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義通解

上一頁 | 下一頁 搜索詞 : 假借 (共 251 筆) 91 - 100
[重新搜索]
搜索記錄: ( 假借 )

搜索字串:
選項:

支援萬用字元:「?」代表任一漢字,「*」代表句內任一字串。
關鍵字、詞間以半形空格分開。NOT 「A B C D...」= 有 A, 無 B, C, D...

漢字 形義通解
金文從「」從一彎曲的豎筆(以◎表示),象氣從口中向下呼出。以一彎曲的豎筆指示氣的呼出(參何琳儀、房振三)。「」字是為了表示語氣停頓的語氣詞而造的(徐寶貴)。
金文從「」從一彎曲的豎筆(以◎表示),象氣從口中向下呼出。以一彎曲的豎筆指示氣的呼出(參何琳儀、房振三)。「」字是為了表示語氣停頓的語氣詞而造的(徐寶貴)。
金文用作語助詞,坪安君鼎:「單父上官冢子憙所受平安君者也。」「」、「」是一字之分化,朱駿聲:「只,語已詞也,从口,象氣下引之形。按丨,指事。」
此外,「」、「」因古音相同,常常相混。「」字後世主要被借用作句末的語氣詞,即「之、乎、者、也」中最後的也。此外,「」字亦可用於句中作為語氣停頓,轉承下文的連詞。《論語•雍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或《禮記•檀弓下》:「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現代漢語更進一步對「」字靈活地運用。參見「」。
許慎《說文》:「也,女陰也。象形。𠃟,秦刻石也字。」直指也字的本義乃女姓生殖器官之象形。這一點段玉裁注解從之:「此篆女陰是本義,假借為語詞,本無可疑者,而淺人妄疑之……」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從◎,象人被衣服包裏着,本義是人在衣中(裘錫圭),是「」的初文。後假借為「因為」、「原因」。
甲骨文及早期金文從「」從◎,象人被衣服包裏着,本義是人在衣中(裘錫圭),是「」的初文。「」後來表示憑借、沿襲、順隨、原因,皆為假借義。
甲骨文用作南方名,《合集》14294:「南方曰因」。
金文用作連詞,表示因而,承接上文,中山王方壺:「因載所美」。蟎鼎:「妊氏令(命)蟎事,保厥家,因付厥且(祖)僕二家」,「」是人名,意謂妊氏任命蟎職事,保衛他的家,因而給予蟎兩家來自他的祖上的僕人。金文「」字又用作人名,陳侯因[次月]敦:「因[次月]」,即齊威王因齊。
戰國竹簡表示因此,《郭店簡.六德》簡14:「大材埶(設)者(諸)大官,少(小)材埶(設)者(諸)少(小)官,因而它(施)錄(祿)安(焉)。」意謂有大才能者立為大官,有小才能者立為小官,因此布施爵祿。又表示順應、因應,《郭店簡.語叢一》簡31、97:「豊(禮)因人之情而為之即(節)文者也」,意謂禮是順應着人的常情而節制文飾。《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因民之欲,會天地之利」,意謂因應人民的需求,會聚天地之利。又表示原因,《上博竹書三.彭祖》簡1:「乃將多昏(問)因由」。又表示依靠、憑借,《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9:「乃因迡以智(知)遠」,意謂透過近事而知道遠景。
