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木 (主部件) 共 4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41 - 46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上從「」,下從「」聲。疑本義是樹根。
甲骨文上從「」,下從「」聲。疑本義是樹根。表示樹根的「」讀同「」。《集韻.之韻》:「棋,根柢也。或從箕。」《類篇.木部》:「棋,木根也。」
甲骨文借用作地名。《合集》8189:「才(在)棋」。
」又音「」,異體作「」,表示一種文娛用具,即圍棋、象棋的「」。《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字從「」從「」聲,即用此義,《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1:「畫局陳棋以為耤。」「」是棋盤,「」讀為「」,表示借助、取法。表示描畫棋盤、布陳棋子,作為憑藉。意謂管理政務要取法奕棋,反復思考,謹慎從事。
《說文》:「棊(棋),博棊。从木,其聲。」段玉裁注:「〈竹部〉曰:『簙,局戲也。』」「博棊」即比輸嬴的棋具。
甲骨文從「」,「」聲,篆文從「」,「」聲,本義疑為衣架。
」字金文所無,甲骨文從「」,「」聲,篆文「」改為「」,並加從「」而成「」,故「」字篆文從「」,「」聲,本義疑為衣架。《說文》:「椸,衣架也。从木,施聲。」
卜辭用同「」,如《合集》22159:「椸示」,「椸示」即「它示」,「」指直系先王以外的先王,即旁系先王(參徐中舒等)。
古書「」用作衣架之義,如唐柳宗元〈三戒.永某氏之鼠〉:「椸無完衣」,意謂衣架上沒有完整的衣服。
」從「」,「」聲,本義為枯木,引申為乾枯。
」指樹木乾枯。篆文「」同「」,《說文》:「槀,木枯也。從木,高聲。」
卜辭殘缺而意義不明,見於《懷》824。
漢帛書通作「」,如《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宋荊戰泓水之上章》:「士匽為魯君槁師」,「」即為「」,表示犒勞、犒賞。
古書用作乾枯,如《荀子.勸學》:「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楊倞注:「槁,枯」;又用作乾癟,如陸游〈幽居〉之二:「芳樽雖匪金丹術,槁面尊前也蹔紅」;亦用作敲打,如潘岳〈河陽縣作二首〉之一:「熲如槁石火」,還用作死亡,如《說苑.立節》:「吾若是而生,何面目而見天下之士。遂立槁於彭山之上」。
甲骨文表示木上繫有琴弦,本義是木造樂器,引申為音樂、快樂。
甲骨文從「」從「」,羅振玉釋:「從絲附木上,琴瑟之象也。」字象木頭上附著琴弦,本義是木造樂器,引申為音樂、快樂。西周中期金文加從「」,「」為拇指之形,全字會以手指彈琴之意(田倩君)。一說以為「」是追加的聲符(劉釗)。春秋以後「」或寫作「」形,參子璋鐘「」字字形。楚系文字「」或寫作「」形,見《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0。另「」或因「」而類化,參《上博竹書七.君人者何必安哉甲本》簡5。
《說文》:「樂,五聲八音緫名。象鼓鞞。木,虡也。」段玉裁注:「〈樂記〉曰:『感於物而動,故形於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音下曰:『宮商角徵羽,聲也。絲竹金石匏土革木,音也。』樂之引伸為哀樂之樂。」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3153:「才(在)樂。」《合集》36501:「今日步于樂,亡(無)災。」
金文指奏樂器,井弔鐘:「其子孫孫永日鼓樂𢆶(茲)鐘。」又用作動詞,意謂使人快樂。敬事天王鐘:「㠯(以)樂君子。」王孫遺者鐘:「用樂嘉賓。」《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鐘銘提到的「」正與「鼓瑟吹笙」相類,即指奏樂以使人快樂。令狐君壺:「康樂我家」,意即使我家人安樂健康。《史記.樂書》:「而民康樂。」張守節正義:「樂,安。」另「」又用作人名,樂乍旅鼎:「樂乍(作)旅鼎。」
戰國竹簡「」指音樂,《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10-11:「不晝寢,不飲酒,不聖(聽)樂。」又有「樂正」一詞,意指負責音樂的官員。《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0:「舜乃欲會天地之氣而聖(聽)用之,乃立質㠯(以)為樂正。」指舜又想要交會並任用天地陰陽之氣,於是立名叫質的人為樂正。又指使人快樂,《上博竹書一.性情論》簡12:「好丌(其)頌(容),樂丌(其)道。」
漢帛書「」讀為「」,用作水名,即今濟南市北的小清河。《馬王堆帛書.春秋事語.魯桓公與文姜會齊侯於樂章》第92行:「魯亘(桓)公與文羌會齊侯於樂。」《左傳.桓公十八年》:「公會齊侯於濼,遂及文姜如齊。」杜預注:「濼水在濟南歷城縣西北入濟。」又讀作「」,《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無孟》:「無孟(妄)之疾,勿樂(藥)有喜。」傳世本《易》「」作「」,全句意謂病並非出於妄行妄為,故病無須服藥即可自行痊癒(王輝)。
甲金文、篆文皆從「」,「」聲,本義為樹木名。
甲金文、篆文皆從「」,「」聲,本義為樹木名。《說文》:「櫅,木也,可以為大車軸。从木,齊聲。」段玉裁注:「櫅乃别一木。《廣韵》曰:『櫅榆堪作車轂。』其意會木材中之堅固耐用者,正與許合,唯用作轂或用作軸之差異而已。楊雄〈蜀都賦〉:『枇櫅㭈楬。』章樵注云:『櫅,榆屬。』可㠯爲大車軸。從木,齊聲。」此處段玉裁引用《廣韻》來與《說文》比照,指出櫅木木質堅固,《說文》說可以用來作為大車的「車軸」(輪軸,即貫於轂中持輪旋轉的圓柱形長杆),《廣韻》說可用來製作「車轂」(車輪的中心部位,周圍與車輻的一端相接,中有圓孔,用以插軸),「車軸」、「車轂」雖然有異,但都是車輪的一部分,「櫅木」可用作「」和「」的原材料,反映櫅木是很堅硬的,所以段玉裁認為《廣韻》所記櫅木、榆木可作為「車轂」與《說文》所說的櫅木可作大車的「車軸」,意思互相符合。
卜辭用同「」,動詞,本義為劑截,引申為打伐,見於《合集》6947正。
金文「」用作「」,如史牆盤:「櫅角」,意謂「齊角」,古人對牛羊角不齊,成為觭或觤,是畸邪、危害的意思,齊角則代表整齊,是古代的吉祥用語(參唐蘭);裘錫圭則認為「櫅角」疑讀為齊慤,表示恭敬的意思,姑備二說。
甲金文從「」,「」聲,本義為木名,即麻櫟。
甲金文皆從「」,「」聲,《說文》:「櫟,木也。從木,樂聲。」本義為木名,指麻櫟,落葉喬木,木質堅實,果實可入藥。
」卜辭用作地名,如《合集》36746:「才(在)櫟」;金文也表示地名,如四年相邦樛斿戈:「櫟陽」。該地名亦出現於秦簡,如《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26:「櫟陽二萬石一積,咸陽十萬一積」,「」為儲藏穀物的單位,全句意謂櫟陽以二萬石為一積,咸陽以十萬石為一積。「櫟陽」自秦代置縣,在今陝西臨潼東北。
參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