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𦥑 (主部件) 共 5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5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𦥑
𦥑」象雙爪之形,《說文》:「𦥑,叉手也。从纟、纠。凡𦥑之屬皆从𦥑。」
甲骨文從「𦥑」從「」(或從「」)從「」。「」或「」既象徵雙手(「𦥑」)所持之物,亦表音。「」象器物的架座。全字象以兩手置物於架座,是置立的「」的本字。(裘錫圭)
甲骨文從「𦥑」從「」(或從「」)從「」。「」或「」既象徵雙手(「𦥑」)所持之物,亦表音。「」象器物的架座。全字象以兩手置物於架座,是置立的「」的本字。(裘錫圭)卜辭中用為動詞,如《合集》22912「其置新竽」、《合集》32014「丁子(巳)置壴」。「」、「」都是樂器,商人設置樂器以事鬼神。
小篆從「」,「」聲。《說文》:「置,赦也。从网、直。」「」是「」的初文,隸楷階段漸變為「」形。
」表示擺放、放置。《玉篇.网部》:「置,安置。」如《莊子.盜跖》:「堯舜有天下,子孫無置錐之地;湯武立為天子,而後世絕滅。」《史記.秦始皇本紀》:「收天下兵,聚之咸陽,銷以為鍾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宮中。」
」表示建立、設立。如《左傳.僖公二十八年》:「天之所置,其可廢乎?」《管子.任法》:「故黃帝之治也,置法而不變,使民安其法者也。」又表示任命。如《呂氏春秋.勿躬》:「蚤入晏出,犯君顏色,進諫必忠,不辟死亡,不重貴富,臣不如東郭牙,請置以為大諫臣。」
」表示購置、置辦。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置履」即買鞋。又如《漢書.李廣蘇建傳》:「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
」表示赦免、釋放。如《國語.鄭語》:「襃人襃姁有獄,而以為入於王,王遂置之。」韋昭注:「置,赦襃姁。」《史記.吳王濞列傳》:「斬首捕虜比三百石以上者皆殺之,無有所置。」
」亦表示放棄、棄置。如《韓非子.十過》:「君曰:『子置勿復言。』」《史記.項羽本紀》:「沛公則置車騎,脫身獨騎,與樊噲、夏侯嬰、靳彊、紀信等四人持劍盾步走。」
」還表示驛站。《廣雅.釋詁四》:「置,驛也。」如《漢書.文帝紀》:「太僕見馬遺財足,餘皆以給傳置。」顏師古注:「置者,置傳驛之所,因名置也。」又如《後漢書.和帝紀》「十里一置,五里一候。」李賢注:「置,謂驛也。」
甲骨文從「」從「」從「𦥑」,「𦥑」象雙爪之形,「」會以雙手剖解牛角之意,本義是分解、離析。
甲骨文從「」從「」從「𦥑」,金文解子甗與甲骨同形,解子鼎「𦥑」改從「」,中山王鼎改從「」。戰國竹簡字形或與中山王鼎相同,或改「」作「」。商承祚認為卜辭從「𦥑」形或省作與「」形相近之寫法,後與「」相混。各字構形之義可通,皆指解析牛角。《說文》:「解,判也。从刀判牛角。一曰解𢊁,獸也。」按「解𢊁」讀為「觟䚦」,見於王充《論衡》:「觟䚦者,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與「」字本義無關。
甲骨卜辭辭殘,「」字疑用作本義,指解剖,《合集》18388:「羊解」。
金文用作氏名,解子甗:「解子乍(作)旅獻(甗)。」馬國權認為「」為古地名,在今河南洛陽,為周成王弟叔虞裔食邑,後因以為氏。所謂「解子」即以解為封地的公卿大夫。另「」又通假作「」,指懈怠,中山王鼎:「夙夜篚(匪)解(懈)。」《詩.大雅.烝民》:「夙夜匪解,以事一人。」《韓詩外傳》作「夙夜匪懈」。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指離析,《上博竹書八.王居》簡3:「邦人其𣻐(沮)志解體。」「解體」是以肢體之解散,比喻民心叛離,全句指國人毀壞意志,人心叛離。《左傳.成公四年》:「四方諸侯,其誰不解體。」
