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口 (主部件) 共 59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吉 | 金文上承甲骨文第二種字形,從「士」從「口」,早期金文「士」仍保留斧形,後期線條化而失斧鉞之形。 甲金文表示吉祥、吉利,井人鐘:「永冬(終)于吉」,師奎父鼎:「用匄眉壽黃耇吉康」。金文又用作人名和紀日名稱,「初吉」即「初干吉日」(王引之),指以十天干來計算,每月第一日至第十日中的任何一天,都可稱為「初吉」。古人以為第一的事物為吉善,因此把第一個干日視為月之吉日(黃盛璋)。「吉金」表示堅硬的青銅,王子午鼎:「擇其吉金」。 《說文》:「吉,善也。从士口。」 | |||||||||
合 | 「合」字的構形釋義有多種說法。林義光、徐中舒以為象二物(按:徐中舒以為象器蓋)相合之形,徐氏又指出「合」是「盒」的初文,引申而有會合之義。《說文》:「合,合口也。从亼从口。」 應特別注意的是「合」字上面的部件是「𠓛」,而非象「倒口」的「亼」。二者如相混,或會得出以為「合」字指二口對答,並以之為「答」的初文之議(如高鴻縉)。參見「𠓛」,參見「亼」,參見「盒」。 甲骨文表示會合,《屯南》2350:「王其以眾合右旅」,意謂商王使民眾會合右旅。 金文表示符合,秦公鐘:「卲(昭)合皇天」,即配合皇天,指三公之德相配皇天而合於天命(馬承源)。又通假為「會」,五年琱生簋:「隹(唯)五年正月己丑,琱生又(有)事,召來合(會)事」,意謂五年正月己丑那天,琱生發生了獄訟之事,召伯虎來處理此事。又通假為「答」,陳侯因[次月]敦:「合(答)揚厥德」。 戰國竹簡表示會合,《郭店簡.老子甲》簡19:「天地相合也,以逾(降)甘露。」意謂天地陰陽之氣相合,就會降下甘露(劉釗)。又通假為「答」,表示回答、對答,《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孔子合(答)曰」。 | |||||||||
各 |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來到,卜辭「各雨」即雨水到來,「各雲」即雲朵飄來。《合集》33348:「大水不各」。《合集》24756:「今日有各雨」。《合集》21022:「各云不其雨」。 金文也表示來到,曶壺:「王各于成宮」,表示王來到成宮。㝬鐘:「用卲各不(丕)顯且(祖)考、先王。」「卲各」即「招各」,表示招請先公先王的靈魂到來(郭沫若)。「卲各」文獻作「昭假」,「假」是「徦」的假借字,《說文》:「徦,至也。」《詩.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金文表示來到的「各」又以音近的「客」、「洛」表示。 「各」、「𢓜」字「進入」之義古書多借「格」、「徦」字表示。《爾雅.釋詁》:「格,至也。」又《釋言》:「格,來也。」《書.舜典》:「帝曰:格汝舜」,孔安國傳:「格,來。」《儀禮.士冠禮》:「孝友時格,永乃保之。」鄭玄注:「格,至也。」《禮記.月令》:「(孟夏)行春令,則蝗蟲為災,暴風來格。」鄭玄注:「格,至也。」《易.家人》:「王假有家。」《詩.商頌.玄鳥》:「四海來假,來假祁祁。」鄭玄箋:「假,至也。」 「各」後多被借用作指示代詞,即「各自」、「各人」的「各」。戰國竹簡和漢帛書表示各自,《睡虎地秦簡.語書》簡1:「古者,民各有鄉俗。」《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35:「人各食其所耆(嗜)」。《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32行:「各復歸於其根,曰靜。」 《說文》:「各,異辭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 |||||||||
