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義通解

上一頁 | 下一頁 搜索詞 : 假借 (共 251 筆) 131 - 140
[重新搜索]
搜索記錄: ( 假借 )

搜索字串:
選項:

支援萬用字元:「?」代表任一漢字,「*」代表句內任一字串。
關鍵字、詞間以半形空格分開。NOT 「A B C D...」= 有 A, 無 B, C, D...

漢字 形義通解
從二「」,字象兩棵樹並列形,以會樹木叢生之意。本義是樹林。
從二「」,會樹木叢生之意,《說文》:「林,平土有叢木曰林。从二木。凡林之屬皆从林。」
甲骨文「」用作地名,如《合集》9471正:「乎(呼)取(娶)女于林」,指娶女子於林。另「」亦用作方國名,如《合集》36968就以「林方」指名為林的方國。
金文「」字用作本義,指森林。[妾子]𧊒壺:「其𨗥(會)女(如)林」,指會合的盛況好像森林一般。《詩.大雅.大明》:「殷商之旅,其會如林。」另同𣪕用「」為職官名,指掌管巡守林木的人,傳世典籍作「林衡」,《周禮.地官》:「林衡掌巡林麓之禁令,而平其守,以時計林麓而賞罰之。」金文「」字又可用作氏名或人名。
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中有「」卦,「」字在傳世《易》皆作「」。《論語.雍也》:「民敬而行簡,以臨其民。」按《六十四卦》中卦辭與爻辭所述正是「臨民」(治理人民)之事,因此「」在這裏借用作「」。
又傳世古書中「」可解作「」,《爾雅.釋詁》:「林,君也。」《詩.小雅.賓之初筵》:「百禮既至,有壬有林。」鄭玄箋云:「壬,任也,謂卿大夫也。諸侯所獻之禮既陳於庭,有卿大夫,又有國君。」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釋詁〉、毛傳皆曰:『林,君也。』假借之義也。」
參見「」。
金文從「」,「」聲。「」是「」的異體字。本義可能是母親,引申為乳母、奶媽。後來用作第二人稱代詞。
金文從「」,「」聲。楊樹達認為「」字為「」之異體字。《說文》:「爾……從冂,從㸚。其孔㸚,尔聲。」「」讀為「」聲。《正字通》:「妳,俗嬭字。」
根據《玉篇.女部》,「」同「」,本義為母親,讀作「乃弟切」,引申解作乳母,即奶媽、奶娘,讀為「女蟹切」。
」解作母親,《廣雅》:「嬭,母也,楚人稱母曰妳。」《通俗編》:「《說文》『爾』本作『尔』,故『嬭』亦變體為『妳』。」元柳貫〈祭孫秬文〉:「阿翁與汝阿爹阿妳,以家饌祭於中殤童子阿秬之魂。」「家饌」即家中的菜餚;「中殤」即十二至十五歲死亡;全句意指爺爺、爸爸和媽媽,在家中以的菜餚祭祀年少早亡的小孩阿秬的靈魂。
」亦為「乳母」的俗稱,《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故濟北王阿母自言足熱而懣。」司馬貞《索引》案:「是王之妳母也。」張守節《正義》曰:「服虔云:『乳母也。』」意指從前濟北王的奶媽說自己心口發熱、胸中鬱悶。《廿二史考異.南史卷二》:「南史多俗語……呼乳母為妳。」
」亦指「祖母」或年長的婦人,《通俗編.稱謂》:「今吳俗稱祖母曰阿妳……蓋凡婦人尊老者,概有阿妳之稱,今亦然也。」
金文「假借為「」,用作連詞。𨟭侯少子簋:「𨟭侯少子𥝹乃、孝孫不巨,會趣(取)吉金,妳(乃)作皇妣□君中(仲)妃祭器八簋。」「皇妣」,先祖的配偶,即先祖母;意謂𨟭侯少子𥝹乃和孫子不巨共同選取堅硬的青銅,為先祖母□君仲妃鑄造八件祭器。
