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耳 (主部件) 共 11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耳 | 先秦典籍中「耳」借為語氣助詞,位於句末,表示限止、決定,肯定或語句的停頓、結束。《論語.陽貨》:「偃之言是也,前言戲之耳。」 | ||||||||||||||||||
取 | 卜辭有取得之義,如「取牛」、「取馬」;又從拿取引伸為嫁娶,乃「娶」之初文,如「乎取[酉大]女子」。參見「娶」。《詩經.南山》:「取妻如之何?必告父母。」金文表示拿取、收取、選取等,如晉姜鼎:「取厥吉金」;又用為地名、人名。 | ||||||||||||||||||
洱 | 「洱」在甲骨文中用作本義,指水名,如《合集》14122:「于洱」。 | ||||||||||||||||||
聑 | 卜辭用作地名,見於《合集》36943:「才(在)聑」。 金文用作族名,如父辛鼎:「聑父辛」。 | ||||||||||||||||||
聖 | 卜辭、金文用作聽聞之聽;金文又表示聖智、聖王,中山王□鼎:「夫古之聖王,敄(務)才(在)[目又](得)孯(賢)。」師望鼎:「王用弗忘聖人之後。」王孫鐘:「肅悊(哲)聖武,惠于政德,淑于威義(儀)。」「聖武」即是聖明英武。而「聖[走喪](爽)」乃金文習語,表示聖智爽明,如[疒興]鐘:「夙夕聖[走喪](爽)」。 | ||||||||||||||||||
聞 | 甲骨文表示知聞,如《合集》2422:「匕(妣)己聞。」「匕(妣)己弗聞。」貞問商王先妣有沒有聽到。「聞」引申表示消息。如《合集》6077:「𢀛方亡聞。」指𢀛方沒有消息。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如盂鼎「我聞殷述(墜)令(命)」、中山王鼎「寡人聞之」。又表示聲音、聲名傳揚,如䣄王子鐘;「其音悠悠,聞于四方。」王孫誥鐘:「肅折壯武,聞于四國。」 「聞」讀為「問」,「問」、「聞」同源,欲聞則問,既問則聞,王念孫言:「『聞』即『問』字也,言不問,則所知之事少也」金文裡表示朝問、聘問,如陳侯因[次月]錞「朝聞(問)者(諸)侯」。「聞」也假借為昏庸之「昏」,如毛公鼎:「余非庸又聞(昏),女(汝)母(毋)敢妄(荒)寍(寧)。」又假借為「婚」,如善夫克盨:「隹(唯)用獻于師尹、倗(朋)友、聞(婚)遘(媾)。」「婚媾」即姻親之義。 文獻裡「聞」用本義的例子很多,如《尚書.君奭》:「我聞在昔成湯既受命,時則有若伊尹,格于皇天。」《上博竹書五.君子為禮》簡3:「[虍壬](吾)新(親)𦖞(聞)言於夫子。」 「聞」表示消息、見聞。如《論語.季氏》:「友直,友諒,友多聞。」《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9:「古(故)君子多𦖞(聞),齊而守之。」今本《禮記.緇衣》作「故君子多聞,質而守之」。 「聞」也表示被聽到,即有名、聞名。如《郭店簡.語叢四》簡24:「唯(雖)㦷(勇)力聞於邦不女(如)材。」《史記.五帝本紀》:「舜年二十以孝聞。」 「聞」表示傳播、傳揚。如《詩.小雅.鶴鳴》:「鶴鳴于九皋,聲聞于天。」毛傳:「言身隱而名著也。」《管子.牧民》:「不明鬼神則陋民不悟,不祗山川則威令不聞。」 「聞」表示嗅。如《韓非子.十過》:「共王駕而自往,入其幄中,聞酒臭而還。」《論衡.四諱》:「故鼻聞臭,口食腐,心損口惡,霍亂嘔吐。」 | ||||||||||||||||||
聯 | 甲骨文「聯雨」(《合集》32176)表示連綿地下雨。金文用作人名,又同音通假為「璉」,考母簋:「𠤱聯」,即文獻的「瑚璉」,是盛載黍稷稻粱的器皿。《論語.公冶長》:「子貢問曰:『賜也何如?』子曰:『女,器也。』曰:『何器也?』曰:『瑚璉也。』」《禮記.明堂位》:「有虞氏之兩敦,夏后氏之四連,殷之六瑚,周之八簋。」 此外,金文中有一形體,從頂部相連的絲,用作部件,裘錫圭認為是「聯」的初文。戰國璽印文字中「聯」字有從耳從頂部相連的絲之形,頂部相連的絲是聲符。參見「顯」、「絅」、「䜌」等字。 | ||||||||||||||||||
聲 | 古時「聲」、「音」有別,「聲」的含義比較廣泛,凡是傳到耳朵裏的都可以叫「聲」,包括人語聲、歌聲、鳥獸聲、音樂等。「音」多指音樂,指有旋律、有節奏的聲,各種樂器和諧配合演奏出來的聲才叫「音」(王鳳陽)。《禮記.樂記》:「聲成文謂之音。」後來「聲音」二字常常連用,其分別已漸漸模糊。 甲骨文疑用來表示馨香的「馨」(于省吾),《合集》27632:「聲(馨)黍其登」,意謂進獻芳香的黃米。 戰國竹簡表示名譽,《睡虎地秦簡.法律答問》簡52:「廣衆心,聲聞左右者,賞。」意謂能振作士氣,使將軍知道他的名聲的人,應給予賞賜。 戰國竹簡又用「聖」為「聲」,《郭店簡.老子甲》簡16:「音聖(聲)之相和」,意謂音、聲和諧協調。 漢帛書又用「聲」為「聖」,《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96行:「是以聲(聖)人居无為之事」,意謂所以有道的人以無為的態度來處理世事(陳鼓應)。 「聲」又是現行較罕見的姓氏,分佈在今天浙江的余姚、山西的運城等地。鄭樵《通志.氏族略》:「姬姓,蔡大夫聲子之后也。公孫歸生,字子朝,為朝氏,謚聲子,故又為聲氏。」 | ||||||||||||||||||
聽 |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聽治、聽政,如「王聽不隹禍」;又用為人名、方國名、祭名。金文表示聽從、接受,如洹子孟姜壺:「聽命于天子」,中山王□鼎:「老賈奔走不𦔻(聽)命」;又用為人名。參「聖」、「聲」字。 | ||||||||||||||||||
聾 | 《說文》:「聾,無聞也。從耳,龍聲。」《釋名.釋疾病》:「聾,籠也,如在蒙籠之內,聽不察也。」《廣雅.釋訓》:「聾、聵,疾也。」王念孫疏證:「聾、聵,皆不能聽之疾。」傳世文獻多用作本義,指失去聽力,《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耳不聽五聲之和為聾。」 甲骨卜辭辭殘,字義不明。《合集》21099:「丑卜……聾。」金文用作人名,聾乍寶器鼎:「聾乍(作)寶器。」 戰國文字「聾」指聾子,《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6-37:「民乃宜怨,虐疾始生,於是乎有喑、聾、皮(跛)、眇、癭、㾈、婁(瘻)始起。」全句指難怪人民因而生怨恨,瘧疾也開始產生,於是啞巴、聾子、腳瘸、一目小或一目失明、大脖子、駝背、脖子腫起的人開始多了起來。 漢帛書用作本義,指耳聾,《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112行:「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