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4
(8)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6 9B B6
大五碼 CCD1 
倉頡碼 心竹日 
Matthews
漢語大字典 (一版)1493;(二版)1601  
康熙字典 420 
Unicode U+66F6
GB2312  
四角號碼 2760.2 
頻序 A/B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h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字例: 10/47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其他
字例: 1/1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呼骨切〕𡇆,籀文曶。一曰:佩也。象形。 (100 / 95) 𡇉 𡆷 𡇆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481 呼骨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清 /
形義通解
 略說: 金文從「」從「」,構形初義不明,從「」有執持之義,疑本義為執持(高田忠周)。
41 字

 詳解: 金文從「」從「」,構形初義不明,從「」有執持之義,疑本義為執持(高田忠周)。

  「」只見於金文,從爪從曰,《說文》謂象出氣之形。就字形來看﹐此字從爪,有執持義,「佩曶」即所執持者也(高田忠周),經傳與「」通用,為古時朝臣所執持。《左傳·桓公二年》:「袞冕黻珽」杜預注:「珽,玉笏也,若今吏之持簿」。《禮記.王藻》:「凡有指畫于君前用笏,造受命于君前則書于笏」。一說疑為「」字本文,《說文》:「扣,牽馬也。從手口聲。」從手與從爪同,故「」字口上一橫當是象手持銜勒入馬口中,故釋為牽馬(譚戒甫、郭沫若)。按「」構形本義難定,然其從爪,當有執持義。

  銘文中「」用為人名,如姞曶母方鼎:「姞曶母乍氒寶尊鼎」,曶鼎:「曶或(又)以匡季告東宮」。此外,「」為人名,亦見諸經傳,《論語》「仲忽」,《左傳》「鄭太子忽」籀文作「」,《漢書.古今人表》作「中忽」,「」、「」同音,乃古今字。

  《說文》:「曶,出气詞也,从曰,象气出形。《春秋傳》曰:「鄭太子曶」。籀文曶一曰佩也,象形。」
448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73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忽視貌
瀏覽次數: 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