」後來用作第二人稱代詞,與「」意思相同,專指女性。
」是「」的初文,象雷電交加之形,後加「」造「」字,參見「」。金文從四個車輪(◎)從迴環之形,迴環之形是「」字的訛變。「」象閃電,古人以車輪行走的聲音譬喻隆隆的雷聲。
」是「」的初文,象雷電交加之形,後加「」造「」字,參見「」。金文從四個車輪(◎)從迴環之形,迴環之形是「」字的訛變。「」象閃電,古人以車輪行走的聲音譬喻隆隆的雷聲。
《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稱》:「雷以為車,隆隆以為馬。」《詩.小雅.采芑》:「戎車嘽嘽,嘽嘽焞焞,如霆如雷。」《淮南子.原道》:「電以為鞭策,雷以為車輪。」
金文假借為「」,是一種盛水的器皿,父乙罍:「乍父乙寶中尊畾(罍)。」又用作人名。
甲、金文由兩個圓圈組成,象金屬塊之形,是某種金屬之名。
甲、金文由兩個圓圈組成,象金屬塊之形,是某種金屬之名。由於甲骨文是以刀在骨頭上刻上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影響,字形更像方形。金文「」的圈形中間有填實的,也有留空的。後增「」旁,寫作「」。「」本作「」,篆文在兩個圓形中間加了一個短豎,隸書又演變為一短撇,成為後來的字形「」。
甲金文「」用為本義的例子。如《合集》29687:「其鑄黃呂□。」《英藏》2567:「王其鑄黃呂奠𧖸。」效父簋:「休王易(賜)效父呂三。」
」又用為人名、地名或方國名。如《合集》2002反:「隹(唯)呂又(祐)。」《合集》6778正:「……方圍于呂。」呂王鬲:「呂王乍(作)[阝尊](尊)鬲,子子孫孫永寶用亯(享)。」
《說文》:「呂,脊骨也。象形。昔太嶽爲禹心呂之臣,故封呂侯。凡呂之屬皆从呂。膂,篆文呂从肉从旅。」脊骨之義原無本字,假借」表示,後來又另造「」字表示。(參《字源》)「」表示脊骨的例如《急就篇》「尻髖脊膂腰背呂」,顏師古注:「呂,脊骨也。」
」也是中國古代樂律之名,又是陰律的總稱。《漢書.律曆志》:「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鐘,二曰南呂,三曰應鐘,四曰大呂,五曰夾鐘,六曰中呂。」
」還是古國名,後為楚國所滅。《國語.鄭語》:「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又可作姓氏,如戰國時期秦相呂不韋、三國時期將領呂布。
從「」,「」聲。本義是脊骨。
從「」,「」聲。本義是脊骨。脊骨之義原無本字,本假借」表示,後來又另造「」字表示。《玉篇.肉部》:「膂,脊骨也。」如《尚書.君牙》:「今命爾予翼,作股肱心膂。」「心膂」指心臟和脊骨。「心膂」與「股肱」皆比喻忠誠能幹的輔弼之臣。又如《馬王堆.養生方》第126-127行:「即取刑馬膂肉十□。」
「膂力」表示體力。如《三國志.魏書.呂布傳》:「(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魏書.韓茂傳》:「(韓)茂年十七,膂力過人,尤善騎射。」
金文、小篆從「」,「」聲,本義是屋簷。
金文、小篆從「」,「」聲,本義是屋簷。《說文》:「梠,楣也。从木,呂聲。」「」是屋頂伸出的部份,即是屋簷。《說文》:「楣,秦名屋邊聯也。齊谓之檐,楚谓之梠。」「」、「」、「」三字本義相同,是楚、齊、秦三地方言之別。《方言》:「屋梠謂之欞。」郭璞注:「雀梠即屋檐也。」宋王安石〈後元豐行〉:「水秧綿綿復多稌,龍骨長乾掛梁梠。」「」是糯稻,產量少,多用作釀酒,只有糧食豐收有餘的時候才會種植;「龍骨」即水車;這句指因為水田作物豐收,所以能夠多種糯稻,而雨量充足,水車都用不着,總是乾乾的高掛在家的屋簷。
