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義通解

上一頁 | 下一頁 搜索詞 : 假借 (共 251 筆) 71 - 80
[重新搜索]
搜索記錄: ( 假借 )

搜索字串:
選項:

支援萬用字元:「?」代表任一漢字,「*」代表句內任一字串。
關鍵字、詞間以半形空格分開。NOT 「A B C D...」= 有 A, 無 B, C, D...

漢字 形義通解
甲金文疑象侈口深腹圜底之器,為「」的初文,本義是瓮器(朱芳圃)。後借用作公私之「」,又用作長輩的尊稱。
」的構形釋義,長久以來多從韓非之說。許慎《說文》即提到「公,平分也。从八从厶。八猶背也。韓非曰︰『背厶為公。』」按「」即公私之「」,韓非將「」理解為與「」相背,《韓非子.五蠹》:「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此說得孫詒讓、強開運等支持,唯「」甲金文部件似與「」有別。參見「」。
近人或質疑韓非而自立一說,高鴻縉以為古文字「」上所從之「」形,乃「」之初文,而下所從之略方之環形,乃「物之通象」,故「」之構形乃取「物平分則為公」之義,可備一說。朱芳圃即以為「」之構形象「侈口深腹圜底之器」,並認為是「」之初文,「」即大腹的盛東西的陶器。《說文》:「瓮,罌也。从瓦,公聲。」又以為「」後來被假借為背私之「」,再假為尊稱,於是另造一從「」,「」聲之「」,以表達其初義。其說較可信。
西周早期金文「」字象提把的「」形尚未與器身(「」形)分離。甲骨文「」形與「」形則清楚二分,西周晚期以後金文「」的提把亦與器身分離。
甲骨文「」指先公,《合集》34296:「勺(礿)歲于多公」,指對諸位先公進行礿祭和歲祭。又卜辭多見「公宮」,指殷先公上甲廟,《合集》36541:「天邑商公宮衣。」全句指於國都先公上甲廟進行衣祭。
金文「」用作國君通稱,叔尸鐘:「雁(膺)受君公之易(賜)光(貺)」,指接受君主的賞賜(楊樹達)。又用作對貴族之敬稱,明公簋:「唯王令(令)明公遣三族。」「」又可用作對先人之敬稱,沈子簋:「陟二公」,意謂在祭禮中把已死的兩個祖先陞上去(唐蘭)。另,字又用作子女對生父之敬稱,或女子對丈夫之父的敬稱。
戰國竹簡「」用作男子之尊稱,《上博竹書五.鮑叔牙與隰朋之諫》簡4:「縱公之所欲。」又用作諸侯之通稱,《清華簡二.繫年》簡10:「武公即世,莊公即位;莊公即世,昭公即位。」「即世」指去世。
金文「」象蔓藤上長着瓜果,本義是瓜果。
金文「」象蔓藤上長着瓜實之形,「」是葫蘆科植物,本義是瓜果的「」。《說文》:「瓜,㼌也。象形。凡瓜之屬皆从瓜。」段玉裁改「」為「」,注云:「在木曰果,在地曰蓏。瓜者,縢生布於地者也。」徐鍇云:「外象其蔓,中象其實。」
金文「命瓜」用作複姓,即典籍之「令狐」。令狐君壺:「命(令)瓜(狐)君乳(孺)子乍(作)鑄尊壺」。參見「」。又假借作「」,表示孤卿之「」,即朝廷高官,這裏指成濮之戰的楚軍主帥令尹子玉,子犯編鐘:「喪厥師,滅厥瓜(孤)」,指喪失其軍隊,滅殺其主帥(裘錫圭)。
後世「」又是一種武器,長柄,上端象瓜形。《三國演義》第119回:「叱武士將張節亂瓜打死於殿下。」粵語「」可表示死亡,可能來源於此。也可能源於「冬瓜豆腐」一語,粵語「冬瓜豆腐」表示十分脆弱,引申為不吉利的事情,與「三長兩短」意近。
金文、小篆從「」,「」聲。本義為急流。又假借為「」字,解作溝渠、護城河。
金文、小篆從「」,「」聲。本義為急流。《說文》:「淢,疾流也。」段玉裁注:「急疾之流也。」《淮南子.本經訓》:「抑淢怒瀨,以揚激波。」高誘注:「淢,怒水也。」這句指抑止急流波濤,因此揚起高高的波瀾。
