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TF-8 | E5 BD 9D |
---|---|
大五碼 | C255 |
倉頡碼 | 女一火火廿 |
Matthews | 3001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0962;(二版)1032 |
康熙字典 | 290 |
Unicode | U+5F5D | |
---|---|---|
GB2312 | 5045 | |
四角號碼 | 2744.2 2744.9 | |
頻序 A/B | 3219 | 5422 |
頻次 A/B | 85 | -- |
普通話 | y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彝 | 宗廟常器也。从糸。糸,綦也。廾持米,器中實也。彑聲。此與爵相似。《周禮》:六彝:雞彝、鳥彝、黃彝、虎彝、蟲彝、斝彝,以待祼將之禮。〔以脂切〕𦇚、𢇏,皆古文彝。 (277 / 278) | 糸 | 彞 𦇚 𢇏(𦆩)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彝」字象兩手奉獻犧牲(人牲或雞、鳥)之形,青銅器中有鳥形器,故引申為宗廟常用之器的通稱,再引申為常理、常道。 55 字 詳解: 「彝」甲骨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從「奴」從「廾」,「奴」象兩手被反縛於身後的奴隸(古文字凡反縛人形皆象俘虜或奴隸,「訊」字即象審訊俘虜),「廾」象雙手,有進獻之意。全字象雙手捧奉俘虜獻祭之形。第二種字形上疑從「鳥」,下從「廾」從「卜」,象雙手捧鳥,以祭鬼神,從「卜」或與卜筮有關。 金文也有兩種字形,第一種上承甲骨文,從「廾」,從反縛人形,手部加從「幺」,象有繩索綑綁雙手,頂部沒有人頭,卻加上一把有勾刃的刑具,旁邊數點象鮮血之形(詹鄞鑫)。人身下或從鳥足之形。注意金文反縛人形是從甲骨文「奴」字演變而來,與金文「奴」字(從「女」而不從反縛人形)字形已有分別。第二種字從「爪」從「𢆶」從「廾」,與《說文》古文形近。 「彝」字甲骨文用作祭名,從字形來看即是獻牲之祭,所獻有人牲和禽鳥之別,後因青銅器以禽鳥為造形取象,金文用作青銅祭器的泛稱,如「寶彝」、「尊彝」、「宗彝」,夨令方尊:「用乍(作)父丁寶尊彝。」表示用作祭祀父丁的常器。《左傳.襄公十九年》:「取其所得以作彝器」,杜預注:「彝,常也,謂鐘鼎為宗廟之常器。」可見「彝」,由祭名引申指宗廟常用的青銅器(參徐中舒),再引申有常理法度之意。班簋:「隹(惟)民亡[𢓊口]才(在)彝」,意思是不順於常道(李學勤),《詩.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亨《傳》:「彝,常。」又《尚書.洪範》:「天乃錫禹洪範九疇,彝倫攸敍」,意謂上天遂賜給大禹大法九種,俾常理得以維繫。 「彝族」原稱「夷族」,即古史所載的「西南夷」,是中國少數民族之一,分布於四川、雲南、貴州、廣西四省。不同地區有「諾蘇」、「納蘇」、「羅武」、「米撒潑」、「撒尼」、「阿西」等不同自稱。從事農業、畜牧業。彝族人民喜愛跳舞,著名的中國音樂「彝族舞曲」便以優美旋律描繪了彝族人歌舞的歡樂情景。 「彝文」與漢字形近,但不是漢字,而是模仿漢字所造的文字,其中不乏象形、指事文字。彝族方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部分不同地區的彝語不能相互溝通,詞匯也有不同,雖然語法結構相同。 841 字 相關漢字: 奴,廾,訊,鳥,卜,幺,女,爪,𢆶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彝」字下錄有5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 ||
---|---|---|
平彝長官司 | (1/1)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彝倫攸斁, 夏鼎商彝, 功銘鼎彝, 匪彝所思, 彝倫攸敘… | (5/17)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秉, 斁, 斝, 壼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ordinary; permanent |
n. | sacrificial vessels; cardinal principle (arch.); the Yi nationality |
參見「彞」
瀏覽次數: 294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