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川 (主部件) 共 4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4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象河川形。甲骨文本作水流之貌,後來中間象水的部分簡化成一條綫。
甲骨文中「」、「」用法非常相似,如卜辭有「不水」、「其水」,同時亦有「不川」、「其川」的說法。「」、「」在這裏都解作水災,因此「不川」即是「不發大水」的意思。「」字在甲骨文中也可用作河神。如《合集》28180:「即川燎,又(有)雨」,指用燎祭法向河神祭祀祈雨。古文獻中亦保留了相同的用法,如《論語.雍也》:「犁牛之子騂且角,雖欲勿用,山川其舍諸。」朱熹注:「山川,山川之神也。」「」字亦有用作地名,如《合集》21661:「丁歸才(在)川人」,即指在川地的人歸來。另外甲骨文亦經常出現「川浥」的地名。
」在金文中,可用作水流。傳世古籍中屢見這種用法,如《論語.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在金文亦可用為「」,讀作「」,借指低平得水肥沃之地。宜侯夨簋:「易(賜)土,厥川二百□。」《集韻.迥韻》云:「畎,田畝也。」有以為「」字後來由借用為田地義,引申成田地的單位詞,譬如五杞衛鼎:「縈二川」,即指是要圍繞二川之地(參黃盛璋)。可參看「」。
戰國簡帛中,「」字曾通假作「」,如《成之聞之》:「君子治人侖(倫)以川天德。」又通假作「」,如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有「」卦,傳世《易》作「」。王引之《經異述聞》云:「乾坤字正當作坤,其作巛者,乃是借用川字。」最後,「」字亦有通假為「穿」,如長沙子彈庫《楚帛書》丙篇:「不可以川□,大不訓(順)」,這裏「」讀為「穿」,指穿壁、穿地之事(李學勤)。
《說文》:「川,貫穿通流水也。《虞書》曰:『濬く巜,距川。』言深く巜之水會爲川也。凡川之屬皆从川。」
古文字從「」,「」聲,本義是來往視察、巡視,從「」以示其意。
古文字從「」,「」聲,本義是來往視察、巡視,從「」以示其意。《說文》:「巡,延行皃。从辵,川聲。」徐鍇《說文解字繫傳》、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字皆作「」。沈濤《說文古本考》:「《玉篇》用作視行也,蓋古本如是。視行謂省視而行,今本延字不可通。」段玉裁注:「視行者,有所省視之行也。」
」是「」的意符,「」是聲符。「」從「」從「」,「」是「」的簡省,象道路之形,「」象腳趾,從「」從「」的字都有行走之意。甲骨文所從的「」省作一曲筆。「」字所從的「」到了後來被隸定為「」。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巡視,《合集》36417:「戊戌卜,王其巡□馬。」表示商王巡視□馬這個地方。金文用作人名,十二年邦司寇劍:「冶巡」。表示名叫「」的冶煉工匠。戰國青銅器往往物勒工名,記載鑄器者的名字,「冶巡」是指這把劍是由名叫「」的工匠冶煉而成。
戰國晉系玉器文字通假作「」,行氣玉銘:「巡(順)則生,逆則死。」說明行氣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集韻.稕韻》:「順,古作巡。」《荀子.禮論》:「本末相順」,俞樾曰:「順讀為巡。」《禮記.月令》:「順彼遠方」,《呂氏春秋.孟秋紀》作「巡彼遠方」。