甲金文「」字假借」字為之,後來為了區別二字,在「」之上加分化符號(以◎表示),分化出「」字,用作地支名,居第三位。
甲金文「」字假借」字為之,後來為了區別二字,在「」之上加分化符號(以◎表示),分化出「」字,用作地支名,居第三位。分化符號後來訛變為「𦥑」,象兩手形分置左右,箭頭至小篆變為「」。
甲金文用作地支,《合集》35966:「丙寅卜」。戊寅作父丁方鼎:「戊寅」。金文又表示敬,陳逆簠:「寅事齊侯」,即恭敬地侍奉齊侯。
戰國竹簡表示敬,《清華簡二.繫年》簡1:「昔周武王監觀商王之不恭上帝,禋祀不寅」,意謂周武王鑒於商王不敬上帝,祭祀不誠敬。又用作地支,古人用干支紀日,《包山楚簡》簡30:「戊寅之日」。《包山楚簡》簡218:「甲寅之日」。
《說文》:「𡩟(寅),髕也。正月,陽气動,去黃泉,欲上出,陰尚彊,象宀不達,髕寅於下也。凡寅之屬皆从寅。𡓵,古文寅。」
甲金文與小篆字形相同,皆以一橫表示數目「」。
甲金文以抽象的一橫表示一的概念。《說文》:「一,惟初太始,道立於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凡一之屬皆从一。弌,古文一。」按「」字由從「」從「」的字形演變而來,為「」之繁文。春秋以後古人於「」上加注聲符「」。由於「」字下部加有飾筆而與「」相混,因此金文和戰國竹簡等材料多有從「」從「」的字形,如庚壺和郭店竹簡《窮達以時》簡14。
何琳儀認為從「」從「」來自從「」從「」的字形,「」字後來再省為「」形,故《說文》所錄古文寫作「」。從五年召白虎𣪕的「」字字形可推斷「」字可能也有從「」的寫法。唯從「」從「」的字形未見於古文字材料,此處姑備一說。詳可參見「」。
甲骨文「」字用作數詞,如《合集》21575:「一牛。」亦可表示序數,即「第一」,如《合集》2703:「今一月。」甲骨文中有「一人」或「余一人」,皆為殷王自稱,《合集》41027:「余一人亡(無)𡆥(憂)。」
金文「」亦用作數詞,如大盂鼎:「易(賜)女(汝)鬯一卣。」又如史獸鼎以「十又一月癸未」作紀年。另毛公鼎:「余一人才(在)立(位)」,《呂氏春秋.重言》:「成王曰:『余一人與虞戲也。』」意指「成王說:『我與唐叔虞說笑而已。』」「余一人」的用法與甲骨文同,乃周王自稱。
中山王方壺借用從「」從「」的字來表示「」,另如《包山楚簡.五行》則有借用從「」從「」的字形來表示「」。由於「」字筆畫簡單,容易讓人改動數目,於是後人多假借專壹之「」字作為「」的大寫。專壹之「」現在也一般寫作「」。參見「」。
從「」,「」聲。本義是隱逸之人。
從「」,「」聲。本義是隱逸之人。《說文》:「佚,佚民也。从人,失聲。一曰:佚,忽也。」段注:「按許作『佚民』,正字也。作『逸民』者,假借字。」古書中既有「佚民」,又有「逸民」。據《說文》及段玉裁注當以「佚民」為是。如《漢書.楊胡朱梅云傳》:「昔者秦滅二周,夷六國,隱士不顯,佚民不舉,絕三統,滅天道。」
」作動詞表示隱遁、隱逸。《字彙.人部》:「佚,隱遁也。」如《荀子.宥坐》:「故居不隱者思不遠,身不佚者志不廣。」《韓詩外傳.第八》:「國無佚士,皆用於世。」
」表示逃亡、逃逸。如《春秋公羊傳.成公二年》:「頃公用是佚而不反。」《呂氏春秋.仲冬紀》:「是月也,農有不收藏積聚者,牛馬畜獸有放佚者,取之不詰。」
」也表示散失、散亡。如《論衡.佚文》:「恭王壞孔子宅以為宮,得佚《尚書》百篇、《禮》三百、《春秋》三十篇、《論語》二十一篇。」又如「佚書」、「佚名」。
