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其 (主部件) 共 7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7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作「𠀠」,象筲箕之形,是「」的初文。
」甲骨文作「𠀠」,象簸箕之形,是「」的初文。《說文》:「箕,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甲骨文用作虛詞,表示應該、假設等。《詩.衛風.伯兮》:「其雨其雨?」表示「要落雨吧?要落雨吧?」與甲骨文「今日其雨?」(《合集》00006)「不其雨?」用法相同。朱熹注:「其者,冀其將然之辭。」
金文上承甲骨文,象簸箕之形,後於「𠀠」下加一劃,一劃下又增兩小橫畫,小橫畫又變為豎筆,成「」形,象桌上放置簸箕。「」音基,是「」的聲符。
金文異體又加「」、「」,象一人以手捧箕之形,「」又訛變為「」形。
金文「」用作副詞,表示祈使、希望,如仲父鬲:「子子孫孫其萬年永寶用」。用作代詞,如中山王壺:「天子不忘其有勛」。又用作人名。又音近通假為「」、「」等。乙簋:「沬壽無其(期)」,配兒鈎鑃:「余邲(必)龏威(畏)其(忌)」。參見「」、「」。
甲骨文從「」從「」,「」、「」皆為聲符,「」是雙聲字。卜辭用為地名。
李學勤認為商末甲骨、金文所見㠱侯,即文獻中的箕子,金文「」可省作「」。
金文上承甲骨文,後來在「」下方作「」形,「」音基,同為聲符。西周金文「」即文獻記載的紀國,國姓姜,可省作「」。「」用作人名,如無㠱簋:「王易(賜)無㠱馬四匹」。「無㠱」即後世的「無忌」。又通作「」,鼄太宰簠:「萬年無㠱(期),子子孫孫永保用之。」
戰國竹簡「」省去簸箕形,作「己丌」,通讀為「」,《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二.從政》:「行才(在)[己丌](己)而名才(在)人,名難靜(爭)也。」又通讀作「」,《郭店楚簡.老子甲》30:「夫天[下]多[己丌]韋」,「[己丌]韋」王弼本作「忌諱」。
《說文》:「長踞也。从己其聲,讀若杞。」段玉裁注:「按集韵㠱古國名。衞宏說與杞同,葢衞宏以㠱爲杞宋之杞。此出唐人所謂衞宏官書,多不可信。」
甲金文從「」,「」聲,疑會以筲箕盛土來築臺基之意(參徐中舒),疑本義是土基,引申為基礎。
甲金文從「」,「」聲,疑會以筲箕盛土來築臺基之意(參徐中舒),疑本義是土基,引申為基礎。金文「」在上,「」在下。戰國簡帛上從「」聲,下從「」。《說文》:「基,牆始也。从土,其聲。」段玉裁注:「牆始者,本義也。引申之爲凡始之偁。〈釋詁〉、〈周語〉、《毛詩》傳皆曰:『基,始也。』《禮經》古文借『基』爲期年字。」
甲骨文用作方國名,《合集》6570:「子商翦基方」,表示子商攻伐基方。
金文通假為期限的「」,子璋鐘:「沬(彌)壽無基(期)」,「彌壽」即終壽,表示得享天年,長壽沒有期限,相當於「萬壽無疆」。《漢書.韋賢傳》:「開賜皇帝眉壽亡疆。」
戰國竹簡表示基礎,《郭店楚簡.語叢四》簡13-14:「不與智謀,是謂自欺。早與智謀,是謂重基。」「重基」猶言「慎始」,指重視起始。意謂不採納智者的謀慮,可說是欺騙自己。預先採用智者的計謀,可說是重視基礎、開始。《爾雅.釋詁》:「基,始也。」
漢帛書表示基礎,《馬王堆.老子乙本》簡177-178:「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表示高貴必然以低賤為根本,高必然以低為基礎。
甲骨文上從「」,下從「」聲。疑本義是樹根。
甲骨文上從「」,下從「」聲。疑本義是樹根。表示樹根的「」讀同「」。《集韻.之韻》:「棋,根柢也。或從箕。」《類篇.木部》:「棋,木根也。」
甲骨文借用作地名。《合集》8189:「才(在)棋」。
