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4
6
(15)
單讀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9 A4 88
大五碼 E8BF 
倉頡碼 戈人人戈女 
Matthews 6983 
漢語大字典 (一版)4452;(二版)4743  
康熙字典 1347 
Unicode U+9908
GB2312  
四角號碼 3773.2 
頻序 A/B 5695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c  z    
小篆
字例: 1/1
金文
(部件樹)
甲骨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其他
《說文》 解釋 部居 相關異體
稻餠也。从食,次聲。〔疾資切〕䭣,餈或从齊。粢,餈或从米。 (107 / 102)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53 疾資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全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小篆「」從「」,「」聲,本義是米餅、粉餅、糕餅,國人或稱為「糍粑」;廣東南海一帶稱之為「」(䭣)。
53 字

 詳解:」的本義是用米粉做成的餅。「」又寫作「」、「」、「」,《說文》:「餈,稻餠也。从食,次聲。䭣,餈或从齊。粢,餈或从米。」

  「」是米類穀物製成的餅,因用料和做法有異,全國各地有不同的名稱。江蘇湖湘一帶用糯米蒸熟,搗碎搓成粉餅,稱為「糍粑」。廣東也有此俗,新會市的農鄉村民把糯米磨成粉,和水搓挪成圓形,壓扁成圓餅,再入鑊煎成粉餅,稱為「餈仔」(取其小巧扁圓)。而廣東南海九江鎮(今已建市)的鄉民則用粘米粉混和紅糖水(俗稱「片糖」,即甘蔗做的糖),搓成圓柱,蒸熟後以線切成圓形的餈餅享用,或另以粉團搓成元寶、慈菇等形狀的物品,連同餈餅以竹籤串成寶塔作祭祀之用;此俗只會在過年才有,九江鄉民稱為「做餈」或「做大餈」;九江人「」讀為「」(取其齊整、齊全之意),古「」字又寫作「」,反映九江人讀音之古雅。

  古人已指出江蘇做餈餅的風俗。《說文解字注》:「《方言》曰:『餌謂之餻,或謂之粢,或謂之𩚹,或謂之餣,或謂之䬧,謂米餅也。』《周禮.天官冢宰.籩人》「糗餌、粉餈」注曰:『餌餈皆粉稻米、黍米所為也,合蒸曰餌,餅之曰餈。糗者,擣粉熬大豆為餌,餈之黏著以粉之耳。餌言糗,餈言粉,互相足。』按許說與鄭不同,謂以稬米蒸孰,餅之如麫餅,曰餈,今江蘇之餈飯也。粉穤米而餅之而蒸之,則曰餌。」《說文解字約注》:「湖湘間以稬米蒸熟,搗之成餅,名曰糍粑。音讀如慈,即餈也。俗以中秋節為之。又或粉稬米為小餅,復蒸之使熟,名曰年粑。俗以改歲時為之。二者皆易黏箸,以生米粉傅之。」

  按段玉裁指出根據許慎,把糯米蒸熟再搗成餅狀,稱為「」;而用糯米粉挪成餅再蒸熟,稱為「」;此做法符合今天江蘇的習俗。但是根據《周禮》鄭玄注,「」、「」皆用磨成粉狀的稻米和黍米做成。把稻米粉和黍米粉混和在一起整盤蒸熟,稱為「」,做成餅狀,稱為「」;鄭玄所注解的做法,符合廣東的習俗。

  傳說春秋末期鲁國(今山東曲阜)人公輸般發明了「」(石磨),戰國時人民已將米、麥磨成麵粉,用麵粉做餅吃。《周禮.天官.籩人》的「糗餌粉餈」是其書證(參《二十六史精要辭典》頁304)。

  「」的異體又作「」,因為「」多用糯米做成,所以今天常吃的糯米糍的「」,即是「」。
918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98
餈粑
p101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其他方言讀音
本字庫於「」字下錄有17個方言點的讀音 詳細資料
配搭點:
詞類 英文意義
n. fried cakes of cooked rice; steamed rice cakes
瀏覽次數: 43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