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口 (主部件) 共 59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向 | 漢帛書用作本義,表示回響,《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簡76:「如景(影)之隋(隨)刑(形),如向(響)之隋(隨)聲」,表示比如影子跟隨着形體,回響跟隨着聲音。 戰國竹簡上部寫作兩「宀」並列,郭店竹簡字形上部似從「北」,可能是為方向的「向」而造的字。下部的「口」又加一點飾筆變為「甘」。古璽文字或加兩短橫為飾筆,使字形較為勻稱。 甲骨文用作地名,《英》2543:「王田向,往來亡(無)災。」表示王在向地打獵,往返都沒有災害。《屯南》2163:「于向。」《詩.小雅.十月之交》:「作都于向。」在今河南濟源南。 金文用作人名,弔向父簋:「弔(叔)向父禹」,張世超認為「禹」是名,「向父」是字。 戰國竹簡通假為「鄉」,表示鄉里,《郭店楚簡.語叢四》簡10-11:「匹婦禺(愚)夫,不智(知)丌(其)向(鄉)之小人、君子。」《郭店楚簡.老子乙》簡16-17:「攸(修)之向(鄉),丌(其)德乃長;攸(修)之邦,丌(其)德乃奉(豐)。」 又通假為「卿」,表示卿相,《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2:「大夫向(卿)使(士)」,「大夫」、「卿士」都是古代的執政大臣。 戰國陶文用作人名,《古陶文孴錄》7.2:「陳向」,即《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之「田常」,是田乞之子田成子,是齊簡公、平公的宰相。 許慎認為「向」象向北之窗戶,《說文》:「向,北出牖也。从宀,从口。《詩》曰:『塞向墐戶』。」何琳儀指出口與窗無關,故此說可疑。 | |||||||
如 | 「如」可引申為前往、去。《左傳‧隱公六年》:「鄭伯如周,始朝桓王也。」甲骨文從「女」從「口」。根據楊樹達的解釋,甲骨文用例正表示「往」的意思,「王曰:丁不如」(《佚》108)。這個用法,現代漢語已少見,可以想到的用例有「如廁」。 「如」也可引申為像、如同。《詩‧王風‧采葛》:「一日不見,如三秋兮。」 「如」也表示及、比得上。《論語‧公冶長》:「子曰:『弗如也!吾與女弗如也!』」 「如」亦用作副詞,表示將要。《左傳‧宣公十二年》:「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如,猶將也……言憂喜各因其事,若有喜而憂,則亦將有憂而喜乎?」 「如」還用作介詞,類同於。《呂氏春秋‧愛士》:「人之困窮,甚如饑寒。」 「如」也可用作連詞,表示假設關係。假如,如果。《詩‧秦風‧黃鳥》:「如可贖兮,人百其身。」或表示承接關係。而;就。《詩‧小雅‧車攻》:「不失其馳,舍矢如破。」王引之《經傳釋詞》卷七:「如破,而破也。」亦可表示並列關係,類同和,與。《儀禮‧鄉飲酒禮》:「公如大夫入。」 還可表示選擇關係。或者。《論語‧先進》:「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朱熹集注:「如,猶或也。」 「如」還能置於句末,用作助詞,類同然。《易‧屯》:「屯如邅如,乘馬班如。」孔穎達疏:「如,是語辭也。」 | |||||||
旨 |
| 一說「旨」從「人」、從「口」或「甘」(口中有一點◎表示味道甘甜),會人口所好,有甘美的意思。小篆從「甘」,「匕」聲。季旭昇認為甲金文所從的當為「人」而非「匕」,理由有二:第一,甲骨文「匕」之典型寫法,未見於甲骨文「旨」所從的部件。第二,金文後來的旨字從「千」,而「千」本從「人」分化而得,這可作為「旨」上部當從「人」的旁證。按「人」形訛變為「千」形未見於甲骨文,很可能是後來的人誤解了「旨」所從的「匕」為「人」形,才把「旨」訛寫作從「千」。 甲骨文用作人名,又假借為「𪊨」,是一種野獸。《合集》10307:「隻(獲)鹿百六十二……旨(𪊨)一」。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美味,殳季良父壺:「用盛旨酉(酒)。」「旨酒」即美酒。《詩.小雅.桑扈》:「兕觥其觩,旨酒思柔。」鄭玄箋:「其飲美酒,思得柔順。」《詩.小雅.頍弁》:「爾酒既旨,爾殽既嘉。」《孟子.離婁下》:「禹惡旨酒而好善言。」上曾大子鼎:「多用旨食。」「旨食」即美食。又通假為「詣」,表示造訪,盠駒尊:「王親旨(詣)盠」,表示王親到盠處(郭沫若)。又用作人名,「者旨於賜」即是越王鼫與,緩言之為「者旨於賜」,急言之則為「鼫與」(林澐)。 戰國竹簡假借為「祁」,表示大,《郭店楚簡.緇衣》簡10:「晉冬旨滄」。《小爾雅.廣詁》:「祁,大也。」《禮記.緇衣》:「資冬祁寒」。「滄」表示寒,「祁寒」即大寒、極寒,表示到了冬天非常寒冷。又通假作「示」,表示指示,《郭店楚簡.緇衣》:簡41-42引《詩》云:「人之好我,旨我周行。」《毛詩.小雅.鹿鳴》作「示我周行」,即向我指示至道、大道(屈萬里)。又通假為「嗜」,《郭店楚簡.尊德義》簡25-26:「不以旨(嗜)谷(欲)害其義」,「嗜欲」表示嗜好和欲望。 | ||||||
