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義通解

上一頁 | 下一頁 搜索詞 : 假借 (共 251 筆) 171 - 180
[重新搜索]
搜索記錄: ( 假借 )

搜索字串:
選項:

支援萬用字元:「?」代表任一漢字,「*」代表句內任一字串。
關鍵字、詞間以半形空格分開。NOT 「A B C D...」= 有 A, 無 B, C, D...

漢字 形義通解
自「」甲骨文作「」,象樹枝之形,本義當為樹枝,斧柄義當為後起。參見「」。
《說文》:「柯,斧柄也。从木可聲。」段玉裁注:「按柯斧者,大斧也。柯之假借爲枝柯。」
」的本義是哀傷、悲哀,引申為哀憐、憐惜。
」從「」,「」聲。「」是意符,有哀嘆、哀號之意,本義是哀傷、悲哀,引申為哀憐、憐惜。金文及戰國竹簡或不從「」而從「」為意符,指心之傷悲。古文字「」旁與「」旁往往通用(朱德熙、裘錫圭)。竹簡或兼從「」、「」。
金文用作悲哀、哀傷之意,師訇簋:「哀才(哉)﹗今日〈旻〉天疾畏(威),降喪。」意謂可悲啊﹗如今上天憤怒,降下災難。禹鼎:「烏(嗚)虖(呼)哀哉﹗」或假借為「」,沈子簋︰「其丮哀(愛)乃沈(沖)子它唯福。」「」是人名,「沈子」即古書的「沖子」、「童子」,表示年紀幼小,意謂慈愛童子它,而賜福與他。又用為姓氏,如鄭國的哀成叔,參見哀成叔鼎。
戰國竹簡表示悲傷,《郭店簡.性自命出》簡2:「憙(喜)怒哀悲」。《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4:「哀樂相生」。《上博竹書二.昔者君老》簡4:「唯哀悲是思」。又表示哀憐、憐惜,《清華簡一.祭公》簡1:「王若曰:且(祖)祭公,哀余少(小)子」。意謂王這樣說:祖祭公,憐憫我這個小子。又用作謚號,《清華簡二.繫年》簡23:「蔡哀侯取(娶)妻於陳」。
《說文》:「哀,閔也。從口,衣聲。」許慎訓「」為憐憫之意是恰當的,書證如《書.呂刑》:「皇帝哀矜庶戮之不辜,報虐以威。」及《詩.小雅.鴻雁》:「爰及矜人,哀此鰥寡。」
」金文作「」,從「」,「」聲,本義是仁愛。
」的本義是仁愛。《說文》:「㤅,惠也。从心,兂聲。𢟪,古文。」朱珔《假借義證》:「今惠㤅字皆借愛字為之而㤅廢,即愛之本義亦廢矣。」《廣雅.釋詁》:「愛,仁也。」秦簡文字下加從倒止「」,按古文字人形下部往往加從「」形,為小篆「」字所本。《說文》:「愛,行皃。从夊,㤅聲。」
金文表示仁愛,中山王圓壺:「慈㤅(愛)」。
」表達人與人之間相互喜歡的感情,這種感情表示得非常廣泛,古書對「」之各種情感範疇有相應的記錄。《左傳.隱公元年》:「愛共叔段,欲立之」,此為親子之愛,表示慈愛;《荀子.天論》:「重法愛民而霸」,此為君主愛臣民,意謂愛護;蘇武《詩四首》:「結髮為夫妻,恩愛兩不疑」,此為夫妻之愛,表示恩愛;《左傳.僖公二十二年》:「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此為強者對弱者的愛,表示憐愛,全句意謂如若憐愛其重傷而不去殺害(敵人),則跟沒有殺害他們一樣。
甲金文象以繩綁繫兩串貝。殷商以玉、貝為貨幣,並以物貫串。二繫玉為一「」,二繫貝為一「」。(王國維)