」表示安逸、閑適。《玉篇.人部》:「佚,豫也。」如《孫子.軍爭》:「以近待遠,以佚待勞,以飽待飢,此治力者也。」 《漢書.司馬相如傳》:「事行甚忠敬,居位甚安佚。」
」表示放縱。如《國語.越語》:「淫佚之事,上帝之禁也,先行此者,不利。」《史記.樂書》:「於是有悖逆詐偽之心,有淫佚作亂之事。」
」表示過失。如《尚書.盤庚上》:「邦之不臧,惟予一人有佚罰。」孔傳:「佚,失也。是己失政之罰,罪己之義。」《商君書.開塞》:「夫民之憂則思,思則出度;樂則淫,淫則失佚。」
」和「」在表示逃逸、隱逸、散失等意義時往往相通。王鳳陽以為「」是「」的分化字,專用於表示隱遁之人,只是後來「」和「」又混同了。用法上「」多用於逃脫義,而「」多用於散失義。
」還表示遺忘、疏忽。《說文》:「一曰:佚,忽也。」如《大戴禮記.衛將軍文子》:「美功不伐,貴位不善,不侮可侮,不佚可佚,不敖無告,是顓孫師之行也。」王引之《經義述聞》:「佚,忘也,輕忽也。」《論衡.別通》:「不肖者輕慢佚忽,無原察之意。」
金文從「」,「」聲。本義是人的胳肢窩,或禽獸的翅膀或腿與腹胸相連的部份。《廣雅.釋親》:「胳謂之腋。」
金文從「」,「」聲。本義是人的胳肢窩,或禽獸的翅膀或腿與腹胸相連的部份。《廣雅.釋親》:「胳謂之腋。」《玉篇.肉部》:「腋,肘腋也。」「」不見於《說文》。「」為「」的初文,「」字較為晚出。「」從「」聲,「」本是從「」,「」聲,故「」、「」古音相近(裘錫圭)。
漢帛書用作本義,《馬王堆.足臂十一脈灸經.足》第6行:「足少陽脈……其直者貫腋,出於項、耳……」指足少陽脈的直行經脈貫通腋下,直到頸、耳的位置。不過,從出土簡帛中可見,「」多以「」、「」和「」來表示。《睡虎地秦簡.日書甲種.人字》簡153正貳:「在掖(腋)者愛。」意謂在「」代表的日子(即春夏的未日和亥日,秋冬的酉日和丑日)出生的小孩有仁愛之德。《馬王堆.合陰陽》第102行:「揗(循)𢩭(肘)房(旁),抵夜(腋)旁。」意謂沿着肘的旁邊,抵達腋的旁邊。《馬王堆.五十二病方.腋下》第69行:「即以汁……淒(揩)夕(腋)下。」指用汁掖揩抺腋下。傳世文獻中亦有以「」為「」。《史記.司馬相如列傳》:「洞胸達腋」,《漢書.司馬相如傳上》作「洞胸達掖」,意指射穿禽獸的胸部以至於腋下。
」後來又引申為腋狀物,如腋芽,即是指在植物葉與莖之間長出的側芽。
」又可假借作「」,有扶助、提攜之意。《新唐書.許孟容傳》:「好提腋士,天下清議上之。」全句指(許孟容)樂於提拔士人,天下敢於議論時政之士皆被提攜。
金文表示牲腋之肉(何琳儀)。鑄客鼎:「腋腏。」
金文最初從「」從「」,以手掩面,表示心情愁悶。本義是擔心、擔憂。
金文最初從「」從「」,以手遮蓋臉面,表示憂心忡忡,心情愁悶。後來從「」從「」,寫作「𢝊」,與「」古文同,「」象人形而突出頭臉,會憂思愁緒展現於顏面之意;徐鍇:「𢝊形於颜面,故从頁。」本義是擔心、擔憂。
」、「𢝊」、「𢚧」實乃一字,《說文》:「憂,和之行也。从夊𢚧聲。《詩》曰:『布政憂憂。』」《說文》:「𢝊,愁也。从心从頁。」朱駿聲:「經傳皆以憂為之,而𢝊字廢矣。」《爾雅.釋詁下》:「憂,思也。」邢昺疏:「憂者,愁思也。」
一說「」應從「」,「」省聲,為「」字的演變而加心旁(高源縉)。金文「假借作「」,參見「」。
金文表示憂慮,毛公鼎:「我弗乍先王憂」。中山王鼎:「以𢝊(憂)勞邦家」,[妾子]𧊒壺:「大去型罰,以𢝊(憂)氒民之隹(唯)不辜。」意謂大力免除刑罰,以憂心、體恤無罪的人民。
