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詭 |
|
|
小篆 | 金文 | (部件樹) | 甲骨 | (部件樹) | 簡帛文字 | 其他 | |||||
---|---|---|---|---|---|---|---|---|---|---|---|
|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詭 | 責也。从言,危聲。〔過委切〕 (57 / 51) | 言 |
《廣韻》 | 頁碼 | 反切 | 註解 | 中 古 音 |
聲母 | 清濁 | 部位 | 聲調 | 韻攝 | 韻目 | 開合 | 等第 |
---|---|---|---|---|---|---|---|---|---|---|---|---|
詭 | 242 | 過委 |
![]() |
見 | 全清 | 牙 | 上 | 止 | 支/紙 | 合 | 三 |
形義通解 |
---|
略說: 從「言」,「危」聲,本義為責成、要求。 19 字 詳解: 從「言」,「危」聲,本義為責成、要求。《說文》:「責也。从言,危聲。」《管子‧問》:「人有餘兵,詭陳之行,以慎國常。」 「詭」可表示欺詐。《呂氏春秋‧勿躬》:「人主知能、不能之可以君民也,則幽詭愚險之言無不職矣,百官有司之事畢力竭智矣。」 「詭」也表示變易、變換。《漢書‧敘傳下》:「詭矣禍福,刑于外戚。」 「詭」還表示毀壞、毀傷。《後漢書‧班固傳論》:「若固之序事,不激詭,不抑抗,贍而不穢,詳而有體,使讀之者亹亹而不猒,信哉其能成名也。」李賢注:「激,揚也。詭,毀也。抑,退也。抗,進也。」 「詭」也指羊後脛骨部位名。明劉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十月一日》:「兒取羊後脛之膝之輪骨……其骨輪四面兩端凹曰真,凸曰詭。」 310 字 相關漢字: 言,危 |
粵語音節 | & 根據 | 同音字 | 詞例(解釋) / 備註 | |||
---|---|---|---|---|---|---|
![]() |
黃p9 | 周p163 | ||||
李p115 | 何p61 | |||||
HKLS | 人文 | 同聲同韻 | 同韻同調 | 同聲同調 | 欺詐;奇異 |
其他方言讀音 | |
---|---|
本字庫於「詭」字下錄有18個方言點的讀音 | 詳細資料 |
成語彙輯 | ||
---|---|---|
陰謀詭計, 雲譎波詭, 詭計多端, 波譎雲詭, 詭銜竊轡… | (5/74) | 詳細資料 |
配搭點: |
---|
辯, 諔, 端, 譎, 讕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eerie, queer, strange; deceitful, treacherous, crafty |
v. | contradict |
瀏覽次數: 30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