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
17
(20)
異讀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6 94 98
大五碼 C463 
倉頡碼 手卜口女 
Matthews 3079 
漢語大字典 (一版)1985;(二版)2103  
康熙字典 391 
Unicode U+6518
GB2312 4033 
四角號碼 5003.2 
頻序 A/B 3507  3123 
頻次 A/B 62  37 
普通話 nng  rng  rng  rng  xing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6/6
其他
字例: 3/3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推也。从手,襄聲。〔汝羊切〕 (251 / 251)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174 汝陽
312 如兩
425 人樣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次濁 /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從「」,「」聲。本義是退讓、推讓,引申表示使人退讓。
28 字

 詳解: 從「」,「」聲。本義是退讓、推讓。《說文》:「攘,推也。从手,襄聲。」段玉裁注:「推手使前也,古推讓字如此作。」如《禮記.曲禮上》:「君出就車,則僕并轡授綏,左右攘辟,車驅而騶。」鄭玄注:「謂群臣陪位侍駕者攘卻也。」《漢書.蕭望之傳》:「案望之大臣,通經術,居九卿之右,本朝所仰,至不奉法自修,踞慢不遜攘,受所監臧二百五十以上,請逮捕繫治。」顏師古注:「攘,古讓字。」後來此義以「」表示。

  「」引申表示使人退讓,即抵禦、排斥。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凡退讓用此字,引申之使人退讓亦用此字,如攘寇、攘夷狄是也。」如《春秋公羊傳.僖公四年》:「桓公救中國而攘夷狄,卒怗荊,以此為王者之事也。」何休注:「攘,卻也。」《楚辭.東方朔〈七諫.沉江〉》:「正臣端其操行兮,反離謗而見攘。」王逸注:「攘,排也。」

  「」表示侵犯、侵掠。如《國語.齊語》:「西征攘白狄之地,至於西河,方舟設泭,乘桴濟河,至于石枕。」《漢書.嚴朱吾丘主父徐嚴終王賈傳》:「夫以眇眇之身,託于王侯之上,內有飢寒之民,南夷相攘,使邊騷然不安,朕甚懼焉。」顏師古注:「攘謂相侵奪也。」

  「」表示擾亂。如《淮南子.兵略》:「此四君者,皆有小過而莫之討也,故至於攘天下,害百姓,肆一人之邪,而長海內之禍,此天論之所不取也。」高誘注:「攘,亂。」又指混亂。如《論衡.答佞》:「(張)儀、(蘇)秦,排難之人也,處擾攘之世,行揣摩之術。」

  「」也表示盜竊。《廣韻.陽韻》:「攘,竊也。」如《論語.子路》:「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孟子.滕文公下》:「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趙岐注:「攘,取也,取自來之物也。」

  「」還表示挽起、撩起。如《漢書.賈鄒枚路傳》:「臣竊料之,能歷西山,徑長樂,抵未央,攘袂而正議者,獨大王耳。」「攘袂」即挽起衣袖,形容奮起之貌。三國魏曹植〈美女篇〉:「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
806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43 p67
攘除,攘奪,熙來攘往,攘善,攘臂,安內攘外,尊王攘夷
p362 p314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p43 p67
擾攘
p362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p67
p315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同「」;「攘」的異讀字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7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成語彙輯
熙熙, 熙來往, 臂一呼, 安內外, 紛紛 (5/67) 詳細資料
配搭點:
, , , , , , ,
詞類 英文意義
v. seize, take by force; repel
瀏覽次數: 9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