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屰 |
|
UTF-8 | E5 B1 B0 |
---|---|
大五碼 | |
倉頡碼 | 廿山 |
Matthews | 0 |
漢語大字典 | (一版)1021;(二版)1094 |
康熙字典 | 233 |
Unicode | U+5C70 | |
---|---|---|
GB2312 | ||
四角號碼 | ||
頻序 A/B | -- | |
頻次 A/B | 0 | -- |
普通話 | n |
《說文》 | 解釋 | 部居 | 相關異體 |
---|---|---|---|
屰 | 不順也。从干下屮,屰之也。〔魚戟切〕 (50 / 44) | 干 |
形義通解 |
---|
略說: 甲骨文「屰」象倒轉人形,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 23 字 詳解: 甲骨文象倒立的「大」,「大」象人張開雙臂站立之形,「屰」正好象倒轉人形。倒懸人,表示逆反,不順從的人(楊樹達、季旭昇)。 一說象人自外而至,故頭部向着自己,迎面而來,是「逆」的初文(羅振玉、趙誠)。「逆」古義為迎接,《說文》:「逆,迎也。从辵屰聲。關東曰逆,關西曰迎。」 甲骨文用法與「逆」同,解作「迎」。又表示逆反,不順從,如「屰(逆)祀」即不按順序的祭祀。金文與甲文形同,皆用作人名、族氏徽號。 戰國文字於「屰」中間加圓點作為飾筆(參見「逆」中山王壺銘文字形),點後變為橫劃,為小篆所本。 楊樹達認為「屰」象倒立人形,本指逆反;「逆」象人迎面而來,本指迎。「屰」、「逆」本為二字,後因音近而通用。 《說文》:「屰,不順也。从干下屮。屰之也。」段玉裁注:「後人多用逆,逆行而屰廢矣。」 343 字 相關漢字: 大,逆,迎 |
詞類 | 英文意義 |
---|---|
adj. | disobedient |
n. | an inverted person; rebel |
v. | to come somebody's way to receive |
var. | prototype of 逆 |
瀏覽次數: 81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