君 | 甲骨文有「多君」一詞,如《合集》24132:「多君弗言。」一說以為讀為「多尹」,與「多臣」、「多公」義同,為殷之職官名。陳夢家以為「多君」指諸侯國首領,姑備一說。 金文「君」亦與「尹」義同,指君主所倚重的官吏,內史龏鼎:「朕天君其萬年。」唐蘭認為「金文習見天君,即大君,而天尹鈴及作冊大鼎並作天尹,即大尹也,春秋時宋尚有大尹,當是其遺制矣。」《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杜預注:「大尹,近官有寵者。六卿因之以自通達於君。」又,「君」可指國君,中山王方壺:「適曹(遭)郾(燕)君子徻不顧大宜(義)」,子徻即燕國國君子噲。「君」用作動詞,指君臨、主宰,晉姜鼎:「余隹司(嗣)朕先姑君其國」,指國君夫人繼承其先姑,與國君同時君臨其國(陳連慶)。金文「君」亦用作職官名、人名,或用作封地領主、諸侯的稱呼,或用作貴族男子的通稱,或用作父母先輩的敬稱。 戰國文字「君」指君主,《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則君不疑丌(其)臣,臣不或(惑)於君。」戰國竹簡常見「君子」一詞,如《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詩》曰:『幾(愷)俤(悌)君子,民之父母。』」意指《詩經》上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季旭昇) | |||||||
吝 |
| 「吝」的本義兼有悔恨、痛惜之義,《說文》:「吝,恨、惜也。从口,文聲。《易》曰:『以往吝。』𠲲,古文吝从彣。」王筠《說文句讀》:「案恨、惜固是一義引伸。然《易.屯》象曰:『往吝窮也』,則恨其窮而惜其初之往也。〈說卦〉云:『坤為吝嗇,則惜而無所恨矣。』下文引《易》,則所謂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又恨、惜兼之。」「吝」的程度要比「凶」輕,《周易.繫辭上》:「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吝」與同從「文」聲的「愍」、「閔」等字差不多,同樣有憂慮的意思。「吝」、「愍」、「閔」很可能是由同一個詞分化出來的(陳劍)。參見「閔」。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25216:「于吝」,與後來表示悔吝之「吝」可能只是同形字。甲骨文另有從「又」上多一小斜筆的字形,陳劍釋為悔吝之「吝」(參《合集》14295、26974)。齊陶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指憂悔、痛恨,《上博楚竹書三.周易.蒙卦》簡1:「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意指初六爻象啟發蒙昧,利於用刑罰來糾正他人,但如一直用刑卻是憂吝的(季旭昇)。另「吝」通假作「閔」,《上博楚竹書二.容成氏》簡52至53:「武王於是虖(乎)素𠕻(冠)弁元(冕),以告吝(閔)於天。」《說文》:「閔,弔者在門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痛惜之辭,俗作憫。」全句指武王於是戴上素白的冠冕,向上天祈求憐憫。又「吝」可通假為「殄」,《清華簡一.皇門》簡12:「𢘅(媢)夫先受吝(殄)罰,邦亦不寍。」傳世本《逸周書.皇門》作「媚夫先受殄罰,國亦不寧。」孔晁注:「殄,絕其世也。」全句指嫉妒的丈夫先受到絕後的懲罰,國家亦不安寧。 「吝」後來引申有吝嗇的意思,《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 ||||||
吹 |