甲金文象以繩綁繫兩串貝。殷商以玉、貝為貨幣,並以物貫串。二繫玉為一「」,二繫貝為一「」。(王國維)甲金文中用作貨貝的計量單位。如《合集》29694:「貝十朋。」何尊:「易(賜)貝卅朋。」裘衛盉:「八十朋。」
郭沫若認為古人最初用貝殼為頸飾,後來才演化為貨幣。故朋貝可能本無定數,因為古人起初以朋貝為頸飾,長短各隨所宜,成為貨幣後始有定數。可備一說。
甲金文另有從「」從「」的字形,學者多隸定為「」。「」旁在金文中或寫作「」,象俯身人形。這種字形在金文中用來表示朋友義。楷書的「」字就是從這種字形演變而來。(黃文傑)參見「」。
許慎認為「」是「」的古文。《說文》:「𢐴,古文鳳,象形。鳳飛,群鳥從以萬數,故以爲朋黨字。」按「」、「」只是音近假借的關係。
古書中也有「」表示貨貝單位的例子,如《詩.小雅.菁菁者莪》:「既見君子,錫我百朋。」《淮南子.道應》:「於是散宜生乃以千金求天下之珍怪,得騶虞、雞斯之乘,玄玉百工,大貝百朋,玄豹、黃羆、青犴,白虎文皮千合,以獻於紂。」
」多表示朋友、志同道合的人。如《清華壹.程寤》簡4:「可(何)敬(警)非朋,可(何)戒非商。」意謂以朋友為警,以商朝為戒。又如《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也表示成群、結黨。如《山海經.北山經》:「有鳥焉,群居而朋飛,其毛如雌雉,名曰鵁。」《楚辭.離騷》:「世並舉而好朋兮,夫何焭獨而不予聽。」
」還表示同共。如《後漢書.李杜列傳》:「李、杜司職,朋心合力。」李賢注:「朋,猶同也。」
古文字「」從「」分化出來,本義是大。
古文字「」從「」分化出來,本義是大。「」象花萼之形,是「」的初文。「」本無其字,「」字借用「」來表示大的意思。「」、「」本來共用「」字來表示。後來在「」的中豎下部加上一橫筆。一橫筆到了小篆寫在中豎的底下,後來把沒有底橫的「」表示否定詞,有底橫的「」表示大的意思。《說文》:「丕,大也。从一,不聲。」段玉裁注:「丕與不音同,故古多用不爲丕,如不顯卽丕顯之類。於六書爲假借,凡假借必同部同音。」古時「」、「」、「」最初皆用「」來表示,後來才分化為三個字。
金文「」除借用「」來表示外,還寫作[不不],從二「」,表示大大的意思,如師虎簋:「對揚天子不[不不]魯休」,意謂頌揚天子大大的美好的蔭庇。《書.大誥》:「弼我丕丕基」,意謂扶助我大大的功業。《尚書.立政》:「以並受此丕丕基」,孔安國解釋為「大大基」。《書.大禹謨》:「嘉乃丕績」,意謂嘉奬你們巨大的功績。《爾雅.釋訓》:「丕丕,大也。」郭沫若:「疑此『不[不不]』即『丕丕』,上丕借不,下丕作[不不]以見重意。」
戰國竹簡也表示大,《清華簡三.周公之琴舞》簡4:「不(丕)承不(丕)𣊡(顯)」,意謂很好地繼承,大大地顯明。大盂鼎:「不(丕)顯玟(文)王,受天有大令(命)」,意謂英明的文王,承受上天的大命。《書.君牙》:「丕顯哉﹗文王謨;丕承哉﹗武王烈。」意謂大大地顯明(形容英明)啊﹗文王的謀略;很好地繼承啊﹗武王的功業。
「丕烈」即大的功績,《魏書》:「故觀《雅》、《頌》識文武之丕烈,察歌音辨周公之至孝。」意謂讀《詩經》的《雅》和《頌》裏的詩篇認識到周文王、周武王的大功業,聽這些古樂體會到周公極盡孝道(古時《詩經》中的詩篇是配合樂舞而演奏的)。「黃丕烈」是清朝著名的藏書家、版本目錄學家。
