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來 (主部件) 共 6 字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上一頁 | 下一頁1 - 6
漢字部件甲骨形義通解
甲骨文從「」從「」,「」是一雙聲符字。因用為李樹的果實,「」逐漸類化作「」(鄭剛、季旭昇)。本義疑為果名(許慎)。現多用作姓氏。
甲骨文「」字從「」從「」(季旭昇),見《合集》19564。或有分開釋為「來子」二字,由於卜辭辭殘,無法考訂。另《合集》41605有從「」從「」的「」字,字屬偽刻。
」以「」、「」為聲符,三字古音相近。因「」用作果名,所以改聲符「」為「」。金文有從「」從「」的「」,用作人名,見散氏盤。戰國陶文與璽印已進一步類化成「」。
戰國竹簡繼承甲骨文從「」從「」的寫法,讀為「」,指法官。如《上博竹書一.容成氏》簡29:「乃立咎(皐)陶㠯(以)為李」,全句指於是命令皐陶作法官。另如《上博竹書八.李頌》簡2:「氏(是)古(故)聖人兼此,和勿(物)以李(理)人情。」「」亦通假為「」,指調理。全句指因此聖人兼有這些美德,協和事務以調理人情。
《說文》:「李,果也。从木,子聲。杍,古文。」按「」字從「」,「」聲,並非「」字古文。王筠《說文句讀》:「不言古文李者,蓋本云古文梓。梓字爛脫,校者以形似而附此也。〈周書〉:『梓材』,馬融曰:『古作杍字。』」
甲骨文「」是麥子之「」的象形初文,後假借為來往之來,久借不還。一說「」被借用作去來之來,並加注義符「」(象腳掌向下形,參見「」)以明示其行動義。然而,由於來去之來字常用,為刻寫之便,又省掉「」(參洪家義)。而「」字原本的來往之來義,卻用作麥子之麥義。
先就字形方面說「」字的演變。甲骨文「」象麥子,是麥子之麥的本字,一般以為指小麥。字形中間是直上的麥穗,兩邊葉子下垂,葉下是莖和根。其字上端或加斜或橫畫。麥穗直上,因為麥莖堅強,中空有節似竹(參羅振玉、張哲)。
不少甲骨文「」字上端加斜或橫畫,有學者認為其字最初本應無橫或斜畫,後來增一斜或橫畫以辨其初義(麥子之來)與假借義(往來之來)。不過,在實際甲骨文文例中未見明確而一致的應用此區分(參季旭昇)。換言之,即或字無增一橫或斜畫,有用以表達麥子之來的情況,亦有表示到來之來的例子。或說橫畫可能是無深意的贅筆(參裘錫圭),或說是飾筆(參《古文字譜系疏證》)。另有學者認為横畫代表麥穗(如李裕)。
金文承甲骨文字形,有的作整株麥子之象形,有的在字形上端加一橫畫,但(多)不封頂。第二種字形較為常見。
以下就「」的用義作簡單的說明。
在甲骨文的用法方面,於此提出五點。一,卜辭中「」少見用作本義(即麥子)的例子,僅有的如︰「乙亥卜,受來禾。 二」(《甲骨文合集》33260),其中「受來禾」之「」應讀作「」。意思是「卜問︰受來(麥)呢?還是受禾呢?」即卜問哪一種作物收成會好(參溫少峰,袁庭棟)。
二,「」用其假借義的例子,卜辭多見。表示由某處至某處時,有的用為來去之來,有的用作來往之往。用作返也、還也之意,常見的例子如「往來亡災」(按︰「」即無也),意近「出入平安」。又如「缶不其來[見]王」(《甲骨文合集》1027正)。又或如「來雨自西」(《甲骨文合集》12872)。另外,甲骨文中常見「王來正(征)人方」一語,表示王往征伐人(「」乃方國名)。此處「」用其往來之「」意。
