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義通解
上一頁 | 下一頁 |
搜索詞 :
假借
(共 251 筆) 161 - 170 [重新搜索] |
頁 |
漢字 | 形義通解 |
---|---|
每 |
甲骨文用法有二,一,用同「母」。二,又讀為「悔」,表示悔吝。金文多用作人名,又表示捷疾,後作「敏」,何尊:「叀王龏德谷(裕)天,順(訓)我不每(敏)。」又假借為「牧」,中山王圓壺:「昔者先王慈愛百每(牧)」,「百牧」即群臣(參李學勤、李零),一說認為「百每」讀作「百謀」,意指「百慮」,《說文》:「慮難曰謀」(參張政烺)。 《說文》:「每,艸盛上出也。从屮母聲。」 |
蒙 |
金文「蒙」表示覆蓋,中山王方壺:「氏(是)以身蒙㚔(甲)冑」。《國語.晉語》:「聞蒙甲胄。」韋昭注:「蒙,被也。」 漢帛書「蒙」指愚昧。《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公仲倗謂韓王章》第270行:「故韓是(氏)之兵非弱也,其民非愚蒙也,兵為秦禽(擒),知(智)為楚笑者,過聽於陳軫,失計韓傰(倗)。」又用作地名,在今河南省商邱市東北,《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蘇秦自齊獻書于燕王章》第36行:「公玉丹之勺(趙)致蒙,奉陽君受之。」「致蒙」指把蒙地封給奉陽君。另,又用作姓氏,《馬王堆.戰國縱橫家書.李園謂辛梧章》第277行:「君無功,胡不解君之璽以佩蒙敖(驁)、王齮也。」 傳世文獻中「蒙」除了可解愚昧,還有欺瞞之義。《左傳.昭公二十七年》:「鄢氏、費氏自以為王,專禍楚國,弱寡王室,蒙王與令尹以自利也。」杜預注:「蒙,欺也。」另「蒙」亦有蒙受、承接之義,《易.明夷》:「內文明而外柔順,以蒙大難。」 |
南 |
甲骨文表示南方,《合集》36975:「東土受年,南土受年,西土受年,北土受年。」「南土受年」,表示南方的土地得到好收成。又用作地名。又用作祭品,郭沫若、唐蘭釋讀為「豰」,表示小豚,引申為幼小的牲畜。《合集》14315:「卯南,黃牛。」表示宰割幼小的牲畜和黃牛。 金文表示南方,散氏盤:「自瀗涉,以南,至于大湖。」表示從瀗水渡過,向南,直至大湖。無㠱簋:「王征南尸(夷)。」由於「南夷」位處江淮地區,又稱「南淮尸(夷)」,翏生盨:「王征南淮尸(夷)。」 漢帛書通假作「男」,《馬王堆.五十二病方》第353行:「以南(男)潼(童)弱(溺)一斗半」,表示取用一斗半男童的童子尿。《左傳.昭公十三年》:「鄭伯,男也。」《國語.周語中》、《孔子家語.正論》「男」作「南」。 《說文》:「南,艸木至南方,有枝任也。从𣎵,𢆉聲。𡴖,古文。」 |
難 |
![]() 「難」字《說文》或體從「隹」,「堇」聲,參見「堇」。春秋晚期以前所見金文「難」皆從「黃」從「隹」,戰國晚期中山王鼎從「隹」,「 ![]() 《說文》:「𪅀,鳥也。从鳥堇聲。𩀤,𪅀或从隹。𩁚,古文𪅀。𩁤,古文𪅀。𩀙,古文𪅀。」段玉裁注:「今為難易字,而本義隱矣。」 金文表示困難、不易之意,中山王鼎:「此易言而難行」、「鄰邦難親」。又「難老」是金文中的習語,表示長壽。殳季良父壺:「其萬年霝終難老」。《詩.泮水》:「既飲旨酒,永錫難老。」徐中舒引《莊子.大宗師》:「子之年長矣而色若孺子」解之,「難老」即是年長而外貌不衰,如若年少。 |
夒 |