從「」的字既有大的意思,如「」表示有力,「」表示大鱯;又有小的意思,如「」表示一種蟲子,「」表示胎兒。張舜徽《說文解字約注》:「『丕』有大義,則凡从丕聲之字,亦多有大義。故一稃二米謂之秠,有力謂之伾,大鱯謂之魾。反之,則亦有小義。故婦孕一月為肧,丘一成為坏。不聲與丕聲古通。凡字所从之聲相同,則其義多相近,亦有取反訓者,此類是已。」
」又是現行罕見的姓氏,多見於山西省,分布於長治、忻州、呂梁、雁北地區。相傳「」氏是商代大臣仲虺的後代,春秋時期晉國亦有「」姓,《通志.氏族略一》:「㔻氏,㔻亦作丕,晉大夫㔻鄭之後也。」《國語.晉語一》:「里克、丕鄭、荀息相見。」
金文從「」從「𠬜」,「𠬜」象兩手相背,象以雙手推開門,本義是推開、開啟。
金文從「」從「𠬜」,「𠬜」象兩手相背,象以雙手推開門,本義是推開、開啟。金文大盂鼎字形與《說文》古文相同。《說文》:「闢,開也。从門,辟聲。𨴔,《虞書》曰:『闢四門。』从門、从𠬜。」段玉裁注:「引申爲凡開袥之偁。古多假借辟字。……𠬜者,今之攀字。引也。今俗語以手開門曰攀開,讀如班。」
後期金文或不從相背的雙手(「𠬜」),而從相向的雙手(「」、「𠬞」)。戰國晚期大武戈「」字加從◎,◎是「」的初文,作為「」的聲符。小篆改為從「」,「」聲。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開闢、開拓。中山王鼎:「闢啟封疆,方數百里,剌(列)城數十,克敵大邦。」中山王方壺:「[立刃](創)闢封彊」,表示開拓疆界。又表示屏除,盂鼎:「在珷王嗣玟乍邦,闢氒匿,匍有亖方,畯正氒民。」大武戈:「大武闢兵」,表示屏除兵戈,即「止戈」、「偃兵」。《左傳.宣公十二年》:「楚子曰:『非爾所知也。夫文,止戈為武。』……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眾、豐財者也。」又通假為「」,表示君主,中山王方壺:「賈渴(竭)志盡忠,以左(佐)右(佑)氒(厥)闢。」表示司馬賈竭盡心力、忠心耿耿,以輔助他的君主。
」的本義是推開、開啟,開墾土地也叫「」,《史記.田敬仲完世家》:「田野闢,人民給,官無留事,東方以寧。」由推開門扇引申,有排除之義,《荀子.解蔽》:「是以闢耳目之欲」,楊倞注:「闢,屏除也。」把門推開,兩扇戶即分離,故「」又有分離義,《易.繫辭上》:「其動也闢」,焦循《章句》:「闢,猶分也。」北周衛元嵩《元包經.運蓍》:「混茫既判,天地闢矣。」
甲骨文從「」從「」,會雙手搓絲成繩之意,本義是製作繩索,引申為繩索,再引申為索求、索取。
甲骨文會雙手搓絲成繩之意,本義是製作繩索(高田忠周、何琳儀),引申表示繩索,再引申有索求、索取之義。
金文從「」從「」,「」是聲符。
甲骨文表示選擇,如「索牛」即選擇牛,又用作族氏名,還表示索求、索取(參施謝捷)。金文假借為「」,表示白色,□白壺蓋:「素絲束」。又表示簡樸、無紋飾,師克盨:「素戉(鉞)」。
《說文》:「索,艸有莖葉,可作繩索。从𣎵、糸。杜林說:𣎵亦朱木字。」《說文》:「𦅽,素屬。从素,𠬞聲。」
甲金文從「」從「」,表示眼睛生出一個東西,被東西擋住,看不清楚眼前的事物。「」是「」的初文,表示眼睛長出的東西,就像地上長草(沈培)。本義是一種目疾、眼病。後假借為省察的「」。
