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豕 (主部件) 共 12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豕 | 甲骨文「豕」、「犬」字形相近,二字差別在於「豕」尾形下垂,腹部較肥,「犬」尾形上蹶,腹部較瘦。參見「犬」。金文族氏徽號有較象形之「豕」字,字形或橫置,或豎起,亦有由圖象漸變為線條的「豕」;小篆承後者。《說文》:「豕,彘也。竭其尾,故謂之豕。象毛足而後有尾。讀與豨同。桉:今丗字,誤以豕爲彘,以彘爲豕。何以明之?爲啄琢从豕,蟸从彘。皆取其聲,以是明之。凡豕之屬皆从豕。𧰧,古文。」其中「今丗字」等按語或非許慎所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此三十三字未必爲許語。而各本譌舛特甚,今正之。」 古代的「豕」或「豬」,大都體積龐大,行動如風,其勇猛慓悍,足與虎鬥(參見「豦」)。故「豕」曾是古代中國的重要圖騰,按地域的不同,可有各種不同的稱謂,如「豭」、「彘」、「豨」、「豚」、「貕」等(參見《方言.卷八》)。「豕」字後來又成為漢字的重要部首,成為許多字的重要部件。參見「豬」。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豬隻,《合集》390反:「逐豕,隻(獲)。」金文用作本義,指豬隻,圅皇父鼎:「豕鼎」,指用來烹煮豬隻的鼎器。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指豬隻,《上博竹書三.周易》簡23:「芬(豶)豕之牙」,帛書本《周易》作「哭豨(豕)之牙」。廖名春以為「哭」為「𠳵」之訛,「𠳵」有隱去之義,全句指隱藏豬的尖牙的意思。今本《周易》作「豶豕之牙」,王弼注:「豕牙橫暴,剛暴難制之物……能豶其牙,柔能制健,禁暴抑盛,豈唯能固其位,乃將有慶也。」孔穎達正義引褚氏:「豶,除也,除其牙也。」 | ||||||||||
豖 | 可見《說文》與段注皆採用「豕被絆足」之說。不過該說法除了段玉裁所引《孟子》之旁證外,並無法於古文字或經傳中找到直接例證,而「豖」表示「去勢之豬」則與去勢義之「㭬」、「劅」、「𣀈」音近義通,故許慎所釋並非「豖」之本義。 「豖」在卜辭用作祭牲,如《合集》738:「三豖」,表示三隻被閹割了的公豬。 | ||||||||||
㒸 | 甲骨文從八從豕,與「㒸」《說文》小篆形同,構形初義不明,徐中舒疑為人名。金文上承甲骨文,從八從豕。金文通讀作「遂」,表示完成。師望鼎:「不敢不㒸(遂)」。 | ||||||||||
彖 | 金文有兩種形體,第一種從豕從一斜畫(象箭形)穿過豕身,第二種從豕從一扁圓形,象繩索圈着豕身(康殷)。兩字形皆象捕豕之形。部分學者認為兩字形象豕豬中箭倒地,或以繩索將豕拖仆于地,引伸有墜落之意(參張世超)。「彖」字上部「彑」形金文本作「彐」形,是「豕」形頸部訛變而成。古籍中從「彐」與「彑」形通用,如「彙」與「彚」、「彝」與「彞」、「彔」與「录」等。 金文「彖」舊說讀作「墜」,最新釋讀作「惰」,表示懈怠。毛公鼎:「女(汝)母(毋)敢彖(惰)在乃服」。逆鐘:「毋彖(惰)乃政」(參陳劍)。 「彖」《說文》解釋為豬走脫之意。《說文》:「彖,豕走也。从彑,从豕省。」《說文》:「𧰲,豕也。从彑从豕。讀若弛。」彖、𧰲應為同字,《六書故》:「𧰲與彖一字,說文分爲二,非。」《廣韻》:「𧰲,尺氏切,侈上聲。義同。或省作彖。」 「彖」又是《周易》斷定卦義之辭。《周易‧乾卦》:「彖曰,大哉乾元…」孔穎達正義曰:「夫子所作彖辭,統論一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德,或說其卦之義,或說其卦之名﹙」查「彖上、彖下」故本來是附於《易經》後的獨立篇章。今通行本皆附於經文之中。另參見「㒸」。 | ||||||||||