三,用以表示來貢之意,如「奚來白馬」(《甲骨文合集》9177正)。又如「來馬」、「來牛」之類(參李孝定、姚孝遂)。
四,用為將至、將來之義,如卜辭中「來歲」一語即明年、來年之意。卜辭於一旬內之干支稱「」,下一旬之干支稱「」,再下一旬之干支稱「」(參姚孝遂)。對於卜辭中「」表示較近的將來而「」表示較遠的將來之說,可參吳其昌。
五,用作地名,如「己未卜,今日不雨,才(在)來。」(《甲骨文合集》20907)其中「」可能是「」,春秋時被齊靈公所滅,地處今山東黃縣萊子城。《左傳.襄公六年》︰「齊侯滅萊。」
金文用義方面,主要有三(參《金文形義通解》)。其一,用作到來之來,如史牆盤︰「徽史刺(烈)祖廼來見武王」。其二,用為名字,見鼄來隹鬲︰「鼄(邾)來隹乍(作)貞(鼎)」。其三,用作來年之來,如曶鼎︰「東宮廼曰︰『賞(償)曶禾十秭,遺十秭,為廿秭,[若]來歲弗賞(償),則付卌(四十)秭。』」「來歲」即來年、明年。
從以上甲金文的用例可見,「」皆有假借表示由彼至此、由遠到近,或從某處至某處。《爾雅.釋詁上》︰「來,至也。」《玉篇.來部》︰「來,歸也。」另外,甲金用例中,亦有借「」表示將來或將至義,這該是把前述由遠至近之義應用於描述或衡量時日之遠近的做法。《荀子.解蔽》︰「不慕往,不閔來。」
另外,楚簡中有來字異體[來止],上從來下從止(參劉釗),其中「」應是義符。例如︰「其民者,若四時一遣一[來止],而民弗害也」(郭店楚簡.語叢四.21)。其中[來止]明顯用作來去之來。
《說文》訓「」曰︰「周所受瑞麥來麰。一來二縫,象芒朿之形。天所來也,故爲行來之來。《詩》曰:『詒我來麰。』凡來之屬皆从來。洛哀切。」對於許慎關於來麥「天所來也」一訓,有人或許認為是莫名其妙,對此李裕提出了一個可供參考的說法。根據一些人類文化歷史及考古學的研究,許多神話與傳說,往往與真實的歷史密切關連。中國古有麥子「天所來也」之說,此現象反映一種可能︰麥子非中國土產(按︰小麥的原產地在中東的新月沃土,中國的小麥可能自西域傳入)。小麥之來用作行來之來,是由於「麥種得自外來」(參張舜徽)。這個說法可算是對許慎所言「天所來也」的一個合理補正。
𠩺
甲金文從「」從「」從「」從「」,象以手持杖打麥之形,乃獲麥之象形字,獲麥象徵足食,故引申有福祉之義(參李孝定)。
甲金文從「」從「」從「」從「」,象以手持杖打麥之形,乃獲麥之象形字,獲麥象徵足食,故引申有福祉之義(參李孝定)。
𠩺」是「」之初文,後加聲符「」作「」字。古「」、「𠩺」、「」同聲,「」是「𠩺」的聲符,小篆所從之「」應是「」之訛。《詩.周頌.思文》:「貽我來牟」,《漢書.劉向傳》引作「貽我釐麰」,可證「」、「」古同音。參見「」。
甲骨文表示福祉,「𢓊𠩺」,即是延長福祉之意。金文表示祝福,師𩛥鼎:「𩛥敢𠩺王,卑(俾)天子萬年」,「𠩺王」即祝福周王。又用作國名,典籍作「」,師㝨簋:「率齊帀(師)、㠱、𠩺(萊)、僰、殿左右虎臣正(征)淮夷。」
《說文》:「𠩺,坼也。从攴从厂。厂之性坼,果孰有味亦坼。故謂之𠩺,从未聲。」
甲金文從「」(倒「」),「」聲。「」象麥子之形,是「」的本字。後加從象腳的倒「」(即小篆、楷書的「」形),表示到來,故「」也是「」的本字,由於象麥子的「」被假借為到來之「」,並久借不還,故最終以本為表示「來到」義而造的「」表示麥子。