」又假借作「」,解作溝渠、護城河。《集韻.職韻》:「洫,或作淢。」《詩經.大雅.文王有聲》:「築城伊淢,作豐伊匹。」意謂築城牆挖城濠,建設與之相匹配的豐邑。毛亨注:「淢,成溝也。」鄭玄注:「十里曰成,淢其溝也,廣深各八尺。」陸德明《經典釋文》:「淢字又作洫。」「」,《韓詩》作「」。《史記.夏本紀》:「卑宮室,致費於溝淢。」意指(大禹治水期間)不(為自己)建好的房子,把資財用於開挖溝渠。
金文用作地名,長甶盉:「穆王才(在)下淢㡴(居)。」「」,這裏指暫時的居所;即穆王在下淢的臨時宮室。「下淢」是地方名,應是文獻中的「」。棫,又稱棫林,因為該地有許多棫樹而得名。又因為臨近汧水和渭水,所以又可從「」。下淢現在地望在陝西省寶雞東北的周原南麓(參張筱衡)。《史記.秦本紀》:「秦軍走,晉兵追之,遂渡涇,至棫林而還。」裴駰注:「杜預曰:『秦地也。』」意即秦軍走,晉兵追,渡過了涇河,到達棫林便撤退了。
從「」,「」聲。本義是空閒的時間。
從「」,「」聲。本義是空閒的時間。《說文》:「暇,閑也。从日,叚聲。」如《詩.小雅.何草不黃》:「哀我征夫,朝夕不暇!」《墨子.非攻下》:「是上不暇聽治,士不暇治其官府,農夫不暇稼穡,婦人不暇紡績織紝,則是國家失卒,而百姓易務也。」
」也表示悠閒、從容。如《世說新語.任誕》:「謝便起舞,神意甚暇。」南宋辛棄疾〈論荊襄上流為東南重地〉:「豈非栗栗危懼,不敢自暇之時乎?」
」通「」,表示借用、借助。如《文選.王粲〈登樓賦〉》:「登茲樓以四望兮,聊暇日以銷憂。」李周翰注:「假借此日登樓而四望也。」
甲骨文從「」從「𡗞」,「𡗞」象編髮帶罪之奴隸。「」象以手牽帶奴隸的髮辮,本義是奚奴,罪奴。
甲骨文從「」從「𡗞」,「𡗞」象編髮帶罪之奴隸。「𡗞」的「」形或改作「」,或改作「」,或於「」上畫出頭部。戰國文字或假借」為「」,「」、「」二字同音,參見「」。
」象以手牽帶奴隸的髮辮,本義是奚奴,罪隸。《說文》:「奚,大腹也。从亣,𦃟省聲。𦃟,籒文系字。」按把「」解釋為大腹,並不符合古文字構形本義。
甲骨文「」指地名,《合集》37474:「王田奚,往來亡(無)災。」全句指王到奚地田獵,往來都沒有災禍。甲骨文中「」又指人牲,《合集》19771:「王㞢(侑)三奚于父乙」,王用三個人牲對父乙進行侑祭。
金文「」指女奴隸,亞乍父癸角:「王易(賜)𦯞(服)亞唬奚、貝」,指王賞賜給服從的亞族的唬女奴、貝幣。《周禮.春官.序官》:「奚四人。」鄭玄注:「奚,女奴也。」《說文》:「㜎,女隸也。」另「」亦用作人名與族氏名。
傳世文獻「」字多假借作疑問代詞,《小爾雅》:「奚,何也。」《國語.吳語》:「唯是車馬、兵甲、卒伍既具,無以行之。請問戰奚以而可?」
另「」可通假作「」,《淮南子.主術》:「天下之物莫凶於雞毒。」《群書治要》、《意林》引「」作「」。
甲金文「」字象手拿着相連的絲線。本義是聯繫。
甲金文從「」或「」從頂部相連的絲,「」、「」皆象手形,頂部相連的絲是「」的初文,全字象手拿着相連的絲線。羅振玉:「卜辭作手持絲形,與許書籀文合。」商承祚則認為象手持二絲或三絲而繫聯之,本義是綁繫、繫聯。學者或認為此字是「」的初文(丁山、裘錫圭),《說文》:「攣,係也。」姑備一說。戰國文字「」下省從一「」,多借作「」。小篆「」之「丿」為「」之省變,《說文》誤以為「丿」標聲,不確。《說文》:「系,繋也。从糸丿聲。凡系之屬皆从系。𣫦,系或从毄處。𦃟,籒文系从爪絲。」
甲骨文用作祭名,于省吾認為因祀典有繫屬物品的舉動而得名。《合集》14311:「勿奏、系于東」,指不要在東方進行奏祭和系祭。甲骨文又用作地名、方國名。《合集》36964:「才(在)系。」《合集》27997:「系方。」金文用作人名。
