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大 (主部件) 共 38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屰 | 一說象人自外而至,故頭部向着自己,迎面而來,是「逆」的初文(羅振玉、趙誠)。「逆」古義為迎接,《說文》:「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甲骨文用法與「逆」同,解作「迎」。又表示逆反,不順從,如「屰(逆)祀」即不按順序的祭祀。金文與甲文形同,皆用作人名、族氏徽號。 戰國文字於「屰」中間加圓點作為飾筆(參見「逆」中山王壺銘文字形),點後變為橫劃,為小篆所本。 楊樹達認為「屰」象倒立人形,本指逆反;「逆」象人迎面而來,本指迎。「屰」、「逆」本為二字,後因音近而通用。 《說文》:「屰,不順也。从干下屮。屰之也。」段玉裁注:「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 | ||||
汏 | 段玉裁認為「汏侈」之「汏」字是「泰」的省變之體未必可靠(裘錫圭),「汏」字在《漢語大字典》釋同「汰」字,本義為淘洗。「汏」的本義為淘洗,故發展到篆名從水從大,取其以水洗淅之義。 淘洗之義有「篩選」意味,故後世「汏」字經常與淘汰的「汰」字混用,表示篩選。 | ||||
夸 | 卜辭疑用作人名,見於《合集》4813。 金文用作人名,如伯夸父盨:「夸父作寶盨」。 簡帛文字通作「刳」,如《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422行:「乾夸(刳)」,「夸」讀作「刳」,表示剖挖;亦通作「跨」,如張家山漢簡《引書》:「夸立」,釋文「夸」作「跨」,全句意謂岔開雙腿站立的姿勢。 古書用作自大,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夸者死權也」;又用作奢侈,如《荀子.仲尼》:「貴而不為夸」,夸意謂奢侈。 古詩用作讚美,如皮日休《惜義鳥》:「吾聞鳳之貴,仁義亦足夸」。 | ||||
亦 | 甲骨文表示「也」、「又」,《合集》12487正:「癸巳卜,爭貞:今一月雨。王占曰:丙雨,旬壬寅雨,甲辰亦雨」,大意是說在癸巳這一天占卜,商王預測十日後壬寅這一天下雨,甲辰這一天也下雨。 金文表示「也」,師𩛥鼎:「天子亦弗忘公上父㝬(胡)德」,意謂天子也不會忘記公上父的大德。 戰國竹簡表示「也」,《清華簡二.繫年》簡23:「蔡哀侯取妻於陳,息侯亦取妻於陳」。又通假為「赦」,表示赦免,《郭店簡.五行》簡38:「又(有)少(小)辠(罪)而弗亦(赦)也,不辨於道也。」 | ||||
交 | 甲骨文舊釋作「交」的字,部分與「黃」字相混,參裘錫圭〈說卜辭中的焚巫尪與作土龍〉。甲骨文疑用作氏族名。 金文用作氏族徽號,交鼎鼎:「交鼎。」傳世典籍寫作「絞」,《左傳.哀公二年》:「春,伐邾,將伐絞,鄰人愛其土,故賂以漷沂之田而受盟。」杜預注:「絞,邾邑。」《地名攷略》:「在今滕縣北。」 戰國竹簡指交往,《上博竹書一.性情論》簡25-26:「同方而交,㠯(以)道者也;不同方而交,㠯(以)古(故)者也。」意謂志向相同的人互相交往,是因為道的緣故;志向不同的人互相交往,是出於特定目的(季旭昇)。又可讀為「校」,《郭店楚簡.魯穆公問子思》簡6:「夫為其君之古(故)殺其身者,交(校)彔(祿)雀(爵)者也。」《廣雅.釋言》:「效,考也。」王念孫疏證:「效之言校也。」全句指為君主的緣故而被殺的人,是計較俸祿爵位的人。 傳世文獻「交」多指交錯,或指結交。吳語中「交」相當於「的」,陸澹安《小說詞語匯釋》:「『交」字在吳語中等於『的』字。」《海上花列傳》第五回:「耐哚慢慢交用。」「慢慢交用」即「慢慢的用」。 | ||||
杕 | 杕甲金篆文構形同,皆從木從大。《說文》︰「樹皃。从木大聲。《詩》曰:有杕之杜。」《毛傳》︰「杕,特也。」《集韻》︰「木獨生也。」 卜辭罕見,如︰「王杕執于田」,用義不明。金文用作氏名(見杕氏壺)。 | ||||