金文「假借為「」,表示國名。中子化盤:「用正(征)梠(呂)」,這件青銅器記載楚國伐呂的事,在楚文王至楚成王之間(參李零)。
」甲骨文從「」從「」,異體從「」,會在禾邊林下經過之形,會經歷之意(羅振玉等)。「」的本義為經過,用於四時運行,便引伸出曆法之「」(陳定民)。
」甲骨文從「」從「」,異體從「」,會在禾邊林下經過之形,會經歷之意(羅振玉等)。「」的本義為經過,用於四時運行,便引伸出曆法之「」(陳定民)。
另一種說法認為「」非會意字,而是從止秝聲的形聲字,《說文》:「秝,讀若歷」。此說認為足之所經皆有經過之義,不必定要在禾林邊過(李孝定)。《說文》:「歷,過也。从止厤聲。」按「」、「」可為純粹聲符,亦可能兼為義符。古時出門便為禾田、樹林,以「」、「」會經過之意,亦在常理中。故「」可能是形聲字,亦可能是形聲兼會意字。
金文從「」從「」外,加從「」,「」為「」之省,於此用義不明,或只為繁筆,林義光以為有推移之意,高田忠周以為象人之所居,皆可商。亦有不從「」,簡作「」,「」、「」同字異體。甲骨用作貞人名,金文文例已有經歷之意,毛公鼎:「厤自今,出入尃命于外」,「厤自今」猶云「自今以往」或「從今以後」。又用為地名,禹鼎:「至于歷內」。金文「」可假借為「𤯌」,參「𤯌」。
」指曆法,是推算日月運行及四時節令的方法。
」指曆法,是推算日月運行及四時節令的方法。《新五代史.司天考》:「曆者,有常之數也,以推寒暑。」《說文》:「曆,厤象也。从日厤聲。《史記》通用歷。」
甲金文未見「」字,古書多假借作「」、「」。如《易.革》:「君子以治厤明時。」金文「蔑𤯍」 之「𤯍」有不從「」而從「」之形,與「」形同,但並非一字,參「𤯌」。要之,「」、「𤯍」與「」音同,皆從「」聲,故古可通用。
」金文作「」,或於「」上添一橫,為增繁飾筆。「」字是截取古文字「」字的部分構形而成,象車轅前部衡上繫以雙軶(牛馬拉東西時駕在脖子上的器具)之形(參于省吾)。假借為兩個、重量單位等。
」金文作「」,或於「」上添一橫,為增繁飾筆。「」字是截取古文字「」字的部分構形而成,象車轅前部衡上繫以雙軶(牛馬拉東西時駕在脖子上的器具)之形(參于省吾)。戰國金文「」字中間寫作「」,以羊標聲。
金文用作數量詞,表示兩個,小臣宅簋:「易(賜)金車、馬兩。」又用作重量單位,平宫鼎:「十三兩十七斤。」
《說文》:「二十四銖爲一兩。从一,㒳,平分,亦聲。」
甲骨文象火爐之形,是「」、「」的初文。
甲骨文象火爐之形,是「」、「」的初文。後加「」為聲符,由象形字變為形聲字(于省吾)。後期金文下加從「」,表示爐是一種器具。王子嬰次盧字形上部從「」,以「」為聲符。
甲骨文用作方國名、地名、貞人名和祭名。又通讀作「」,有割剝之意。《博雅》:「膚,剝也。」如《佚》383「盧豕」,即割剝豬隻。金文用法有三。一,表示燃炭之爐。二,假借作「」,表示房舍,十五年趞曹鼎:「王射于射盧」,「射廬」即用以習射的房舍。三,假借作「」,表示金屬。《說文》:「鑢,錯銅𨮯也。」白公父簠:「擇之金,隹(唯)鐈隹(唯)盧,其金孔吉,亦玄亦黃。」表示選擇金屬,有鐈和鑢,金屬甚堅硬,有黑色亦有黃色。
《說文》:「盧,飯器也。从皿𧇄聲。𥃈,籒文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