君 | 甲骨文有「多君」一詞,如《合集》24132:「多君弗言。」一說以為讀為「多尹」,與「多臣」、「多公」義同,為殷之職官名。陳夢家以為「多君」指諸侯國首領,姑備一說。 金文「君」亦與「尹」義同,指君主所倚重的官吏,內史龏鼎:「朕天君其萬年。」唐蘭認為「金文習見天君,即大君,而天尹鈴及作冊大鼎並作天尹,即大尹也,春秋時宋尚有大尹,當是其遺制矣。」《左傳.哀公二十六年》:「六卿三族降聽政,因大尹以達。」杜預注:「大尹,近官有寵者。六卿因之以自通達於君。」又,「君」可指國君,中山王方壺:「適曹(遭)郾(燕)君子徻不顧大宜(義)」,子徻即燕國國君子噲。「君」用作動詞,指君臨、主宰,晉姜鼎:「余隹司(嗣)朕先姑君其國」,指國君夫人繼承其先姑,與國君同時君臨其國(陳連慶)。金文「君」亦用作職官名、人名,或用作封地領主、諸侯的稱呼,或用作貴族男子的通稱,或用作父母先輩的敬稱。 戰國文字「君」指君主,《上博竹書一.緇衣》簡2:「則君不疑丌(其)臣,臣不或(惑)於君。」戰國竹簡常見「君子」一詞,如《上博竹書二.民之父母》簡1:「《詩》曰:『幾(愷)俤(悌)君子,民之父母。』」意指《詩經》上說:「和樂平易的君子,是人民的父母。」(季旭昇) | |||||||||
吝 | 「吝」的本義兼有悔恨、痛惜之義,《說文》:「吝,恨、惜也。从口,文聲。《易》曰:『以往吝。』𠲲,古文吝从彣。」王筠《說文句讀》:「案恨、惜固是一義引伸。然《易.屯》象曰:『往吝窮也』,則恨其窮而惜其初之往也。〈說卦〉云:『坤為吝嗇,則惜而無所恨矣。』下文引《易》,則所謂悔吝者,憂虞之象也,又恨、惜兼之。」「吝」的程度要比「凶」輕,《周易.繫辭上》:「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吝」與同從「文」聲的「愍」、「閔」等字差不多,同樣有憂慮的意思。「吝」、「愍」、「閔」很可能是由同一個詞分化出來的(陳劍)。參見「閔」。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25216:「于吝」,與後來表示悔吝之「吝」可能只是同形字。甲骨文另有從「又」上多一小斜筆的字形,陳劍釋為悔吝之「吝」(參《合集》14295、26974)。齊陶用作人名。 戰國竹簡用作本義,指憂悔、痛恨,《上博楚竹書三.周易.蒙卦》簡1:「初六:發蒙,利用刑人,用說桎梏,以往吝」,意指初六爻象啟發蒙昧,利於用刑罰來糾正他人,但如一直用刑卻是憂吝的(季旭昇)。另「吝」通假作「閔」,《上博楚竹書二.容成氏》簡52至53:「武王於是虖(乎)素𠕻(冠)弁元(冕),以告吝(閔)於天。」《說文》:「閔,弔者在門也。」段玉裁注:「引申為凡痛惜之辭,俗作憫。」全句指武王於是戴上素白的冠冕,向上天祈求憐憫。又「吝」可通假為「殄」,《清華簡一.皇門》簡12:「𢘅(媢)夫先受吝(殄)罰,邦亦不寍。」傳世本《逸周書.皇門》作「媚夫先受殄罰,國亦不寧。」孔晁注:「殄,絕其世也。」全句指嫉妒的丈夫先受到絕後的懲罰,國家亦不安寧。 「吝」後來引申有吝嗇的意思,《論語.泰伯》:「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 | |||||||||