圂 | 甲金文從「囗」從「豕」,甲骨文或不從「豕」而從「彖」,象養豬在圈裏之形,本義是豢養豬隻的地方。《玉篇》:「圂,豕所居也。」 甲骨文表示豬圈,《合集》11274正:「乎(呼)乍(作)圂于專」。又用作地名。金文用作氏族徽號,又通作「溷」,毛公鼎:「圂湛于艱」,表示深陷於艱難之中。 《說文》:「圂,廁也。从囗,象豕在囗中也。會意。」段玉裁改作「圂,豕廁也」。 | ||||||||||
家 | 中國雲貴一帶苗人所住房屋即上面住人,下面圈養牛羊豬等,可作為家字之證(參李濟、衛聚賢)。《說文》:「家,居也。从宀,豭省聲。𠖔,古文家。」其中,「豭省聲」正說明了「家」的讀音與解「豕」的「豭」有關。 甲骨文表示宗廟,又表示家族。金文表示王家、朝廷,克鼎:「諫辪王家,惠于萬民」。又表示奴隸的家戶,麥尊:「侯易(賜)者(諸)𢦚臣二百家」。又用作人名,弔家父簠:「弔家父乍(作)仲姬匡」。 「家」字於現代漢語中,被廣泛使用,主要指「家庭」,或用以形容一切與家庭有關的人與事,如家人、家翁、家眷、家屬、家財、家丁、家法、家祭、家居等。此外,「家」又可指具有某一專業知識或技能的人士,如科學家、物理學家、音樂家、藝術家、哲學家、畫家等。 | ||||||||||
豚 | 「豚」本義為小豬。卜辭用作本義,表示祭祀用牲。如《合集》29537:「十五豚」。 金文亦表示小豬。如士上盉:「禮百生(姓)豚」,表示將小豬送與百姓(裘錫圭認為百姓指族人)。《周禮.天官.庖人》:「春行羔豚,膳膏香。」鄭玄注:「羔豚,物生而肥。」「羔」指小羊,「豚」與之並舉,指小豬。《方言》:「豬,其子或謂之豚,或謂之豯。」「豚」在金文中亦用作人名。如豚卣:「豚乍(作)父庚宗彝」,「豚」是人名,表示豚鑄造了祭祀父庚的青銅器。 「豚」在古書中通假為「遯」,如《易.中孚》:「豚魚,吉。」陸德明《經典釋文》:「豚,黃作遯。」 | ||||||||||
逐 |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逐獸。如《合集》10228正:「己未卜,亘鼎(貞):逐豕,隻(獲)。 」《合集》10266正:「戊戌卜,鼎(貞):王往逐鹿…」又用作貞人的名字。如《合集》24782:「丁卯卜,逐鼎(貞):今夕雨。」 金文「逐」表示驅逐,驅逐的對象不限於獸。如㘱盨:「卑(俾)復虐逐氒(厥)君氒(厥)師。」意謂使人再次虐暴驅逐其君主和軍隊。「逐」又用作人名。 「逐」後引申表追隨、追求。如《史記.匈奴列傳》:「逐水草遷徙,毋城郭常處耕田之業,然亦各有分地。」《漢書.食貨志》:「民心動搖,棄本逐末,耕者不能半,姦邪不可禁,原起於錢。」 「逐」表示競爭、競逐。《玉篇.辵部》:「逐,競也。」如《左傳.昭公元年》:「自無令王,諸侯逐進。」杜預注:「逐,猶競也。」《韓非子.五蠹》:「上古競於道德,中世逐於智謀,當今爭於氣力。」 「逐」還表示依次。如《魏書.江式傳》:「詁訓假借之誼,僉隨文而解;音讀楚、夏之聲,並逐字而注。」唐代戴叔倫〈送前上饒嚴明府攝玉山〉:「更將舊政化鄰邑,遙見逋人相逐還。」 | ||||||||||
彘 | 甲骨文表示野豬,《合集》110正:「田彘」,指捕獵野豬。 金文用作族氏名。又用作本義,表示豬,三年𤼈壺:「易(賜)彘俎」,意謂賞賜盛載豬的長條形、兩端有足的祭器(王文耀)。又通假為「矢」,表示發誓,裘衛盉:「裘衛迺彘(矢)告于伯邑父」,意謂裘衛於是發誓,告訴伯邑父。《論語.雍也》:「夫子矢之曰:『天厭之,天厭之﹗』」 戰國竹簡借[育攵]字(「徹」的初文)來表示「彘」,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3:「乃歸剌(厲)王于[育攵](彘)」,表示於是使厲王返回彘地。 參見「豕」、「豬」。 | ||||||||||
豩 | 甲骨文字義不明,疑為獻祭之牲名(徐中舒)。 金文「豩」疑用作族名。金文「豩」相對甲骨文象形程度更高,這種情況一般都出現在族名金文中(參裘錫圭)。 「豩」亦可假借作「頑」,頑劣之意。劉錫禹〈答樂天見憶〉:「杯前膽不豩」,注謂「頑也」。宋王禹偁〈江豚歌〉:「依憑風水恣豩豪」,「豩豪」即強橫之意。全句描述江豚在水中恣意強橫的姿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