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昜 |
|
UTF-8 | E6 98 9C |
---|---|
大五碼 | CEEF |
倉頡碼 | 日一尸竹 |
Matthews | 7258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499;(二版)1607 |
康熙字典 | 420 |
Unicode | U+661C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6022.7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yng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昜 | 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皃。〔與章切〕 (196 / 194) | 勿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昜」會陽光從樹梢上照下來,是「陽」、「暘」的初文,本義是陽光,引申為光明、開明。 44 字 詳解: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日」從「丂」,「丂」象樹柯、枝柯,是「柯」的初文(屈萬里)。金文後來加從「彡」,象太陽的光線。全字象太陽昇到樹上,陽光從樹梢上照射下來,「昜」是「陽」、「暘」的初文,本義是陽光。張舜徵《說文解字約注》:「上有日照臨之,下象艸木之根。」 後來「昜」字已很少用,加意符「日」造「暘」字,《說文》:「暘,日出也。从日,昜聲。」加意符「阜」造「陽」字(象陽光照射在山丘上,因為陽光常照在山的南面,故山的南面稱為「陽」)。《周禮.秋官.柞氏》「令刊陽木而火之。」賈公彥疏引《爾雅》:「山南曰陽。」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陰陽正字也,陰陽行而侌昜廢矣。」 「昜」引申有光明、開明義,《說文》:「昜,開也。从日、一、勿。一曰:飛揚。一曰:長也。一曰:彊者眾皃。」《說文》:「陽,高朙也。从𨸏,昜聲。」 甲骨文讀作「陽」或「暘」,表示陽光,《合集》11499正:「大𢼄(啟),昜(暘、陽)」,意謂天空大大放晴,陽光普照。又用作地名,《合集》20631:「才(在)昜」。「昜」讀作「陽」,又表示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永盂:「易(賜)畀師永厥田:𣻦(陰)昜(陽)洛疆眔師俗父田」,意謂賜給師永田地:洛河南北兩岸的土地和師俗父的田地。 金文讀作「揚」,表示稱說,如中山王圓壺:「敢明昜(揚)告」,意謂膽敢明白地說。張政烺:「『敢明陽告』即『敢昭告』。」《論語.堯曰》:「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昜」讀作「揚」,又表示答謝、頌揚,伊簋:「對昜(揚)天子休」,意謂頌揚天子的蔭庇。又表示飛揚、遠播,沇兒鐘:「中(終)翰且昜(揚)」,意謂鐘聲高飛遠揚。又讀為「鍚」,五年師[方史]簋:「盾五昜」,表示盾上有五個圓銅泡(殷瑋璋、陳平、王輝),《禮記.郊特牲》:「朱干設鍚」,即朱紅色的盾上設有銅泡。 「昜布」是布幣名,是春秋戰國時期空首布的一種,因為正面右邊有「昜」字而得名。「昜」即是「陽」,皆為帶有「陽」字的地名,如「宅陽」、「晉陽」、「安陽」等。 「昜」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布於今廣東省新會、廣西省灌陽、云南省河口及河北省香河等地。 864 字 相關漢字: 陽,暘,日,丂,柯,彡,阜,揚,鍚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bright, glorious |
n. | (arch.) sunshine |
v. | to open out |
var. | prototype of 暘, 陽 |
瀏覽次數: 1339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