巧)」,「丂」音同通用作「巧」。 《說文》:「丂,气欲舒出。ㄅ上礙於一也。丂,古文以爲亏字,又以爲巧字。凡丂之屬皆从丂。」《玉篇》:「丂,古文巧字。」段玉裁注:「此則同音假借。」 | |||||||
兮 | 甲金文從「丂」從兩豎(以◎表示)。「丂」象樹枝,上面兩豎可能象風吹枝葉發出的聲響。「乎」象風吹樹枝發出呼呼的聲音(夏淥),「兮」與「乎」是一字之分化,故二字的構形初義應該相同。一說象感嘆時氣(兩豎)悠然而出,「丂」是聲符。 「兮」字在「丂」上有兩豎,「乎」則上面共有三豎。兩字字形相似,故馬敍倫認為「兮」、「乎」本一字,姚孝遂、何琳儀認為「兮」、「乎」是一字之分化。 甲骨文用作地台,又見「郭兮」一詞,或省作「兮」或「郭」,是記時名詞,相當於黃昏之前。《屯》2729:「中日至郭兮不雨。」金文用作姓氏,兮甲盤:「王易(賜)兮甲馬四匹。」 | |||||||
乎 | 甲骨文用作動詞,表示命令、召喚,《合集》6946:「其乎(呼)王族來。」金文表示召也,典籍作「呼」,《說文》作「𧦝」。豆閉簋:「王乎(呼)內史冊命豆閉。」又用作人名。 後一般用作語氣詞。《說文》:「乎,語之餘也。从兮,象聲上越揚之形也。」 參見「虖」。 | |||||||
可 | 一說「可」是「歌」的古字(何琳儀、戴家祥),金文「歌」作「訶」,《集韻》:「歌,古作可。」《釋名.釋樂器》:「人聲曰歌。歌,柯也。」此外,林光義訓可字曰:「從口丂,與号同義。當為訶之古文,大言而怒也。」解作氣欲大聲舒出之意。按金文未見「可」用為「歌」,姑備一說。 甲骨文用為「可否」之可,表示可以,又用為地名。 金文表示可以,中山王壺:「可灋(法)可尚,以鄉(饗)上帝,以祀先王。」表示可能,中山王壺:「隹(唯)德附民,隹(唯)宜(義)可長。」又用作人名,又通用作「苛」、「何」等,石鼓文:「其魚維可(何)」。 秦簡借用為「何」,《睡虎地秦簡.封診式》:「可(何)謂『州告』?」、「其論可(何)也?」 《說文》:「𦘫也。从口丂,丂亦聲。凡可之屬皆从可。」《玉篇》:「𦘫,今作肯」。 | |||||||
市 | 甲骨文用作記時,金文用作本義,表示市集、市場,是交易之所。兮甲盤:「其賈母(毋)敢不即次即市。」「次」管理市場的機構(李學勤)。表示商人不敢不到市場和管理市場的機構去。 楚系金文和楚簡不從「丂」而從「土」。《說文》:「市,買賣所之也。市有垣,从冂从乛,乛,古文及,象物相及也。之省聲。」 | |||||||
甹 | 「甹」或作「俜」,《說文》:「俜,俠也。」段玉裁注:「〈丂部〉曰:甹,俠也。三輔謂輕財者爲甹,然則俜甹音義皆同。」 甲骨文上從「甾」(象竹製器皿)下從「丂」(象枝柯),構形不明。金文上從兩「甾」,或於「丂」旁加「口」。 甲骨文辭殘,意義不詳。金文通假為「屏」,表示輔助、保護(參郭沫若),逆鐘:「用甹朕身」,班簋:「甹王立(位)」,《左傳.哀公十六年》:「俾屏余一人以在位。」《逸周書.嘗麥》:「以屏助予一人」。包山楚簡讀作「聘」,表示聘問,簡197「甹於楚之歲」。 | |||||||
河 | 甲骨文指黃河,《合集》5225:「王其涉河」,指王渡過黃河。又用作自然神祇,為殷人所祭之黃河之神。《合集》811反:「𤉲(燎)五牛于河」,指用五頭牛對黃河河神進行燎祭。 金文亦指黃河,同簋:「自淲東至于河。」傳世文獻中亦有以「河」指黃河,《書.禹貢》:「導河積石,至于龍門,南至于華陰,東至于砥柱。」 戰國竹簡「河」指河流,《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4-25:「決九河之滐(結)」,指疏通了九河淤塞不通的地方。另有「河東」一詞,用作地名,《上博竹書三.仲弓》簡2:「夫季是(氏)河東之城(成)家也」,「成」有盛大的意思,全句指季氏是河東有勢力的家族。古人把黃河分為西河、南河、東河三段,而「河東」既可指西河之東,亦可指東河之東(陳偉)。 秦簡「河」讀為「呵」,指呵責。《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田律》簡7:「河(呵)禁所殺犬,皆完入公。」「呵禁所」指設置警戒的地域,全句指在專門設置警戒的地域打死的狗,都要完整的上繳官府。 《說文》:「河,水。出焞煌塞外昆侖山,發原注海。从水,可聲。」 | |||||||
