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竽 |
|
UTF-8 | E7 AB BD |
---|---|
大五碼 | ACF2 |
倉頡碼 | 竹一木 |
Matthews | 7596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2948;(二版)3144 |
康熙字典 | 805 |
Unicode | U+7AFD | |
---|---|---|
GB2312 | 8336 | |
四角號碼 | 8840.1 | |
頻序 A/B | 5073 | 3630 |
頻次 A/B | 11 | 18 |
普通話 | y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竽 | 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聲。〔羽俱切〕 (98 / 93) | 竹 | 𥫡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象竽形,並從「于」為意符兼聲符,是一種以口吹奏的簧管樂器,本義是竽。 37 字 詳解: 甲骨文象古代一種用口吹奏的簧管樂器,似笙而略大,管數也較多,每條管皆有簧片。竹管之中又出現了「于」這一部件。由於「于」(「吁」的初文)本有「吹氣」的意思,故竹管中的「于」除可視作聲符外,亦可意會樂管要以「氣」吹奏(關子尹)。金文象竽形的初文改為意符「龠」,「龠」也是古樂器,變為從「龠」,「于」聲;到了小篆,又改為意符「竹」,因古代的竽用竹製成,變為從「竹」,「于」聲。《說文》:「𥫡(竽),管三十六簧也。从竹,亏聲。」段玉裁注:「管下當有樂字。凡竹爲者皆曰管樂。《周禮.笙師》:『掌敎龡竽。』大鄭曰:『竽三十六簧。』按據《廣雅》『竽三十六管』,然則管皆有簧也。」《韓非子.解老》:「竽也者,五聲之長者也,故竽先則鍾瑟皆隨,竽唱則諸樂皆和。」《史記.蘇秦列傳》:「臨菑甚富而實,其民無不吹竽鼓瑟,彈琴擊筑。」「臨菑」是地名,齊國的都城,又作「臨淄」。此句意謂臨淄城的人民十分富裕,他們無不演奏竽、瑟、琴、筑,作為娛樂。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22912:「其置新竽」,意謂放置新的竽。 金文也用作本義,𪒠鐘:「批者毊磬,舌(吹)者長竽,會(合)奏倉(鎗)倉(鎗)。」意謂與敲擊樂器毊磬和吹奏樂器長竽合奏,其聲音鏗鏘悅耳(李家浩)。 戰國齊宣王時,使人吹竽,必會集三百人來合奏,有一個叫南郭處士的人,不懂吹奏,混在一眾行家裏,卻沒有被人發現。齊宣王死後,繼位的湣王喜歡聽獨奏,處士便逃走了。故成語「濫竽充數」比喻沒有真才實學的人,冒充有本領,混在行家裡充數。或比喻以次充好。 640 字 相關漢字: 于,吁,氣,龠,竹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竽」字下錄有6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濫竽充數, 吹竽之濫, 吹竽混真, 混吹齊竽, 濫列齊竽… | (5/12)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充, 濫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n. | ancient woodwind instrument, pipe |
瀏覽次數: 105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