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
8
(11)
異讀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5 A0 8B
大五碼 D4B8 
倉頡碼 土月月 
Matthews
漢語大字典 (一版)0455;(二版)489  
康熙字典 160 
Unicode U+580B
GB2312 6001 
四角號碼 4712.0 
頻序 A/B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bng  png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1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7/7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喪葬下土也。从土,朋聲。《春秋傳》曰:朝而堋。《禮》謂之封,《周官》謂之窆。《虞書》曰:堋淫于家。〔方鄧切〕 (289 / 291)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201 步崩
202 普朋
434 方隥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濁 /
次清 /
全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從「」,「」聲。《說文》以為本義是把棺材下到墓穴中。
28 字

 詳解: 金文從「」,「」聲,見於戰國冉鉦鋮。戰國文字為上下結構。小篆則是左右結構。《說文》以為本義是把棺材下到墓穴中。《說文》:「堋,喪葬下土也。从土,朋聲。《春秋傳》曰:『朝而堋。』《禮》謂之封,《周官》謂之窆。《虞書》曰:『堋淫于家。』」字亦作「」,從「」,「」聲。如《左傳.昭公十二年》:「司墓之室有當道者,毀之,則朝而塴;弗毀,則日中而塴。」杜預注:「塴,下棺。」又如北宋王溥《唐會要》卷三十六「平旦而堋」,意謂早上下棺於土。

  簡帛材料以「」通作「」,如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章》:「山陵堋」,《戰國策.趙策四》「」作「」;亦通作「」,如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復》:「出人〈入〉無疾,堋來無咎」,今《尚書.益稷》「」作「」,全句意謂出行歸來沒有疾患,賺到錢也沒有遇到災咎,「」表示錢財(參陳鼓應)。

  「」可表示用以張設射靶的小土牆,又表示箭靶,即「堋的」。如北周庾信〈北園射堂新成詩〉:「轉箭初調筈,横弓先望堋。」

  「」又可解作分水堤,為戰國時李冰父子在修建都江堰時所創建。北魏酈道元《水經注.卷33.江水》:「江水又歷都安縣,縣有桃關、漢武帝祠,李冰作大堰于此,壅江作堋,堋有左右口,謂之湔堋。」
522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83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堋」的異讀字

p31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堋」的異讀字

p201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葬時下棺於土

p31
湔堋(分水堤),堋的(箭靶),射堋(射靶, 古詩詞多見)
p119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分水的堤壩;箭靶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讀史方輿紀要》地名
赤水巡司 (1/1) 詳細資料
詞類 英文意義
n. dike, dyke; embankment; target (archery).
v. to bury; to lower the coffin into the grave; beerdigen (Ger.)
瀏覽次數: 25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