昜 | 後來「昜」字已很少用,加意符「日」造「暘」字,《說文》:「暘,日出也。从日,昜聲。」加意符「阜」造「陽」字(象陽光照射在山丘上,因為陽光常照在山的南面,故山的南面稱為「陽」)。《周禮.秋官.柞氏》「令刊陽木而火之。」賈公彥疏引《爾雅》:「山南曰陽。」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 「昜」引申有光明、開明義,《說文》:「昜,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皃。」《說文》:「陽,高朙也。从𨸏,昜聲。」 甲骨文讀作「陽」或「暘」,表示陽光,《合集》11499正:「大𢼄(啟),昜(暘、陽)」,意謂天空大大放晴,陽光普照。又用作地名,《合集》20631:「才(在)昜」。「昜」讀作「陽」,又表示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永盂:「易(賜)畀師永厥田:𣻦(陰)昜(陽)洛疆眔師俗父田」,意謂賜給師永田地:洛河南北兩岸的土地和師俗父的田地。 金文讀作「揚」,表示稱說,如中山王圓壺:「敢明昜(揚)告」,意謂膽敢明白地說。張政烺:「『敢明陽告』即『敢昭告』。」《論語.堯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昜」讀作「揚」,又表示答謝、頌揚,伊簋:「對昜(揚)天子休」,意謂頌揚天子的蔭庇。又表示飛揚、遠播,沇兒鐘:「中(終)翰且昜(揚)」,意謂鐘聲高飛遠揚。又讀為「鍚」,五年師[方史]簋:「盾五昜」,表示盾上有五個圓銅泡(殷瑋璋、陳平、王輝),《禮記.郊特牲》:「朱干設鍚」,即朱紅色的盾上設有銅泡。 「昜布」是布幣名,是春秋戰國時期空首布的一種,因為正面右邊有「昜」字而得名。「昜」即是「陽」,皆為帶有「陽」字的地名,如「宅陽」、「晉陽」、「安陽」等。 「昜」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布於今廣東省新會、廣西省灌陽、云南省河口及河北省香河等地。 | |||||||
陽 |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山的南面,水的北面。虢季子白盤:「搏伐玁狁,于洛之陽。」表示在洛水的北面搏伐玁狁。金文又用作地名和國族名。《玉篇》:「陽,山南水北也。」《詩.大明》:「在洽之陽,在渭之涘。」孔疏云:「水北曰陽」。參見「昜」、「暘」、「陰」。 《說文》:「陽,高、明也。从𨸏,昜聲。」 | |||||||
寧 | 甲骨文表示安靜、安寧,又用作地名。金文表示安寧,中山王圓壺:「霖霖流涕,不敢寧處」。《左傳.昭公十八年》:「不敢寧居」。表示慰問,盂爵:「王令(命)盂寧鄧白(伯)。」表示寧願,中山王鼎:「寡人聞之,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大戴禮記.武王踐阼》:「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游也,溺於人不可救也。」又用作人名和地名。 《說文》:「寧,願詞也。从丂寍聲。」《說文》:「寍,安也。从宀,心在皿上。人之飲食器,所以安人。」段玉裁注:「寍,此安寧正字,今則寧行而寍廢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