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口 (主部件) 共 59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聖 | 卜辭、金文用作聽聞之聽;金文又表示聖智、聖王,中山王□鼎:「夫古之聖王,敄(務)才(在)[目又](得)孯(賢)。」師望鼎:「王用弗忘聖人之後。」王孫鐘:「肅悊(哲)聖武,惠于政德,淑于威義(儀)。」「聖武」即是聖明英武。而「聖[走喪](爽)」乃金文習語,表示聖智爽明,如[疒興]鐘:「夙夕聖[走喪](爽)」。 | |||||||
鳴 | 甲骨文多作「雞」之象形(羅振玉、商承祚),這一點在那些有冠的字形尤其顯著,而有冠的又常有三劃長尾,整體形狀象公雞仰首張喙鳴叫之形。羅振玉認為「雞司晨…。應時而鳴。引申而為凡鳥之鳴。」羅、商之說可參。甲骨文亦有字形不從「雞」而從「鳥」。若鳴字初義為雞鳴,鳥鳴為引申義,那麼從「雞」或從「鳥」則可通。 商代金文承甲骨中「雞」鳴之字形(見鳴觶)。周金文基本上承甲骨之形構,從口從鳥形,而鳥形皆仰首張喙作鳴叫狀。一說周金文所從實即「烏」(金文形義通解),可參。 卜辭用為人名(姚孝遂)。金文除用作氏族徽號(見鳴觶)外,亦用為聲響,特指鐘聲,如王孫遺者鐘︰「元鳴孔諻。」 《說文》:「鳴,鳥聲也。從鳥從口。」 | |||||||
髭 | 甲骨文用作人名,金文用作族氏名,甲骨文的人名「髭」與金文之圖形文字大概屬於同一族,商代人名往往即是其族氏(裘錫圭)。 金文又通假作「祡」,用作祭名,大盂鼎:「髭(祡)、烝、祀」,祡、烝、祀是三種祭祀的名稱。《說文》:「祡,燒柴焚燎以祭天神」,可見「祡」是燒柴來敬拜天神的祭祀。 「髭」本指嘴上邊的鬍鬚,《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陌上桑》:「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後泛指鬍須,韓愈〈寄崔二十六立之〉:「連年收科第,若摘頷底髭。」 | |||||||
魯 | 後期金文在「口」中加點,訛變為「甘」。由於魚尾與「口」相連,故小篆訛變為從「魚」從「白」。 甲骨文用作地名,《合集》9979:「魯受黍[年]」,意謂魯地得到黍子豐收的好年成。又表示美好,《合集》10133反:「吉魯」。 金文表示美好,史叀鼎:「屯(純)魯、魯令(命)」,「純」是厚、大之意,第一個「魯」字從美好引申有福祐的意思,與「嘏」是同源詞,第二個「魯」字表示美好的、嘉美的,全句意謂厚福、嘉命。伯姜鼎:「受天子魯休」,意謂接受天子美好的庇蔭。又用作地名、國名。 戰國竹簡表示美好,《清華簡一.皇門》簡4:「王用能承天之魯命」,意謂周王能繼承上天的嘉命。又用作國名,《清華簡二.繫年》簡70-71:「齊頃公圍魯,魯臧孫許蹠晉求援。駒之克率𠂤(師)救魯。」《郭店簡.魯穆公問子思》簡1:「魯穆公昏(問)於子思」。 《說文》:「魯,鈍詞也。从白,鮺省聲。《論語》曰:『參也魯』。」 | |||||||
齒 | 甲骨文用作本義,《合集》773甲:「帚(婦)好弗疾齒。」 金文「齒」指年齒,中山王方壺:「而退與者(諸)侯齒長於𨗥(會)同。」張政烺指「齒長」即依年齒序列,長者在前。銘文全句指退而據年齒先後與諸侯會盟。《左傳.隱公十一年》:「寡人若朝于薛,不敢與諸任齒。」杜預注:「齒,列也。」孔穎達疏:「齒是年齒之別名;人以年齒相次列,以爵位相次列,亦名為齒。」《左傳》全句謂寡人如果到薛國朝見,就不敢和任姓諸國爭先後。 戰國文字用作本義,指牙齒,《上博竹書六.用曰》簡6:「脣亡齒倉(寒)。」又用作年齒,《上博竹書八.子道餓》簡1:「吾子齒年長壴(矣)。」 | |||||||
霝 | 根據許慎,「霝」的本義是小雨。「霝雨」表示微雨,《說文》:「霝,雨零也。从雨,𠱠象𩂣形。《詩》曰:『霝雨其濛。』」「雨零」即雨徐徐落下。《說文.雨部》:「零,徐雨也。」《詩.豳風.東山》:「我來自東,零雨其濛。」高亨注:「零雨,又慢又細的小雨。」 甲骨文從「雨」從二「口」,金文從「雨」從三「口」,何琳儀認為會雨多之意(何琳儀),指多而稠密的雨。 甲骨文多用作人名,金文表示善、很好,典籍作「靈」、「令」,史牆盤:「青(靜)幽高且(祖),才(在)𢼸(微)霝處。」表示安靜的隱居的高祖,在微國很好地居住(唐蘭、李學勤、裘錫圭)。《廣雅.釋詁》:「靈,善也。」《廣雅.釋言》:「霝,令也。」小克鼎:「永令(命)霝冬(終)」,「霝終」即「令終」,亦即今天的「善終」,而「永命」即長壽之意。 《大克鼎》銘文:「易女史小臣,霝龠,鼓鐘。」 聞一多 《古典新義·璞堂雜識》:「《大克鼎》以霝龠與史小臣、鼓鐘并舉,史小臣及鼓鐘皆官名,則霝龠亦官名也。」 「霝」字的字形有幾種說法,但未有定論。何琳儀認為從「雨」從「品」,會雨多之意。估計他認為「品」象眾口,故有多義。馬如森根據《詩經》認為「霝」表示細雨。張世超等認為三個「口」象器皿,與「雨」之三豎相應,象用器皿承載雨水之形。以上諸家之說皆無有力的證據,故「霝」字的字形本義待考。 | |||||||
嚨 | 甲骨文字形多變,字或從「口」從「龍」,或省去「龍」首筆劃。參見「龍」。 甲骨文從「口」從「龍」,用作地名,《屯南》499:「王令剛裒田于嚨。」商王命剛在嚨地開墾田地。字又用作人名。 | |||||||
聽 |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聽聞、聽治、聽政,如「王聽不隹禍」;又用為人名、方國名、祭名。金文表示聽從、接受,如洹子孟姜壺:「聽命于天子」,中山王□鼎:「老賈奔走不𦔻(聽)命」;又用為人名。參「聖」、「聲」字。 | |||||||
廳 | 甲金文讀作「庭」,四祀𠨘其卣:「才(在)召大廳(庭)」。大庭即宗廟太室的廣廷。 注意甲金文「廳」與後世的「廳」不同,後世廳指官府辦公的地方或招待客人用的房間,《集韻.青韻》:「廳,古者治官處謂之聽事,後語省直曰聽,故加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