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聝 |
|
UTF-8 | E8 81 9D |
---|---|
大五碼 | E3A2 |
倉頡碼 | 尸十戈口一 |
Matthews | 3743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790;(二版)2982 |
康熙字典 | 896 |
Unicode | U+805D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1345.0 | |
頻序 A/B | 0 | 5422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gu![]()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聝 | 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爲俘聝。从耳,或聲。〔古獲切〕馘,聝或从首。 (250 / 251) | 耳 | 馘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金文從「耳」從「戈」,象以戈割耳。古時戰爭殺敵,割取敵人首級,以計數論功,為了攜帶方便,改為割取左耳,本義是割耳,引申為俘獲。 64 字 詳解: 甲金文從「耳」從「戈」,象以戈割耳。古時戰爭殺敵,割取敵人首級,以計數論功,為了攜帶方便,改為割取左耳,本義是割耳,引申為俘獲。參見「取」。金文訛變為從「或」聲。《說文》:「軍戰斷耳也,《春秋傳》曰:『以為俘聝。』从耳,或聲。馘,聝或从首。」《字林》:「截耳則作耳傍,獻耳則作首傍。」「聝」指截耳,「馘」指獻首,兩者常通用,又是一字的異體,先秦經傳多作「馘」。《詩.皇矣》:「執訊連連,攸馘安安。」毛傳曰:「馘,獲也。不服者殺而獻其左耳曰馘。」 甲骨、金文字形有爭議,甲骨有兩種字形,第一種從戈從耳,取義於以戈斷耳,與商代銘文相合(于省吾、姚孝遂)。第二種字形從戈從目從◎,象軍戰斷首繫於戈纓之上,古文字偏旁多以目代首,此形乃《說文》或體「馘」字所本(李孝定)。兩種字形卜辭皆用為人名或地名,未見有斷耳、斷首之義。 商代金文亦有從耳從戈之形,應為氏族徽號。西周以後,金文「聝」從戈從倒首之形,學者多以為從或從爪(孫詒讓),一說從戈從爪(吳大澂),一說與「戩」字相同(劉心源、丁佛言);張世超等認為從戈從倒首之形,後頭形漸省去,剩下倒垂之髮,「或」字中的口是頭形的簡化,此說似較可取,可與《說文》或體「馘」互參。金文「聝」用作名詞,表示割取之首級或斷耳。如[冬戈]簋:「隻(獲)聝百」,虢季子白盤:「𧻚𧻚子白,獻聝于王。」小盂鼎:「隻(獲)聝四千八百□二聝」。 581 字 相關漢字: 耳,戈,取,或,馘,戩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 | 周 | ||||
李p203 | 何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聝」的異讀字 | |
![]() |
黃 | 周 | ||||
李 | 何p286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同「馘」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聝」字下錄有1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to cut the left ears of the captives or the slain |
瀏覽次數: 47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