吹 | 金文的「吹」用為人名,又疑可讀為「隳」,表示毁棄。叔䟒父卣:「茲小彝妹(末)吹,見余,唯用諆[◎酉](𠻜)女(汝)。」「妹(末)吹(隳)」即不要毁壞。全句翻譯為這件小酒器不要毁掉,你見我的時候,我還要用它請你品嘗。(李學勤、唐雲明) 傳世文獻裡「吹」可表示撮口用力吐氣。如《韓非子.大體》:「不吹毛而求小疵,不洗垢而察難知。」《淮南子.齊俗》:「夫吹灰而欲無眯,涉水而欲無濡,不可得也。」 「吹」引申表示吹奏管樂。如《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吹笙。」《呂氏春秋.遇合》:「客有以吹籟見越王者,羽角宮徵商不謬,越王不善,為野音而反善之。」又表示管樂器,如東晉陶淵明〈述酒〉:「王子愛清吹,日中翔河汾。」 「吹」也表示風吹。如《詩.鄭風.蘀兮》:「蘀兮蘀兮,風其吹女。」《文選.潘安仁〈秋興賦〉》:「庭樹槭以灑落兮,勁風戾而吹帷。」引申表示散播。如唐代李賀〈帝子歌〉:「山頭老桂吹古香,雌龍怨吟寒水光。」 《妙法蓮華經.序品》:「今佛世主,欲說大法,雨大法雨,吹大法螺,擊大法鼓。」佛教講經傳法時會有吹奏法螺的儀式,後來被借來比喻空口說大話、大肆吹噓。「吹」因而產生了誇大、說大話的用法。如《老殘游記》第19回:「『許大,聽你挑一副去,我總是贏你。』許亮說:『你別吹了!』」 「吹」還表示不成功、關係破裂。如老舍《駱駝祥子》:「一百塊,少一分咱們吹!」 | |||||||||
杏 | 「杏」甲骨文用作人名,《合集》17524:「帚(婦)杏[示]三屯。」即指名叫杏的婦人整治了三對骨板(劉興隆)。 | |||||||||
谷 |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表示谷地,指兩山間之低狹地帶。啟卣:「山谷」。又用為「裕」,表示寬裕,何尊:「叀(唯)王龏(恭)德谷(裕)天」,讚美周王德盛,可配比上天。又用為人名。 簡帛文字「谷」多讀為欲,《郭店楚簡.尊德義》:「不以旨(嗜)谷(欲)害其義(儀)軌」。 《說文》:「泉出通川爲谷。从水半見,出於口。凡谷之屬皆从谷。」段玉裁注:「水注川曰谿,注谿曰谷。」又云:「川者,毌穿通流之水也。」 | |||||||||
沓 | 甲金文從「水」從「口」,金文「水」旁略異,與「眔」字所從形同。構形初義不明。一說會口若懸河之意(徐鉉、徐在國),徐鉉曰:「語多沓沓,若水之流」。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意義不詳。 《說文》:「沓,語多沓沓也。从水从曰。遼東有沓縣。」 | |||||||||
昌 | 春秋戰國文字多有變體,或把「日」形置於「口」內,「口」形或訛變為「甘」、「日」,《說文》小篆訛為從「日」從「曰」,而《說文》籀文仍保留從「口」之形。 甲骨文用作祭名。金文表示繁盛、昌盛,蔡侯申盤:「子孫蕃昌」。 竹簡讀作「唱」,表示稱贊,《銀雀山漢簡.晏子.一六》:「公射,出質,堂上昌(唱)□」。傳世本《晏子春秋.外篇第八.晏子死景公哭之稱莫復陳告吾過》作「公射,出質,堂上唱善,若出一口。」意謂景公射箭,箭脫靶而去,大夫們還異口同聲地稱贊他射得好(孫彥林、周民、苗若素)。又讀作「倡」,表示提倡、宣揚,《郭店簡.緇衣》簡30:「古(故)大人不昌(倡)流[言]」,傳世本《禮記.緇衣》作「故大人不倡游言」。 《說文》:「昌,美言也。从日从曰。一曰:日光也。《詩》曰:『東方昌矣』。𣅊,籒文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