」構形本義未有定論。甲骨文從「」從「」,「」或省作「」,皆象道路之形;「」或作「」,皆象水在流動。水流於四通八達的道路,疑會溢出、泛濫之義,引申表示延伸、展開、散布。
」構形本義未有定論。甲骨文從「」從「」,「」或省作「」,皆象道路之形;「」或作「」,皆象水在流動。水流於四通八達的道路,疑會溢出、泛濫之義,引申表示延伸、展開、散布。《小爾雅》:「澤之廣者謂之衍。」《楚辭》:「憂苦巡陸夷之曲衍兮」王逸注:「澤也。」〈東京賦〉:「仁風衍而外流」,薛綜注:「布也。」
甲骨文用作人名,如貞人名、婦名,又用作地名。此外,卜辭「又衍」、「亡衍」,徐中舒認為可能讀為「」,姚孝遂疑借作「」,即「有延」、「無延」,表示淹留之意。按「」字音義與「」皆近,姚說較合理。詳見下文。金文從行從川,亦用作人名、地名。意義不明。
由於音近,「」可通假作「」、「」、「」、「」等。
《說文》:「衍,水朝宗于海也。从水从行。」段玉裁注:「『衍』字水在中,在中者,盛也。會意。」按「」當表示泛溢,《說文》「」、「𣶃」說解相同,王筠疑「」字說解脫失,而移「𣶃」字說解于此。
」、「」音義皆近,可通,傳世文獻「」多有泛溢、多餘之義。《詩.板》「及爾游衍」毛亨傳:「溢也。」《尚書大傳.虞夏傳》:「至今衍于四海。」鄭玄注:「衍,猶溢也。」《韻會》:「以淺切,音演。水溢也。」段玉裁注:「衍,引伸為凡有餘之義,假『羨』字為之。」《說文通訓定聲》:「《漢書.司馬相如傳》:『浸淫衍溢』注:『言有餘也。』今『衍』文字亦以『羨』為之。」
」、「」相通,傳世本《周易.漸.六二》:「飲食衎衎」,東漢熹平石經《周易》和《馬王堆漢帛書.周易》作「衍衍」。《穀梁傳.襄公廿六年經》:「衛侯衎復歸于衛。」《經典釋文》:「衎本作衍」。
」、「」相通,《易.繫辭》:「大衍之數」,鄭玄注:「演也。」孔穎達疏:「推演天地之數」。表示推算演繹。
」、「」相通,《詩.椒聊》「蕃衍盈升」,《一切經音義.十九》引作「蕃延」。《周禮.大祝》:「衍祭」,注:「衍字當為延」。
此外,「」、「」有別,「」字水在「」中,表示水溢;「」字水在「」側,表示水流,參見「」。
甲金文從「」,「」聲。本義是理順、順從(許慎)。
甲骨文從「」,「」聲,「」與「」形近,小篆字從「」,或由「」演變而來。部分從「」聲的字有順從之義,如「」即鳥獸之順服。因此「」從「」,「」聲,意謂人順服之貌。《說文》:「順,理也。从頁从巛。」小徐本作「巛聲」。中山王鼎、郭店簡與古璽又有從「」,「」聲一形。由於順從之「」與心理活動相關,故從「」。
甲骨文辭殘,「」字義不詳,《屯南》2080:「于父甲,其順比……」。
金文「」用作本義,指順從,與「」相對。中山王鼎:「克順克卑(俾)」,表示擇善而從。《詩.大雅.皇矣》:「王此大邦,克順克比。」毛亨傳:「慈和徧服曰順,擇善而從曰比。」《禮記.樂記》、《史記.樂書》引作「克順克俾」。又中山王方壺:「則𣥺(上)逆於天,下不順於人施(也)。」以「」與「」對舉。另,金文「」可用為「」,𣄰尊:「順(訓)我不每(敏)」,指訓誨我魯鈍不聰敏(唐蘭、馬承源)。傳世古簡中「」亦可通假作「」,《大戴禮記.保傅》:「師導之教順。」《賈子新書.保傅》「」作「」。
戰國竹簡「」用為本義,指順從,《郭店楚簡.緇衣》簡12:「四方順之。」秦陶與古璽中「」用作人名。
古文字材料中又有以「」、「」通假為「」的例子。《郭店楚簡.唐虞之道》簡5:「教民大川(順)之道也。」戰國行氣玉銘:「巡(順)則生,逆則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