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從「
貝」,「
次」聲。本義是錢財、貨物的總稱。
22 字
詳解: 從「
貝」,「
次」聲。本義是錢財、貨物的總稱。《說文》:「資,貨也。从貝,次聲。」如《國語.齊語》:「正其封疆,無受其資。」韋昭注:「資,資財也。」《韓非子.解老》:「所謂廉者,必生死之命也,輕恬資財也。」《史記.平準書》:「古者嘗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上,猶自以為不足也。」
「
資」引申指積蓄、積累。《說文》段注:「資者,積也。」如《國語.越語》:「臣聞之賈人,夏則資皮,冬則資絺,旱則資舟,水則資車,以待乏也。」《史記.魏公子列傳》:「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如姬資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報其父仇,莫能得。」司馬貞《索隱》:「資者,畜也。謂欲為父復讎之資,畜於心已得三年矣。」
「
資」又表示資助、供給。如《戰國策.秦策四》:「王資臣萬金而遊,聽之韓、魏,入其社稷之臣於秦,即韓、魏從。」高誘注:「資,給也。」《莊子.大宗師》:「堯何以資汝?」郭象注:「資者,給濟之謂。」《史記.蘇秦列傳》:「於是資蘇秦車馬金帛以至趙。」
「
資」表示依靠、憑借。如《管子.霸言》:「國修而鄰國無道,霸王之資也。」《淮南子.主術》:「夫七尺之橈而制船之左右者,以水為資。」《文選.顏延年〈皇太子釋奠會作詩〉》:「資此夙知,降從經志。」李善注:「資,猶藉也。」
「
資」表示利用、取用。如《儀禮.喪服》:「有餘則歸之宗,不足則資之宗。」鄭玄注:「資,取也。」《禮記.明堂位》:「天下以為有道之國。是故天下資禮樂焉。」《老子.二十七章》:「不善人者,善人之資。」
「
資」表示天賦、資質。如《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離其朴,離其資,必失而喪之。」楊倞注:「資,材也。」《史記.商君列傳》:「商君,其天資刻薄人也。」《漢書.張陳王周傳》:「然大王資侮人,不能得廉節之士。」顏師古注:「資,謂天性也。」
「
資」還表示資歷、地位。如《文選.干令升〈晉紀總論〉》:「而世族貴戚之子弟,陵邁超越,不拘資次。」《三國志.魏書.荀彧荀攸賈詡傳》:「紹憑世資,從容飾智,以收名譽,故士之寡能好問者多歸之。」
「
資」通作「
齎」。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資,叚借又為齎。」如《周禮.春官.巾車》:「毀折,入齎于職幣。」鄭玄注引杜子春云:「齎,讀為資。資謂財也。乘官車毀折者,入財以償繕治之直。」《史記.陳丞相世家》:「平既娶張氏女,齎用益饒,游道日廣。」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甲本》第147行:「不善人,善人之齎(資)也。」
987 字
相關漢字: 貝,
次,
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