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聽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聽 | 聆也。从耳、悳,𡈼聲。〔他定切〕 (250 / 250) | 耳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聽 | 197 | 他丁 |
![]() |
透 | 次清 | 舌 | 平 | 梗 | 青/青 | 開 | 四 | |
聽 | 432 | 他定 |
![]() |
透 | 次清 | 舌 | 去 | 梗 | 青/徑 | 開 | 四 |
形義通解 |
---|
略說: 「聽」甲骨文從「耳」從「口」,或從二「口」,象聲音入耳,表示聽聞。 33 字 詳解: 「聽」甲骨文從「耳」從「口」,或從二「口」,象聲音入耳,表示聽聞。金文多從「耳」從「口」,隸作「𦔻」。商代族徽有從兩「耳」兩「口」之形,當為「聽」之初文。「𦔻」或加從「人」,或從「土」從「古」,與「聖」形近,土當為「壬」之訛。古「聖」、「聽」、「聲」同字,主要從耳從口,表示聲出於口而入於耳(參郭沫若)。金文多用「聖」表示聽聞。《說文》:「聆也,从耳、□,壬聲。」壬聲當即是「聖」字耳下之人訛變作壬之形。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聽治、聽政,如「王聽不隹禍」;又用為人名、方國名、祭名。金文表示聽從、接受,如洹子孟姜壺:「聽命于天子」,中山王□鼎:「老賈奔走不𦔻(聽)命」;又用為人名。參「聖」、「聲」字。 305 字 相關漢字: 耳,口,𦔻,人,土,古,聖,壬,聲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21 | 周p137 | ||||
李p317 | 何p151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聽」的異讀字;「聽」的異讀字 | |
![]() |
黃p30 | 周p137 | ||||
李p317 | 何p213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
![]() |
黃p30 | 周p137 | ||||
李p317 | 何p213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聽」字下錄有20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俯首聽命, 危言聳聽, 垂簾聽政, 姑妄聽之, 娓娓動聽… | (5/201)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差, 讒, 打, 諦, 道, 覺, 駭, 凝, 聆, 危, 旁, 垂, 竊, 聳, 探, 偷, 幻, 仄, 覘, 輒, 助, 重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v. | hear, listen to; understand; comply with; allow, let; acknowledge; await; heed; obey |
瀏覽次數: 909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