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手 (主部件) 共 1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又 | 甲金文表示左右之右。又通作「有」,如卜辭「又(有)大雨」,金文「又𤔲」,後世作「有司」,泛指官吏。甲骨文又用作祭名。金文又是「右」、「佑」的初文,表示輔助,天亡簋:「天亡又(佑)王」。 | |||||||
丮 | 一說「丮」象高舉雙手作跪拜祝禱、奉獻之形。 殷人尚鬼,盛行自然崇拜,周人尚文,常有祭祀頌功之儀文,「夙」、「祝」、「揚」皆從此。「丮」多用作甲金部件,象人形而強調手形,以表示用手拿取、承托之動作。「丮」在金文中又是「揚」字之省文,如班簋:「丕顯丮(揚)皇公受京宗懿釐」,表示頌揚。 | |||||||
攴 | ||||||||
爪 | 《說文》:「丮也,覆手曰爪。」「丮」有執持之義,故「爪」亦有拿取之意。甲骨、金文「爪」字少見,多用作部件,如「爫」,象覆手之形,以示覆手取物。金文中有「爪牙」一語,以鋒爪利牙來作比喻,表示得力之武臣。師克盨:「干(捍)害(禦)王身,乍(作)爪牙。」《詩.祈父》:「祈父!予王之爪牙。」《左傳.成公十二年》:「以為己腹心、股肱、爪牙。」後加手累增「抓」字,表示擒拿。「爪」、「丑」形同,參「丑」、「叉」。 | |||||||
左 | 甲金文用作方位詞,即左右之左。從胡塞爾現象學「定向零點」理論的角度看,「左」、「右」二字最早的古文字字形都是從人作為一觀察者角度下所見的自己的左手或右手。 金文左字又表示輔助,是「佐」的初文,虢季子白盤:「是用左(佐)王,晉公盆:「左(佐)右(佑)武王」。 《說文》:「左,手相左助也。从𠂇、工。凡左之屬皆从左。」段玉裁注:「左者,今之佐字。說文無佐也。𠂇者,今之左字。」 | |||||||
扔 | 甲骨文用義不詳。 《說文》:「扔,因也。从手,乃聲。」段玉裁改「因」為「㧢」,注云:「扔與仍音義同。」 | |||||||
伊 | 林義光《文源》:「一人之名,無專制字之理。伊尹生於伊川空桑,本以伊水為姓。伊為姓,故從人。」《說文》:「伊,殷聖人阿衡,尹治天下者。从人从尹。𠈽,古文伊从古文死。」「𠈽」是「伊」的異體字,從「死」字的古文為聲符。 | |||||||
肘 |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13677正:「疾九(肘)」,指肘有疾。趙誠認為甲骨文肘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手腕,指手臂的前一部分。參見「九」。 《說文》:「肘,臂節也。从肉从寸。寸,手寸口也。」段玉裁注:「厷與臂之節曰肘,股與脛之節曰厀。」 | |||||||
髟 | 髟字的甲骨文有兩種寫法︰從人從長髮(◎);從人從長髮,並強調手指之形,金文承此形。其字象人長髮飄飄(或飛卷)的樣子。《說文》:「髟,長髮猋猋也。」「髟」是「髮」的初文(參高鴻縉)。「髟」的甲骨文異於甲骨文的「老」,後者頭髮都是向上的,而前者則頭髮向後飄揚。另外,據季旭昇所言,東漢婁壽碑「髮」上部的「髟」從長從彡,與《說文》所本的「髟」之篆文同形,《說文》釋為「從長彡」,「長」表示髮長,「彡」強調髮長飄揚。《說文》釋「髟」之篆文可參,然而我們亦可將「彡」視為「髟」的甲、金文中髮形後部斷開而成的部件。「髟」既可獨立成字,又可作其他字的組件,而凡以髟為義符的字皆與毛髮等義有關。 | |||||||
鬥 | 《說文》:「鬥,兩士相對,兵杖在後,象鬥之形。凡鬥之屬皆从鬥。」羅振玉:「卜辭諸字皆象二人相搏,無兵杖也。」另「鬥」又可寫作「鬬」,現代簡化字則以同音的「斗」字來表示「鬥」。 甲骨文「鬥」疑用作本義,指搏鬥,見《合集》4726。另,「鬥」多讀為「郖」,用作地名,《合集》152正:「朕芻于鬥(郖)」,指我在郖地取草。《合集》8132:「才(在)鬥(郖)。」《說文》:「郖,弘農縣庾地。从邑,豆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