| 金文的「吹」用為人名,又疑可讀為「隳」,表示毁棄。叔䟒父卣:「茲小彝妹(末)吹,見余,唯用諆[◎酉](𠻜)女(汝)。」「妹(末)吹(隳)」即不要毁壞。全句翻譯為這件小酒器不要毁掉,你見我的時候,我還要用它請你品嘗。(李學勤、唐雲明) 傳世文獻裡「吹」可表示撮口用力吐氣。如《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淮南子.齊俗》:「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 「吹」引申表示吹奏管樂。如《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呂氏春秋.遇合》:「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謬,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又表示管樂器,如東晉陶淵明〈述酒〉:「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 「吹」也表示風吹。如《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文選.潘安仁〈秋興賦〉》:「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引申表示散播。如唐代李賀〈帝子歌〉:「山頭老桂吹古香,雌龍怨吟寒水光。」 《妙法蓮華經.序品》:「今佛世主,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佛教講經傳法時會有吹奏法螺的儀式,後來被借來比喻空口說大話、大肆吹噓。「吹」因而產生了誇大、說大話的用法。如《老殘游記》第19回:「『許大,聽你挑一副去,我總是贏你。』許亮說:『你別吹了!』」 「吹」還表示不成功、關係破裂。如老舍《駱駝祥子》:「一百塊,少一分咱們吹!」 | ||||||
杏 | 「杏」甲骨文用作人名,《合集》17524:「帚(婦)杏[示]三屯。」即指名叫杏的婦人整治了三對骨板(劉興隆)。 | |||||||
谷 |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谷地,指兩山間之低狹地帶。啟卣:「山谷」。又用為「裕」,表示寬裕,何尊:「叀(唯)王龏(恭)德谷(裕)天」,讚美周王德盛,可配比上天。又用為人名。 簡帛文字「谷」多讀為欲,《郭店楚簡.尊德義》:「不以旨(嗜)谷(欲)害其義(儀)軌」。 《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从谷。」段玉裁注:「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又云:「川者,毌穿通流之水也。」 | |||||||
尚 |
| 春秋戰國文字在「尚」所從的「八」中間加一圓點為飾,圓點後來伸展為短橫或短豎。短豎和「八」至小篆訛變為「小」。 金文表示崇尚,中山王方壺:「可灋可尚」,表示可以效法,可以崇尚。又表示尚且、還(陳初生),弔䟒父卣:「母(毋)尚為小子」,表示不要還是處於小子的階段。又通假作表示常法的「常」,陳侯因[次月]敦:「永為典尚(常)。」《易.繫辭下》:「既有典常。」《國語.越語下》:「無忘國常」,韋昭注:「常,舊法。」又通假作表示守護的「常」,冶仲考父壺:「子子孫孫永寶是尚(常)。」《詩.魯頌.閟宮》:「魯邦是常」,鄭玄箋:「常,守也。」又用作人名。 漢簡用作「上」,表示登,《銀雀山漢簡.晏子.一三》:「景公令脩(修)茖(路)𡨦(寢)之臺,臺成,公不尚(上)焉。」表示臺建成後,景公不肯登上去。 「尚」是從表示堂基的「冂」分化出來,表示高尚的本義,引申之,登上堂基又叫「尚」,這一意義的「尚」傳世文獻多寫作「上」,「尚」、「上」是音義密切相關的同源詞。中山王方壺表示上下的「上」加注「尚」字,成為雙聲字,「尚」既是聲符,又是義符。 《說文》:「尚,曾也。庶幾也。从八,向聲。」 「尚」字後來成為許多字的聲旁,如「常」、「裳」、「堂」、「嘗」、「黨」等。 | ||||||
昌 |
| 春秋戰國文字多有變體,或把「日」形置於「口」內,「口」形或訛變為「甘」、「日」,《說文》小篆訛為從「日」從「曰」,而《說文》籀文仍保留從「口」之形。 甲骨文用作祭名。金文表示繁盛、昌盛,蔡侯申盤:「子孫蕃昌」。 竹簡讀作「唱」,表示稱贊,《銀雀山漢簡.晏子.一六》:「公射,出質,堂上昌(唱)□」。傳世本《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晏子死景公哭之稱莫復陳告吾過》作「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意謂景公射箭,箭脫靶而去,大夫們還異口同聲地稱贊他射得好(孫彥林、周民、苗若素)。又讀作「倡」,表示提倡、宣揚,《郭店簡.緇衣》簡30:「古(故)大人不昌(倡)流[言]」,傳世本《禮記.緇衣》作「故大人不倡游言」。 《說文》:「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𣅊,籒文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