馬王堆帛書「」字從「」、「」,又有省去心旁,借「」為「」,參見「」、「𢝊」。
從「」,「」亦聲,「」是「」的後起字,春秋後增「」旁,表示在水中游泳,引申有出游、游樂之意。
金文從「」從「」,「」亦是聲符。本義是在水中行動、游泳,引申為出游、游戲、游玩。金文表示游樂,莒弔之仲子平鐘:「莒弔(叔)之中(仲)子平自乍(作)鑄其游鐘」,表示叔之仲子平鑄造供游樂的鐘。
戰國竹簡表示游泳,《上博竹書五.三德》簡21+18:「善游者,死於梁下。」意謂善於游泳的人,在橋梁下淹死。
漢帛書假借」字來表示「」,《馬王堆帛書.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第169行:「鳥得而蜚(飛),魚得而流(游)。」
《說文》:「游,旌旗之流也,从㫃,汓聲。𨒰(䢊),古文游。」段玉裁注:「《集韵》、《類篇》乃作『旒』,俗字耳。旗之游如水之流,故得偁『流』也。」段玉裁認為「旌旗之流」的「」字俗作「」,「」是旗子的飄帶,因為隨風飄揚,就好像水流的樣子,故稱為「」。「」、「」音近,二字同源。參見「」。
」、「」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說是小狗(許慎)。謀猷、猶如、猶可等是「」的假借義。
」、「」本一字,本義是獮猴,一說是小狗(許慎)。甲金文作「」,參見「」。謀猷、猶如、猶可等是「」的假借義。
有人認為「」(獮猴)的本性多疑,而「」也是一種多疑的野獸,故以「猶與」表示遲疑不決(孔穎達)。王念孫指出「猶豫」、「容與」、「夷猶」、「狐疑」、「躊躇」皆一聲之轉,是雙聲聯綿詞,其讀音體現其意義,不應據字形解釋字義,所以孔穎達、顏師古對「猶豫」的解釋不可信。
《說文》:「猶(猷),玃屬。从犬,酋聲。一曰:隴西謂犬子爲猷。」
甲金文皆從「」、從「」,象手持棍棒或手杖擊打人之狀,是「」的初文(林義光、姚孝遂),疑本義是儆戒。
甲金文皆從「」、從「」,象手持棍棒或手杖擊打人之狀,是「」的初文(林義光、姚孝遂),疑本義是儆戒。西周金文或增二至三斜點(以◎表示)於人與攴之間;或增「」於兩者之間,疑「」為斜點之線條化,為小篆字形所本。
《說文》釋攸曰:「攸,行水也。從攴從人,水省。𣲏,秦刻石繹山文攸字如此。」許氏以為從水省非是,斜點或「」當非水省,疑為飾筆(參劉釗)。至於「行水」一義,當為後世假借義。
甲骨文用作地名。
金文表示長遠,[我阝]陵君鑒:「攸立歲嘗」,意謂長置為歲嘗之祭。又表示馬繮繩,衛簋:「攸勒」,或作「鋚勒」、「鞗革」,《詩.小雅.采芑》:「鉤膺鞗革」,鄭玄箋:「鞗革,轡首垂也。」
戰國竹簡通假為「」,表示修練、修行、修養,《郭店簡.性自命出》簡57:「攸(修)身近至仁」。《上博竹書七.凡物流形甲本》簡22:「所以攸(修)身而治邦家」。又表示遵循,《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6:「天地四時之事不攸(修)」,意謂不遵行天地四時的常理。又表示修整,《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18:「城郭必攸(修)。」《清華簡二.繫年》簡123:「母(毋)攸(修)長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