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
5
(9)
異讀破音字
繁簡對應
   
UTF-8 E6 96 BF
大五碼 CEEA 
倉頡碼 卜尸人弓木 
Matthews 7521 
漢語大字典 (一版)2176;(二版)2332  
康熙字典 410 
Unicode U+65BF
GB2312  
四角號碼 0824.7 
頻序 A/B 5579  5422 
頻次 A/B -- 
普通話 li  yu    
小篆
金文
字例: 7/12
(部件樹)
甲骨
字例: 1/1
(部件樹)
簡帛文字
字例: 1/1
其他
字例: 1/1
《廣韻》 頁碼 反切 註解
204 以周


聲母 清濁 部位 聲調 韻攝 韻目 開合 等第
次濁 /
形義通解
 略說: 甲金文從「」從「」,或不從「」而從「」,象小孩子執旌旗出行之形。本義為出遊,是「」、「」的初文。
54 字

 詳解: 甲金文從「」從「」或「」,象小孩手執旗幟出遊,本義是出遊,引申為旅遊。東周金文於「」字增「」、「」、「」,「」為遨遊之專字,「」是表示在水中游。參見「」、「」。字義分化後,「」用來表示古時旌旗末端直幅、飄帶一類的下垂飾物,可能因為這些下垂的穗帶隨風飄揚,有浮游之貌。

  《說文》無收「」字,商承祚認為《說文》以「」為旗之流者,借字也。旌旗之游應作「」,俗作「」。《玉篇》:「斿,旌旗之末垂者。或作游。」《集韻》:「旒,旌旗之旓。或作斿。」「」即旗幟上飄帶之類的裝飾物。

  卜辭用為人名、地名。金文除用作人名外,表示出游,魚鼎匕:「出斿(游)水虫」。古代「」可表示一切生物,「水虫」可能泛指水中的生物。

  漢帛書表示出游,《馬王堆帛書.養生方》第199行:「湯斿(游)於搖(瑤)臺」。「」指成湯,意謂成湯到瑤臺一游。
373 字


相關漢字: ,,,,,,,,,,
粵語音節 & 根據 同音字 詞例(解釋) / 備註

p12 p70
旌斿,斿旐,幡斿,飈斿
p78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遨遊

p216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斿」的異讀字

p70
p82
HKLS 人文 同聲同韻 同韻同調 同聲同調 同「
詞類 英文意義
n. scallops along the lower edge of a flag (arch.); parade
v. to swim; to move or rove freely; to parade
瀏覽次數: 6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