」甲金文從「」(倒「」),「」聲。「」象麥子之形,後於「」字下加從意符「」造「」字(「」象腳形,有行走之意),以作為到來的「」的本字。但是因為「」常常被借來表示來往、到來之「」,久假不歸,最後反而用「」字來表示稻麥(參葉玉森)。
甲骨文表示麥子,《合集》24440:「食麥」。又用作地名。金文也表示麥子,見於仲𠭯父盤,又用作人名。
《說文》:「麥,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从夊。凡麥之屬皆从麥。」
甲骨文從「」從「」,「」象麥子,「」是「」的初文,象收藏穀物的倉庫,全字象收藏麥子於倉廩之形。
甲骨文從「」從「」,「」象麥子,「」是「」的初文,象收藏穀物的倉庫,全字象收藏麥子於倉廩之形。後來「」借表吝嗇(愛惜之意),另加「」旁造「」字以表示收穀之本義。《說文》:「穡,穀可收曰穡。」
晚期金文「」旁訛變為目形。戰國竹簡不從「」而從「」,與《說文》古文同。
甲骨文用作人名。西周金文、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收獲穀物。史牆盤:「農嗇」,《左傳.襄公九年》:「其庶人力於農穡」,杜預注:「種曰農,收曰穡。」《上博楚竹書二.子羔》簡2:「舜嗇(穡)於童土之田」。金文又用作職官名,「嗇夫」是自縣邑及其下諸官署之主管官吏。《尚書.胤征》:「瞽奏鼓,嗇夫馳」,孔安國《傳》:「嗇夫,主幣之官。」
《說文》:「嗇,愛瀒也。从來从㐭。來者,㐭而藏之。故田夫謂之嗇夫。凡嗇之屬皆从嗇。𤲷,古文嗇从田。」
甲金文「」字表示食器中盛有麥、禾之類食物,本義是食物之美味,引申為美好。
甲骨文從「」從「」從「」,金文加從「」從「」,以「」為聲符,陳漢平以為字象「」(麥子)在「」中,表示食器中盛有麥、禾之類食物,本義是食物之美味。甲金文「」或作「」。侯馬盟書構形多變,或省去「」形,或省去「」形。戰國文字「」或省「」,參《清華簡一.皇門》簡2。《說文》:「嘉,美也。从壴,加聲。」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36838:「才(在)嘉。」《合集》37434:「今日步于嘉,亡(無)災。」
另甲骨文有從「」從「」之字,為「妿」之初文。甲骨文「妿」之初文多讀為「」,或與「」連用,借以卜問分娩是否順利。《合集》6948:「婦好娩[女力](嘉)。」婦好是商王武丁的妻子,「娩嘉」指分娩順利。一說「」指生男,「不嘉」即生女。《合集》14002正:「帚(婦)好娩,不其[女力](嘉)。」
金文「」表示美好,洹子孟姜壺:「齊侯拜嘉命」,「嘉命」即美好的生命。楊樹達:「齊侯有所請而天子許之,且有所授,故謂之嘉命。」字又用作動詞,表示贊美,中山王鼎:「寡人庸其德嘉其力。」另,金文常見「嘉賓」一詞,表示貴客,嘉賓鐘:「用樂嘉賓。」
戰國竹簡表示美好,《清華簡一.耆夜》簡6:「嘉爵速飲,後爵乃從。」此句為勸酒之辭,意謂快快飲下這杯美酒,後來再一杯杯接下去。「嘉爵」見《禮記.士冠禮》:「祭此嘉爵,承天之祜。」或用作動詞,表示嘉許,《清華簡一.保訓》簡7:「帝堯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