夾 | 甲骨文或省作腋下夾一人之形。《說文》:「夾,持也。从大俠二人。」段玉裁改為「从大夾二人」。 金文表示輔佐,大盂鼎:「迺詔夾死(尸)𤔲戎」,禹鼎:「克夾詔先王奠四方」,《左傳•僖公二十六年》:「昔周公、太公股肱周室,夾輔成王。」 | ||||
走 | 後來加從「彳」,與「止」組合成「辵」,有行走之意。上部的跑步人形在《說文》裏訛變為「夭」。《說文》:「走,趨也。从夭、止。夭止者,屈也。凡走之屬皆从走。」《釋名.釋姿容》:「徐行曰步」,「疾行曰趨」,「疾趨曰走」。段玉裁注:「今俗謂走徐,趨疾者,非。」 「走」的初文甲骨文中借用作地名。如《合集》17230:「貞:王往走災。」亦借用作人名,如《合集》27939:「貞:其令(命)亞走馬。」金文中表示人名或族氏名。 加從「止」之形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跑步,效卣:「效不敢不萬年夙夜奔走揚公休。」表示效不敢不萬年早晚為公奔馳,稱揚公的蔭庇。又用作官名,如「走馬」即典籍的「趣馬」,負責養馬,《詩.大雅.雲漢》:「趣馬師氏,膳夫左右。」毛亨傳:「趣馬,中士也,掌王馬之政。」又用作人名。又假借作「祖」,伯仲父簋:「白(伯)中(仲)父夙夜事走(祖)考」。表示伯仲父早晚事奉祖先。 漢帛書也用作本義,《馬王堆.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第325行:「雖(唯)而不諾,走而不趨。」表示恭敬地回答(而立即前往),不隨便回應(而不動身)(參楊天宇),疾跑而不疾行。《禮記.王藻》:「父命呼,唯而不諾,手執業則投之,食在口則吐之,走而不趨。」《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69行:「魚得而流(游),獸得而走,萬物得之以生,百事得之以成。」 | ||||
赤 | 甲骨文用作本義,指紅色,如《合集》29418:「赤馬」。甲骨文「赤」也可用作人名。 金文「赤」用作本義,如裘衛盉:「矩或(又)取赤虎兩」,指矩伯又拿取了兩塊紅色的虎皮。又金文常見「赤巿」一詞,為古服飾,指蔽膝,禮服以皮韋製成,赤色,見於走馬休盤。《說文》「巿」下亦云:「天子朱巿,諸矦赤巿。」另「赤舄」為以皮革製成的赤紅色的鞋,弭弔師察𣪕:「賜女(汝)赤舄」,即以赤舄為賞賜物。金文「赤金」即銅,曶鼎:「賜曶赤金。」《漢書.食貨志下》:「金有三等,黃金為上,白金為中,赤金為下。」顏師古注引孟康:「赤金,丹陽銅也。」金文「赤」亦可用作人名。 嬰兒出生多色赤,因此多稱為「赤子」。而由於嬰兒赤體,「赤」引申有一絲不掛之義,如赤裸。「赤」又從嬰兒未有毛髮,引申出空無一物的意思(顏師古),如《韓非子.十過》:「晉國大旱,赤地三年。」陳奇猷《集釋》:「焦竑曰:『古人謂空盡無物曰赤。』」「赤」字繼而引申有純粹之義,如赤誠、赤膽忠心。 | ||||
昃 |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太陽偏西的一段時間,《合集》20421:「昃雨自北」,表示太陽偏西時自北邊下雨。又用作人名。 金文用作人名,滕侯昃戈:「滕侯昃之造㦴(戟)。」 戰國竹簡借「則」字來表示「昃」,用作時間詞,《睡虎地秦簡.日書乙種》簡233:「清旦、食時、日則(昃)、莫(暮)、夕。」《儀禮.既夕禮》:「日側」,鄭玄注:「謂將過中之時」,賈公彥疏:「《尚書.無逸》云文王『至於日中昃』,昃即側也。」《說文》:「側,旁也。」 「昃」又通假為「側」,《郭店簡.語叢四》簡12-13:「賢人不在昃(側),是胃(謂)迷惑。」 「昃」小篆作「𣅦」,《說文》:「𣅦,日在西方時,側也。從日,仄聲。《易》曰:『日𣅛之離』。」徐鉉曰:「今俗別作𣅳,非是。」自甲骨文觀之,「𣅳」應是「𣅦」的古寫。段玉裁注:「𣅦,隸變作昃。」傳世本《周易.離》作「日昃之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