早期金文與甲骨文第二種字形相同,頭部、手足皆象人形,只是添加尾部而已。字形象人以手掩面,王國維認為是羞恥的「羞」本字,待考。西周晚期以後「夒」字逐漸線條化,從頁從二又,頭部兩邊皆有手形。就文例所見,「夒」多為人名用字,難以確知構形本義;惟毛公鼎「夒」假借作「憂」,表示憂慮。參「憂」。 《說文》:「夒,貪獸也。一曰母猴,似人。从頁,巳、止、夊,其手足。」「母猴」即「沐猴」、「獮猴」之音轉,而非指雌性之母字;徐鍇《繫傳》:「夒,今作猱。」自甲骨文觀之,「夒」、「猱」乃一字之分化。典籍「猱」又作「獶」、「獿」,按「夒」、「柔」、「憂」同屬幽部,聲音相近,故可互為異體,參「猱」、「獶」、「獿」。 |
五 |
「五」之本義不詳,一說以為字象刻識符號,用來表示數詞「五」(于省吾)。一說以為「五」象收繩器之形,為「互」之初文(丁山)。參見「互」。由於于省吾認為商代陶文及甲骨文所見之「乂」形與五橫畫形皆為「五」,張秉權據此提出五橫畫形即象五指橫伸之形,又因五指橫伸,掌紋可見,故以「乂」形來表示掌紋;後來「五」字即在「乂」形上下各加一橫,象掌中有紋,用來表示數字「五」。按季旭昇以為五橫畫乃「亖(四)」加一飾筆,並非「五」字,故此說似未成立。 甲骨文「五」用作數詞,或用作基數,《合集》14316:「𤉲(燎)于東,五犬、五羊」,指在東面進行燎祭,祭牲是五隻狗、五頭羊。或用作序數,《合集》6:「五月。」甲骨文有「五族」一詞,指一種軍事組織,《合集》28054:「五族。」 金文亦用作數詞,尹姞鬲:「易(賜)玉五品。」訓匜:「今大赦女(汝),鞭女(汝)五百。」又用作序數,五年師[㫃史]𣪕:「隹(唯)王五年九月既生霸壬午。」又金文常見「五日」一詞,指旗上之日月星圖案,王臣𣪕:「旂五日。」1935年河南汲縣山彪鎮出土陸攻戰紋鑑,其中圖案右側有一船立一大旗,上有五個圓形,即為「五日」(張政烺)。 戰國竹簡用作數詞,《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4:「苗民非甬(用)霝(靈),折(制)㠯(以)型(刑),隹(唯)乍(作)五戒之型(刑)曰法。」全句指苗民的君主不肯從善,用刑罰來制裁人民,制訂了五種殘暴的刑罰,以為法律。字又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41-42:「晉文公思齊及宋之德,乃及秦𠂤(師)回(圍)曹及五鹿,伐衛以脫齊之戍及宋之回(圍)。」《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正月戊申,取五鹿。」 秦簡中「五」可讀成「伍」,《睡虎地秦簡.封診式.有鞫》簡6:「士五(伍)居某里。」《史記.秦本紀》:「(昭王)五十年十月,武安君白起有罪,為士伍,遷陰密。」《集解》引如淳曰:「嘗有爵而以罪奪爵,皆稱士伍。」「士伍」指曾經有爵位,卻因罪而被褫奪爵位的人。又「五」可讀為「語」,指言語,《睡虎地.日書乙種》簡240:「丁丑生,好言五(語)。」 馬王堆帛書「五」可讀成「吾」,用作第一人稱代詞,《馬王堆帛書.老子甲本》第15行:「五(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也。」 |
牙 |
《說文》:「牙,牡齒也。象上下相錯之形。凡牙之屬皆从牙。𤘈,古文牙。」《毛詩.召南.行露》:「誰謂鼠無牙?何以穿我墉?誰謂女無家?何以速我訟?雖速我訟,亦不女從。」 戰國竹簡「牙」字下增「齒」字為意符,是《說文》古文所本。 由於「牙」字象牙齒上下交錯,有交錯、交互之意,故分化出「互」字,「牙」、「互」是意思密切相關的同源字。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猛獸之利齒。師克盨:「干(捍)害(禦)王身,乍(作)爪牙。」「爪牙」比喻得力助手,參見「爪」字。又用作人名。 而「牙」和「與」的聲音相近,所以戰國竹簡中,「牙」字可以假借為「與」,由於「牙」隸變後的異體又作「与」,後來「与」便被視為「與」的異體字。注意「與」字中所從的「与」其實就是「牙」字(「与」、「牙」皆是金文「牙」字的隸定),「牙」在「與」字中除用作聲符外,還有反映了古人彼此贈牙以締結婚約的傳統,參見「與」。 《郭店楚簡.語叢三》簡9:「牙(與)為義者遊,益。牙(與)莊者處,益。……牙(與)不好學者遊,員(損)。」 |