」又音「」,異體作「」,表示一種文娛用具,即圍棋、象棋的「」。《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字從「」從「」聲,即用此義,《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畫局陳棋以為耤。」「」是棋盤,「」讀為「」,表示借助、取法。表示描畫棋盤、布陳棋子,作為憑藉。意謂管理政務要取法奕棋,反復思考,謹慎從事。
《說文》:「棊(棋),博棊。从木,其聲。」段玉裁注:「〈竹部〉曰:『簙,局戲也。』」「博棊」即比輸嬴的棋具。
甲金文從「」(象簸箕)從「」(象刑具)從「」從「」從數點(以◎表示),象僕人手持竹箕盛載垃圾,灑掃清潔,本義是奴僕、僕人。
甲金文從「」(象簸箕)從「」(象刑具)從「」從「」從數點(以◎表示),象僕人手持竹箕盛載垃圾,灑掃清潔,本義是奴僕、僕人。「」(箕形)後來訛變為「」,雙手移到「」形下方,人身變為左偏旁,「」形變成「」形,「」與「」音同,是「」的聲符。戰國文字從「」作,與《說文》古文同形。劉興隆認為從「」有侮辱之意。
甲骨文用作人名或地名。金文表示僕役、僕人,逆鐘:「僕庸(傭)臣妾小子。」又用作官名,靜簋:「王命靜𤔲射學宮,小子眔服眔小臣眔夷僕學射。」又通假作「」,五年琱生簋:「僕庸土田」,《詩.魯頌.閟宮》:「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又用作人名,史僕壺:「史僕乍(作)尊壺。」
戰國竹簡「」通假作「」,《郭店簡.老子甲》簡2:「視索(素)保僕」,今本《老子》作「見素抱樸」。
《說文》:「僕,給事者。从人从菐,菐亦聲。䑑,古文从臣。」《廣韻.屋韻》:「僕,侍從人也。」《書.冏命》:「其侍御僕從,罔匪正人。」白居易〈續古詩十首〉之七:「豪家多婢僕」。
另參見「」、「」。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作「𠀠」,即「」字,象簸箕形,甲骨文或加兩手於「𠀠」形下,象手捧簸箕形,後來才加「」為義符。不過甲金文已用作虛詞,無用作簸箕義。異體又作「𠷛」、「𠔋」、「𠔝」、「𠥩」。參見「」。
《說文》:「簸也。从竹𠀠象形,下其丌也。凡箕之屬皆从箕。𠀠,古文箕省。𠷛,亦古文箕。𠔋,亦古文箕。𠔝,籒文箕。𠥩,籒文箕。」
甲骨文「」從雙手持筲箕,以盛垃圾,表示灑掃除塵。本義是掃除。
」的本義是掃除、打掃。《禮記.曲禮上》:「凡為長者糞之禮,必加帚於箕上,以袂拘而退,其塵不及長者。」陳澔集說:「糞,除穢也。」意謂凡是幫長者打掃的禮節,必須把掃把放在筲箕的上面,並用衣袖遮蔽而引退,不讓塵土沾到長者。清張岱《陶庵夢憶.范與蘭》:「花謝,糞之滿箕,余不忍棄。」意謂花朵凋謝,掃滿了筲箕,我不忍心委棄。
」甲骨文從「」從「」從數點(◎)。「」象兩手,「」為「」之初文,數點象穢物糞便;會以手推簸箕掃除穢物,本義是掃除。甲骨或加從「」,會手持掃帚及簸箕清除垃圾。《說文》:「糞,棄除也。从廾推𠦒,棄釆也。官溥說:似米而非米者,矢字。」段玉裁注:「古謂除穢曰糞。今人直謂穢曰糞,此古義今義之別也。」又云:「合三字會意。」卜辭用為地名。
秦簡「」用作本義,表示棄除。《睡虎地.秦律十八種.金布律》:「取不可葆繕者,乃糞之。」
」小篆作「𨤝」,「𠦒」是「」(箕)的訛變。《說文》:「𠦒,箕屬。」
」本義是掃除穢物,引申表示穢土、污泥。《論語.公冶長》:「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意謂腐爛的木頭不可雕刻,糞土的牆壁不可粉飾。
」後來又表示大便。《正字通.米部》:「糞者,屎之別名。」「」作為肥料,引伸又有以糞施肥之意。《廣雅.釋詁》:「糞,饒也。」王念孫疏證:「糞之言肥饒也。」《禮記.月令》:「可以糞田疇,可以美土彊。」參見「𡊄」、「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