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金文從「
舟」從「
淮」,黃河流域的渡口名,疑因淮水靠近黃河,故從「
淮」為意符,後泛指渡口。
44 字
詳解: 金文從「
舟」從「
淮」,與《說文》古文同。「
津」是黃河流域的渡口名,疑因淮水靠近黃河流域,故從「
淮」為意符。《說文》:「津,水渡也。从水,𦘔聲。𦪉,古文𣸁从舟从淮。」「
津」本來是黃河流域的渡口名,《水經注.河水注》:「自黃河泛舟而渡者,皆為津也」,後來泛指渡口。《論語.微子》:「長沮、桀溺耦而耕,孔子過之,使子路問津焉。」「問津」就是詢問渡口,後來把探求尋訪、嘗試、詢問、探問價格或情況等稱為「問津」。「無人問津」指沒有人探問渡口,比喻事物被人冷落。此外,古人把過河的渡口和做官的階梯聯繫起來,把身居高位稱作「身居要津」。《古詩十九首.今日良宴會》:「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先據要路津」就是捷足先登,佔據要職。後來「
津」漸被「
渡」所取代,韋應物〈滁洲西澗〉:「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野渡」就是偏僻的渡口(參王鳳陽)。
「
津」後用來表示分泌或滲透出來的汁水,可指汗水,也可指口水,或自然界凝結的水滴(參王鳳陽)。「生津」可表示流口水,如黃庭堅〈戲答晁適道乞消梅〉之二:「北客未嘗眉自顰,南人誇說齒生津。」今天仍有「口舌生津」一語;又可表示流汗,如《中國民間故事選.兩頭驢的東西》:「皇上見阿凡提熱的遍體生津,滿頭大汗,便故意戲弄阿凡提。」
金文用作國名,位於淮水流域,疑為津湖附近的淮夷小邦,在今寶應縣南六十里。謝靈運〈征賦〉:「發津潭而迥邁,逕白馬以憇舲。」「津潭」即津湖(劉文淇)。翏生盨:「王征南淮尸(夷),伐角、津,伐桐、遹。」「南淮夷」指古代居於南部淮河流域的部族。「
角」、「
津」、「
桐」、「
遹」皆為國名。全句意謂周王征伐南淮夷,攻打角、津,攻打桐、遹。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表示渡口,《郭店簡.成之聞之》簡35:「津梁爭舟,丌(其)先也不若丌(其)後也。」意謂在渡口爭奪上船,其先上者不如後上者(劉釗)。
「孟津」是黃河著名的古渡口,見於《尚書》,即《史記.殷本紀》的「盟津」,在今河南省孟津縣東北(王鳳陽)。《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50-51:「武王於是乎作爲革車千𨍱(乘),帶甲萬人,戊午之日,涉於孟𣿕(津),至於共、縢之𨳿(間),三軍大𨊠(犯)。」這裏講述牧野之戰,意謂於是周武王準備了戰車千輛、披帶鎧甲的戰士萬人,於戊午之時渡過孟津,直到共、縢二地之間,三軍將士都表現得很有紀律,準備出擊(季旭昇)。《清華簡二.繫年》簡132-133:「晉人回(圍)津、長陵,克之。」
1002 字
相關漢字: 舟,
淮,
渡,
角,
桐,
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