甲骨文「」表示教孩子雙手擺弄籌策計數,以學習數學,本義是學習。
甲骨文從「𦥑」(象雙手)從「」從「」,或不從「」而從「」聲。會雙手擺弄籌策計數或算卦,金文加從「」,因為學習和教育都與孩子有關 (沈培)。會教孩子學習數學之意。
自施者為教,自受者為學(季旭昇),古漢語往往施受同辭,如「」既可表示接受,也可表示授予。故「」、「」、「」可同時表示教授和學習知識。在「」右邊加上象教鞭的「」,是表示教授的「」字,「」、「」、「」形音義皆近,是同源詞,故林義光認為古「」、「」同字。參見「」。
一說「」字從「」從「」(房屋),象屋頂上搭有「千木」(交叉的木杆)的建築物,指代學舍。千木式建築方式仍殘存於日本的神社建築中,可見其屬於一種神聖的建築,古代貴族子弟要在這裏接受教育(白川靜)。按甲骨文記載在「大學」裏進行祭祀,可以為證。
甲骨文用作人名,又用作本義,殷代已有大學,《屯南》60:「于大學尋」,「」是祭名,表示在大學舉行尋祭。先秦大學為教學和進行軍事訓練的重要場所。《詩.周頌.敬之》:「日就月將,學有緝熙于光明。」
金文也用作本義,大盂鼎:「余唯即朕小學」《禮記.王制》:「小學在公宮南之左,大學在郊。」鄭玄注:「此小學、大學殷之制。」《大戴禮記.保傅》:「及太子少長,知好色,則入于小學。」盧辯注:「古者太子八歲入小學,十五歲入太學也。」又表示教授,靜簋:「王令靜𤔲射學宮,小子眔小臣眔尸(夷)僕學射。……靜學無愍,王易(賜)靜……」,表示王命令靜在學宮主持射箭練習,小子、小臣、夷僕學習射箭。靜教授射箭,沒有過失,得到周王的賞賜。「學宮」是古代王公貴族的學校,亦見於傳世文獻,《古列女傳.母儀傳.鄒孟軻母》:「復徙舍學宮之傍」。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睡虎地秦簡.秦律十八種》簡112:「成學」,表示完成學業。
漢簡通假為「」,表示感覺,《張家山漢簡.引書》:「學(覺)心腹及匈(胸)中有痛者,無(撫)之以手」。
《說文》:「斆,覺悟也。從教從冂。冂,尚矇也。臼聲。學,篆文斆省。」
甲骨文從「𦥑」從「」從「」。「」表示鑄器的範,「」象雙手(「𦥑」)持倒置的鎔器(「」)倒入製作器物的模型中。本義是鑄造。
甲骨文從「𦥑」從「」從「」。「」表示鑄器的範,「」象雙手(「𦥑」)持倒置的鎔器(「」)倒入製作器物的模型中。(參李孝定)《合集》29687的字形增加了張口的人形(「」」),又以「」(「」)作聲旁。裘錫圭認為「」是由「」孳生的一個詞,兩者在字形上有密切關係,參見「」。
金文從「𦥑」從「」從「」從「」。有的字形又增意符「」或聲符「𠃬」。「」又有異體作「𨥇」,從「」,「」聲。又有以「」的初文為聲,蔣玉斌認為很有可能是「」的「」旁逐漸類化以具表聲作用。
戰國楚系文字從「𦥑」從「」從「」。秦系文字從「」從「」,「𠃬」聲。小篆從「」,「」聲。本義是鑄造。《說文》:「鑄,銷金也。从金,壽聲。」
甲骨文用本義,如《英藏》2567:「王其鑄黃呂奠𧖸。」「」是金屬餅塊。金文亦用本義,如作冊大鼎:「公朿鑄武王、成王異(祀)鼎。」又讀為「」,表示征討,如秦公鐘:「鑄(討)百蠻」,意謂征討數百個蠻邦。(蔣玉斌)
」也用為國名,如鑄子叔黑𦣞鬲:「鑄子弔(叔)黑𦣞肈(肇)乍(作)寶鬲。」鑄國亦見傳世文獻,如《左傳.襄公二十三年》:「初,臧宣叔娶于鑄,生賈及為而死。」杜預注:「鑄國,濟北蛇丘縣所治。」楊伯峻注:「鑄在今山東肥城縣南大汶河北岸。」
傳世文獻「」也表示鑄造,如《國語.周語》:「景王二十一年,將鑄大錢。」《管子.小匡》:「美金以鑄戈、劍、矛、戟,試諸狗馬;惡金以鑄斤、斧、鉏、夷、鋸、欘試諸木土。」
」引申表示造就、培養,如《法言.學行》:「孔子鑄顏淵矣。」又指錘煉文辭,如《文心雕龍.辯騷》:「觀其骨鯁所樹,肌膚所附,雖取鎔《經》旨,亦自鑄偉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