甲金文從「」從「」,象眼睛中長出贅瘤或障礙物,視力被東西擋住,看不清楚。從「」(「」的初文)為意符,因為眼睛中的贅瘤就象地上長出的雜草(沈培)。本義是一種目疾,眼病。甲金文此字是「」、「」的初文,後來此字形分化為二字:一、把「」改寫為與此字音近的「」,寫作從「」聲的「」來表示目病的本義,古人把表意字改為形聲字,往往把形旁改寫為另一個形音皆近的偏旁。二、借目病義的「」來表示省察的「」,把「」改寫為「」,成為「」字,表示省察。
一說「」象視察草木之形,本義是視察(季旭昇)。《說文》:「省,視也。从眉省,从屮。𡮀,古文从少从囧。」段玉裁注:「省者,察也。」一說「」象眼睛省察時目光四射之形(商承祚),但所謂的目光只作向上射之形,此二說皆無實據。學者或認為甲骨文及早期金文所從之「」乃「」字,只是下橫畫與「」共用筆畫。
甲金文表示巡視、視察,宗周鐘:「王肈遹省文武」。又通假為「」,揚簋:「隹九月既省(生)霸庚寅」。又用作人名。
甲金文從「」從「」,表示眼睛長出東西,防礙視力,本義是目疾,引申為過失。
甲金文從「」從「」,表示眼睛長出東西,就像地上長出雜草,防礙視力(沈培),本義是目疾,引申為過失。《說文》:「眚,目病生翳也。从目,生聲。」段玉裁注:「眚,引伸爲過誤。如眚災肆赦,不以一眚掩大德是也。又爲災眚。李奇曰内妖曰眚,外妖曰祥是也。又假爲減省之省。」古時「」、「」本一字分化,皆用從「」從「」的字形表示,本義是目病,「」字假借此字形來表示省察之義。二字古本同形,秦漢以後,才以「」表示省視義,以「」表示目病義。參見「」。
戰國竹簡「」通假作百姓的「」,《上博竹書一.緇衣》簡7、《郭店簡.老子丙》簡2:「百眚(姓)」。又通假為性情的「」,《郭店簡.語叢二》簡1:「情生於眚(性)」。又表示天性,《郭店簡.性自命出》簡2:「眚(性)自命出,命自天降。」《禮記.中庸》:「天命之謂性。」此外,又借「」為「」,表示目病的本義,《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簡143正1:「丁丑生子,好言語,或生(眚)於目。」意謂丁丑這一天出生的孩子,喜歡說話,而且有目病。
十三經中有「眚災」或「災眚」之語多起。《左傳‧僖公三十三年》:「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是指不因為他人一點過錯而把其功績抹煞。
西
甲骨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象鳥巢形,本義是鳥巢。日已西落,鳥已入巢,故又是「」的初文(羅振玉)。後假借為東西方的西。
甲骨文有兩種字形,第一種象鳥巢形,本義是鳥巢。日已西落,鳥已入巢,故又是「」的初文(羅振玉)。後假借為東西方的西。
一說以「西」名日落之方乃引申用法,而非純粹假借,理由在於「西」原為鳥之歸巢,由此聯想到夕陽西下之時,故名日落之方曰西(杜學知)。第二種字形是「」的假借,「」、「西」古聲同韻近,故得相借,後逐漸演變成西形(張玉金、季旭昇)。
甲金文表示西方之西,又用作地名、宮室名。
《說文》:「西,鳥在巢上。象形。日在西方而鳥棲,故因以爲東西之西。凡西之屬皆从西。棲,西或从木妻。卥,古文西。卤,籒文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