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
8
(14)
異讀字
繁簡對應
   
UTF-8 E8 81 9D
大五碼 E3A2 
倉頡碼 尸十戈口一 
Matthews 3743 
漢語大字典 (一版)2790;(二版)2982  
康熙字典 896 
Unicode U+805D
GB2312  
四角號碼 1345.0 
頻序 A/B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gu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8/11
(部件樹)
其他: ,,
甲骨
字例: 3/3
(部件樹)
其他:
簡帛文字
其他
字例: 1/1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从耳,或聲。〔古獲切〕馘,聝或从首。 (250 / 251)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513 古獲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象以戈割耳。古時戰爭殺敵,割取敵人首級,以計數論功,為了攜帶方便,改為割取左耳,本義是割耳,引申為俘獲。
64 字

 詳解: 甲金文從「」從「」,象以戈割耳。古時戰爭殺敵,割取敵人首級,以計數論功,為了攜帶方便,改為割取左耳,本義是割耳,引申為俘獲。參見「」。金文訛變為從「」聲。《說文》:「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為俘聝。』从耳,或聲。馘,聝或从首。」《字林》:「截耳則作耳傍,獻耳則作首傍。」「」指截耳,「」指獻首,兩者常通用,又是一字的異體,先秦經傳多作「」。《詩.皇矣》:「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毛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

  甲骨、金文字形有爭議,甲骨有兩種字形,第一種從戈從耳,取義於以戈斷耳,與商代銘文相合(于省吾、姚孝遂)。第二種字形從戈從目從◎,象軍戰斷首繫於戈纓之上,古文字偏旁多以目代首,此形乃《說文》或體「」字所本(李孝定)。兩種字形卜辭皆用為人名或地名,未見有斷耳、斷首之義。

  商代金文亦有從耳從戈之形,應為氏族徽號。西周以後,金文「」從戈從倒首之形,學者多以為從或從爪(孫詒讓),一說從戈從爪(吳大澂),一說與「」字相同(劉心源、丁佛言);張世超等認為從戈從倒首之形,後頭形漸省去,剩下倒垂之髮,「」字中的口是頭形的簡化,此說似較可取,可與《說文》或體「」互參。金文「」用作名詞,表示割取之首級或斷耳。如[冬戈]簋:「隻(獲)聝百」,虢季子白盤:「𧻚𧻚子白,獻聝于王。」小盂鼎:「隻(獲)聝四千八百□二聝」。
581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203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聝」的異讀字

俘聝
p286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同「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詞類 英文意義
v. to cut the left ears of the captives or the slain
瀏覽次數: 44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