我 |
郭沫若認為象兵器的「我」即《詩經》與「斧」並舉的「錡」,「我」是「錡」的象形初文,指刃部有齒的鉞形武器。「我」所象的兵器,羅西章認為即是陝西扶風縣莊白村出土的三齒兵器,曾憲通、陳煒湛認為即曾侯乙墓出土的多戈戟。漢字中唯一保留了「我」兵器義的,大概只有「義」字(關子尹)。參見「義」。 甲骨文用為貞人名、國名。又用作複數第一人稱代詞,多為殷商之自稱,如《合集》9688:「我受年」,表示我們的禾黍會豐收,這是殷人貞卜自己國家農作物的收成情況。 金文除用作人名外,多用作第一人稱代詞,表示自己,毛公鼎:「虔夙夕叀(惠)我一人。」意謂朝夕虔敬輔助我一個人。 戰國文字也用作第一人稱代詞,《郭店簡.老子甲》簡31:「我無事而民自富」。《上博竹書一.緇衣》簡10:「《詩》員(云):「皮(彼)求我則,女(如)不我得,執我仇仇,亦不我力。」意謂《詩經》說:「君主請求我從政時,唯恐請不動我;等到我答應了,卻又不信賴、重用我」(季旭昇)。《清華簡二.繫年》簡24-25:「息侯弗順,乃使人于楚文王曰:『君來伐我,我將求救於蔡,君焉敗之。』」又假借作「義」,《郭店簡.語叢一》簡22:「仁生於人,我(義)生於道」。 |
娘 |
卜辭用作人名,如《合集》11423反:「帚(婦)娘」。 古書用作本義,如《樂府詩集.清商曲辭.子夜歌》:「見娘喜容媚,願得結金蘭」。湯顯祖《紫釵記》:「儂家少年得娘憐」;亦用作假借義,如王實甫《西廂記》:「白頭娘不負荷,青春女成擔擱」。 |
柰 |
古文字「木」、「屮」、「出」訛混,故郭永秉、陳劍認為「柰」、「奈」、「祟」本為一字。戰國竹簡用「柰」字來表示禍祟的「祟」,《包山楚簡》簡236:「尚速疽(瘥),母(毋)又(有)祟」,意謂期望盡快病癒,沒有鬼神的禍害。 奈何的「奈」字是從「柰」字分化出來的,《廣韻.泰韻》:「奈,本亦作柰。」《老子》第26章:「柰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本。躁則失君。」意謂為甚麼身為大國的君主,還輕率躁動以治天下呢?輕率就失去根本,躁動就失去主體(陳鼓應)。「無柰」是「無柰何」、「無可柰何」之省,《韓非子.存韓》:「諸侯兵困力極,無奈何,諸侯兵罷。」意謂諸侯兵力耗盡,沒有辦法,諸侯停戰。「柰何」又可指如何、怎麼辦,《馬王堆漢帛書.老子甲本卷後古佚書.明君》第436行:「取於樹強,樹強柰何?」意謂(君主)取法於樹積強勢,樹積強勢要怎麼辦? 「柰」後來用來表示蘋果,《說文》:「柰,果也。从木,示聲。」段玉裁注:「假借爲柰何字,見《尙書》、《左傳》。俗作『奈』,非。」《說文解字約注》:「《本草綱目》云:『柰與林檎,一類二種。實似林檎而大,一名頻婆。』《學圃餘疏》謂頻婆即蘋果。然則今俗所稱蘋果,即古之所謂『柰』也。味甘美,多產北方」。曹植〈謝賜柰表〉:「賜臣等冬柰一奩」,意謂賞賜臣子們一盒冬季的蘋果。謝靈運〈山居賦〉:「杏墵柰園,橘林栗圃。」「林檎」俗稱「沙果」或「花紅」,是一種像蘋果而小的水果,黃綠色中略帶微紅。 「柰花」指茉莉花,唐竇叔向〈貞懿皇后輓歌〉之二:「命婦羞蘋葉,都人插柰花。」意謂受封號的婦女進獻蘋葉(一種水草),國都裏的人戴上茉莉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