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骨文會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意,故「
登」有進義。
28 字
詳解: 甲骨文從二「
止」(「
𣥠」)從「
廾」(同「
𠬞」,象雙手形)從「
豆」(盛食物的容器),「
豆」亦是聲符。象雙手捧食器登上祭台進獻祭品之形,故「
登」有進義。反映古代獻祭時手腳並用。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人名。
甲骨文或省去二「
止」形,這種字形在甲骨文多用作本義,表示進獻祭品,猶其是獻禾、米、黍。《合集》30306「登黍于宗」。《合集》34591:「王其登米」。這種用法的字形或加從「
米」為意符,象進獻米之形。
此外,甲骨文還有從「
皀」從「
廾」,此字形可讀為「
徵」,表示徵召,《合集》6619:「勿登(徵)人乎(呼)伐羌」(楊樹達)。在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文字中,有字形只作「
皀」,而用為「
登」的例子,《花東》48:「皀(登)自丁黍」,即進獻來自「
丁」的黍(沈培)。
金文從「
𣥠」從「
豆」從「
廾」,或不從「
𣥠」。班簋不從「
𣥠」而從「
阜」,也有上升之意。
金文表示登上,散盤:「登于厂湶」。這種用法的「
登」皆寫作從「
𣥠」。又表示升遷,就職,班簋:「登于大服」。又用作國名,文獻作「
鄧」,鄧公鼎:「鄧公乍旅尊鼎」。古以「
登」(鄧)名國者有二,一在楚國附近,曼姓。一在陝西,媿姓(陳夢家)。又用作祭名,相當於文獻的「
烝」。姬鼎:「用登(烝)用嘗」。十四年陳侯午錞:「以登(烝)以嘗」。《爾雅.釋天》:「冬祭曰烝」,郭璞注:「進品物也。」《禮記.王制》:「天子諸侯宗廟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嘗,冬曰烝。」《春秋繁露.四祭》:「蒸者,以十月進初稻也。」
《說文》:「登,上車也。从𣥠、豆,象登車形。𤼼(𤼷),籒文登从𠬞。」段玉裁注:「引伸之凡上陞曰登」。
669 字
相關漢字: 止,
𣥠,
廾,
𠬞,
豆,
米,
皀,
徵,
丁,
阜,
鄧,
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