戰國時韓國陶器用作姓氏,《陶彙》6.79:「系㦹。」另戰國文字多假借為「」,可用作人名,如《包山楚簡》簡179:「黃系(奚)。」「」或假借作疑問代詞「」,指怎樣。《上博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13:「吾欲與齊戰,𦖞(問)陣系(奚)女(如)?守邊城系(奚)女(如)?」全句指我想要跟齊國作戰,要怎樣佈置陣式?要怎樣守住邊境?參見「」。
馬王堆帛書「」可讀為「」,《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䰍》第382行:「若不能桼(漆)甲兵,令某傷,系(雞)矢(屎)鼠襄(壤)涂(塗)桼(漆)王。」意謂若不能用漆塗在盔甲與兵器上,反而令人患漆瘡,當以雞糞、鼠穴的泥土塗他。
又,《馬王堆帛書.六十四卦.習贛(坎)》第21行:「系(繫)用諱(徽)纆,親(置)之于繱(叢)勒(棘),三歲弗得,兇(凶)。」通行本《易》「」作「」。呂祖謙《周易音訓》:「係,晁氏曰:古文作系。」按「」、「」並通為「」,全句意指用繩索繫縛囚犯,使他置身於草叢荊棘之中,三年不得解脫,占得凶兆。
」由聯繫引申到世系的「」,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系之義引申爲世系。」《字彙.糸部》:「系,譜系。」劉向《別錄》:「《世本》,古史官明於古事者之所記也,錄黃帝已來帝王諸侯及卿大夫系謐名號,凡十五篇。」班固《漢書.高帝紀》:「漢帝本系,出自唐帝。」
金文上從「」下從「」,「」字上從「」下從「」,學者多認為「」象器蓋,「」、「」象蓋子、器皿相合之形,「」是「」的初文,本義是覆蓋、器蓋。
金文上從「」下從「」,「」字上從「」下從「」,學者多認為「」象器蓋(林義光、楊樹達、商承祚、戴家祥、孔仲溫、裘錫圭),「」、「」象蓋子、器皿相合之形,「」就是「」的初文,而「」當為「」的初文,本義是覆蓋、器蓋。
《說文》:「盍,覆也。从血、大。」徐鉉曰:「大,象蓋覆之形」。「」象器蓋,還可以從「」字的字形得到旁證,金文「」字上部的器蓋正寫作「」形,參見「」。金文「」用為「」,楚王酓[干心]鼎:「鑄鐈鼎之盍(蓋)」,表示鼎的蓋子。
此外,覆蓋故相合,「」引申有合義,「」、「」聲義皆同,《爾雅.釋詁》:「盍,合也。」
」後來假借為副詞,是「何不」的合音,有反詰之意。《玉篇》:「盍,何不也。」《左傳.成公六年》:「子盍从眾?」杜預注:「盍,何不也。」又《國語·晉語》:「盍殺我?」
甲金文「」字是從「」字省變而來(裘錫圭),象雲氣之形,音近假借為乞求之「」。本義是請求。
甲金文「」字由「」省變而成(裘錫圭),「」象天上的雲氣。由於「」、「」音近,「假借來表示乞求、祈求,後來省作「」,專門表示乞求之義。本義是請求。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由甲骨文至東漢的「」常寫作「」,到東漢才看到「」。
甲骨文假借為「」,用作介詞,表示至、到,《屯南》2366:「气(乞-迄)日酒」,「」、「」都是祭名,意謂到日祭的時候就進行酒祭。
金文表示乞求,洹子孟姜壺:「用气(乞)嘉命」,表示因而祈求美好的命令。
漢帛書表示乞求,《馬王堆.老子乙本卷前古佚書.十六經.果童》第98-99行:「果童於是衣褐而穿,負并(缾)而巒(灓)。營行气(乞)食,周流(遊)四國,以視(示)貧踐(賤)之極。」意謂果童於是穿上粗布衣,背起瓦缾來盛水,環繞而行,四處乞食,周遊列國,以顯示貧賤到了極點。
」後來又有給與、供給的意思。《集韻‧﹒未韻》:「乞,與也。」《正字通‧乙部》:「乞,凡與人物亦曰乞。」《漢書.朱買臣傳》:「妻自經死,買臣乞其夫錢,令葬。」意謂妻子自上吊死了,買臣給錢她的丈夫,命令處理下葬的事。唐杜甫〈戲簡鄭廣文兼呈蘇司業〉詩:「賴有蘇司業,時時乞酒錢。」「乞酒錢」即給予酒錢。表示給予的「」和表示請求的「」不同音。請求義,普通話是上聲,讀作「」,廣州話是陰入聲,讀作「」的陰聲;給予義,普通話、廣州話都是去聲,讀作「」。清錢大昕《十駕齋養新錄.假借乞》:「乞之與乞一字也。取則入聲,與則去聲。」
