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說: 甲金文象人屈膝坐下之形。本義是坐。《論語.鄉黨》:「寢不尸」,即睡覺時不坐。
38 字
詳解: 「
尸」的字形本義有三說,一說象人高坐(李孝定),如坐在几上;一說象人屈膝坐在地上(沈培);一說象人蹲踞(徐中舒)。按首二說較佳。
古人的「
坐」相當於今天的跪坐,而比起跪坐、蹲着,屁股着地的坐姿較為舒適。查古代祭祀時,生者因不忍見至親之不在,乃以活人「
尸」代表死者接受祭禮,甚至享用祭品,如《儀禮.士虞禮》:「尸飯」。「
尸」受到尊敬和優待,故讓尸在祭祀時屈膝坐在几上或地上。因為只有尸才能這樣坐,所以以坐姿來指稱「
尸」的職稱。
「
尸」除了要坐着,還要站立。古書有「坐尸」、「尸坐」,與「立尸」相對,《禮記.禮器》:「周坐尸」、「夏立尸」、「殷坐尸」。《白虎通》:「座尸而食之」,表示使尸有座位而被喂食。「
座」是坐具,似可側證「
尸」象人坐在凳上。
「
尸」又可指代表死者的「神主牌」,古代「載尸以行」就是指持着神主牌巡行(見《史記‧龜策列傳》),後世仍由嫡親持「神主牌」進行祭祀。戰國竹簡即加從「
示」為意符,「
示」象神主牌位,注意此字形未有用作神主牌。參見「
示」。
甲骨文通假作「
夷」,方國名,《合集》6459:「正(征)尸(夷)」,表示攻打夷方。又可借指來自尸方即夷方的人牲。《合集》828:「用十尸(夷)于丁,卯一牛。」表示用十個來自夷方的人牲來祭祖先丁,宰殺一頭牛。金文也通讀作「
夷」,表示蠻夷。㝬鐘:「南尸(夷)、東尸(夷)具視,廿又六邦。」
金文「
尸」又可當動詞用,表示扮演「
尸」(代表死者的活人)的角色,夷伯簋:「尸伯尸于西宮」,表示尸伯在西宮擔任尸。《詩.召南.采藏》:「誰其尸之,有齊季女」。引申之,可解作「執掌」或「佔據」名位,如「尸職」、「尸祿」、「尸位素餐」等。
戰國竹簡表示代表死者受祭的活人,《上博竹書六.平王問鄭壽》簡1:「尸廟」,即「有尸之廟」,強調是有「
尸」參加祭祀的廟(沈培)。
又古代除可由「尸祝」主祭外,也有由死者嫡親充當「
尸」的習俗,《禮記.曲禮》有:「孫可以為王父尸」之說,及《儀禮.特牲禮》注:「尸,所祭者之孫也。祖之尸則主人乃宗子」等,都是明證。
今人一般以為「
尸」乃「
屍」的簡體字,可以補充的是,「
尸」本為繁體字,屍體的「
屍」古借「
尸」來表示,後來才加「
死」為聲符分化出「
屍」專門表示遺體。參見「
屍」。
《說文》:「尸,陳也。象臥之形。凡尸之屬皆从尸。」
958 字
相關漢字: 坐,
座,
示,
夷,
屍,
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