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蔑 |
|
UTF-8 | E8 94 91 |
---|---|
大五碼 | BDB0 |
倉頡碼 | 廿田中戈 |
Matthews | 4485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3279;(二版)3496 |
康熙字典 | 982 |
Unicode | U+8511 | |
---|---|---|
GB2312 | 3579 | |
四角號碼 | 4425.3 | |
頻序 A/B | 2274 | 2907 |
頻次 A/B | 288 | 50 |
普通話 | mi |
小篆 | ||
---|---|---|
|
金文 | |||||||||||
---|---|---|---|---|---|---|---|---|---|---|---|
|
(部件樹) |
---|
甲骨 | |||||||||
---|---|---|---|---|---|---|---|---|---|
|
(部件樹) |
---|
簡帛文字 | |||||||
---|---|---|---|---|---|---|---|
|
其他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蔑 | 勞目無精也。从𥄕、人,勞則蔑然,从戍。〔莫結切〕 (77 / 72) | 𥄕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從「戈」從「」,象以武器斫人之脛。本義疑為伐滅。 33 字 詳解: 甲骨文從「戈」從「」,象以武器斫人之脛。「」一般認為是「眉」的繁體,下作人形,或作女形。甲骨文和早期金文的「戈」形都穿過人形的下半部分,可知「蔑」本指斬人的下半身,與表示以戈斬首的「伐」有別。(唐蘭、謝明文) 後因「」的字形很容易與變形後的「㝱」的初文相混,於是在「」形下部人形內添加一小斜筆或兩小斜筆作為區別符號。這些區別符號與表示人形軀幹的竪筆結合,使「」的下部變成類似「勿」形。「蔑」和「勿」古音相近。「蔑」和從「蔑」諸字所從的「」下部變作類似「勿」形的這種變化最初可能只是形變,後來則可能兼有變形音化的因素。(陳斯鵬、謝明文) 甲骨文中用為人名,為殷舊臣。如《合集》17302:「鼎(貞):㞢于蔑。」「㞢」指侑祭,卜辭貞問對蔑舉行侑祭。又表示微小。如《合集》24901:「戊午雨蔑。」 金文常以「蔑曆」連用(或作「蔑𤯍」),是銘文中習見的成語,表示在上者對在下者的勉勵。陳劍認為「蔑」與「被」義近,表示覆被;「歷」以「楙」為聲符,讀為「懋」。如尹姞鬲:「君蔑尹姞𤯍,易(賜)玉五品、馬三匹。」意謂君覆被尹姞以勉勵,賜給尹姞五品玉和三匹馬。 蔑的本義疑為伐滅。(朱駿聲、季旭昇)如《國語.周語》:「今將大泯其宗祊,而蔑殺其民人,宜吾不敢服也。」韋昭注:「蔑,猶滅也。」「宗祊」即宗廟。 「蔑」又表示微小。如戰國楚宋玉〈小言賦〉:「纖於毳末之微蔑,陋於茸毛之方生。」《法言.學行》:「視日月而知眾星之蔑也,仰聖人而知眾說之小也。」 「蔑」也表示輕侮。如《韓非子.外儲說左上》:「吾聞宋君無道,蔑侮長老。」《史記.周本紀》:「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蔑神祇不祀,昏暴商邑百姓。」 「蔑」還表示無、不。如《左傳.僖公十年》:「臣出晉君,君納重耳,蔑不濟矣。」「蔑不濟」即無不濟,意謂沒有不成功。又如《上博竹書一.孔子詩論》簡9:「天保丌𥃷(得)彔(祿)蔑畺(疆)矣。」「得祿蔑疆」即得福無邊之意。 837 字 相關漢字: 戈,眉,伐,㝱,勿,㞢,被,歷,楙,懋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蔑」字下錄有11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毀廉蔑恥, 蔑倫悖理, 悖理蔑義, 置之蔑聞, 蔑然無言… | (5/16)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誣, 侮, 衄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v. | nothing; none |
v. | attack, eradicate (arch.); disdain, despise; smear, besmirch, calumniate |
瀏覽次數: 14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