」字的「索取」與「給予」義在一些中國方言中仍保持讀音的差別,如潮州話「」字作「索取」時讀[khɤk21],如「乞食」,義為乞丐;作「給予」義時則讀為[khɤʔ21],如「本書乞你」,義為這本書給你。
」字甲骨文從人,字下數點「」象人遺下的大便形。
」《說文》作「𦳊」,從艸從「𡇒」,表示糞便。胡厚宣認為小篆「𦳊」字所從「𡇒」中之「」,與「」金文小篆所從「𡇒」中之「」、「」甲骨文所從數點相同,其字形似「」而非「」,其實是由象糞便之形的數點演變而來。按「」中數點當象穀食,而「𦳊」、「」所從數點象大便,後來隸變成「」。
卜辭常見「屎有田」,即施糞於田之意,徐中舒從之。裘錫圭讀作「」、「」;姚孝遂隸定此字作「尸少」(另參沈建華),認為與農作有關。現暫從前說。
金文方面,陳侯因[次月]敦有一字形,從尸從米,「」、「」形近,皆象側面之人形。高鴻縉認為與甲骨文「」同字,象人遺屎形,金文始訛為從「」。李家浩指出,金文「」字通假為「」,表示繼承,陳侯因[次月]敦:「屎(纂)嗣𧻚(桓)文」,意謂繼承齊桓公的文德。
《說文》:「𦳊,糞也。从艸,胃省。」段玉裁注:「《左氏傳》、《史記》假借矢字為之。官溥說:『糞』字之上似米而非米者,矢字。是漢人多用矢也。」參見「」、「𦳊」、「」、「」。
此外,屎又通作「」,表示呻吟。《玉篇.尸部》:「屎,呻也。」《詩.大雅.板》:「民之方殿屎,則莫我敢葵。」毛傳:「殿屎,呻吟也。」參見「」、「」。
此字雖極俚俗,但《莊子.知北遊》篇中,亦有「道在屎溺」一語;又《漢書.天文志》有「天屎星」。漢代「」多通假作「」,如《史記‧廉頗傳》便曾記載有人因受賄而造謠指廉頗一飯「三遺矢」云云。參見「」。
甲骨文象天上的雲氣。「」是「」的古字。
甲骨文從三橫,象天上的雲氣。「」是「」的古字,本義是雲氣。《說文》:「气,雲气也。象形。凡气之屬皆从气。」今天「」的簡化字作「」,是採用了古字。
因為字形和「」相近,所以後來把上畫和下畫寫成彎曲之形,以作區別。
甲骨文多用為副詞,表示終究、最終、終竟(沈培),《合集》12532正:「王占曰:『疑茲气雨。』之日允雨。」意謂王對着卜兆作出預測:「這個卜兆(顯示)終究會下雨。」這一天果然下了雨。又用作介詞,表示至、到,《屯南》2366:「气日酒」,「」、「」都是祭名,意謂到日祭的時候就進行酒祭。
金文表示乞求,洹子孟姜壺:「用气(乞)嘉命」,表示因而祈求美好的命令。鄀公緘鼎:「用气(乞)沬(彌)壽,萬年無彊(疆)」,意謂因而祈求壽終,得享天年,萬年無限期。又讀為「」,表示終止,天亡簋:「丕克气(訖)衣(殷)王祀」,即終止殷王的祭祀,亦即商朝滅亡。《尚書.西伯戡黎》:「天既訖我殷命。」
戰國竹簡讀作「」,表示幾乎、將要,《上博竹書三.周易》簡44:「气(汽)至,亦母(毋)繘井,羸丌(其)缾,凶」,王弼本《周易.井卦》作「汽至,亦未繘井,羸其瓶,凶。」意謂汲水井繩將要出井口而尚未提出井口,就把汲瓶傾覆墜毀,那是很凶險的(陳鼓應)。又讀作「」,表示至於、達到,《清華簡一.皇門》簡2:「气(迄)又(有)寶(孚)」,《逸周書.皇門》作「訖亦有孚」。大意是說取信於民。
」後假借來表示乞求、祈求,表示這個意思的「」後來省作「」。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气、氣古今字。自以氣爲雲气字,乃又作餼爲廩氣字矣。气本雲气。引伸爲凡气之偁。」「借爲气假於人之气,又省作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