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甲骨部件分析
部件: 夊 (包括子部件) 共 10 字 | 主部件 | 包括子部件 |
漢字 | 部件 | 甲骨 | 形義通解 | ||||
---|---|---|---|---|---|---|---|
夊 | |||||||
各 |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來到,卜辭「各雨」即雨水到來,「各雲」即雲朵飄來。《合集》33348:「大水不各」。《合集》24756:「今日有各雨」。《合集》21022:「各云不其雨」。 金文也表示來到,曶壺:「王各于成宮」,表示王來到成宮。㝬鐘:「用卲各不(丕)顯且(祖)考、先王。」「卲各」即「招各」,表示招請先公先王的靈魂到來(郭沫若)。「卲各」文獻作「昭假」,「假」是「徦」的假借字,《說文》:「徦,至也。」《詩.魯頌.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金文表示來到的「各」又以音近的「客」、「洛」表示。 「各」、「𢓜」字「進入」之義古書多借「格」、「徦」字表示。《爾雅.釋詁》:「格,至也。」又《釋言》:「格,來也。」《書.舜典》:「帝曰:格汝舜」,孔安國傳:「格,來。」《儀禮.士冠禮》:「孝友時格,永乃保之。」鄭玄注:「格,至也。」《禮記.月令》:「(孟夏)行春令,則蝗蟲為災,暴風來格。」鄭玄注:「格,至也。」《易.家人》:「王假有家。」《詩.商頌.玄鳥》:「四海來假,來假祁祁。」鄭玄箋:「假,至也。」 「各」後多被借用作指示代詞,即「各自」、「各人」的「各」。戰國竹簡和漢帛書表示各自,《睡虎地秦簡.語書》簡1:「古者,民各有鄉俗。」《睡虎地秦簡.為吏之道》簡35:「人各食其所耆(嗜)」。《馬王堆.老子乙本》第232行:「各復歸於其根,曰靜。」 《說文》:「各,異辭也。从口,夂。夂者,有行而止之,不相聽也。」 | ||||||
咎 | 「咎」字的甲骨文從「夊」從「人」,表示降下災禍,《合集》5477正:「隹(唯)娥咎王」,「娥」是神祇名,表示娥降災給商王。 金文加從「口」,成了從「人」從「各」。古文字加「口」不加「口」往往無別。「咎」字也有疾病義,國差𦉜加「疒」為意符,後世分化出「𤷑」字專門表示疾病。金文表示疾病、災禍等不吉之事,國差𦉜:「母(毋)𤷑母(毋)殃」,表示無災無禍(許學仁1983、董珊2008)。又用作地名,四年咎奴蓸令戈:「咎奴」。「咎奴」《漢書.地理志》作「高奴」,戰國時屬於魏國,在今陝西省延安市東北。 戰國竹簡表示災禍,《上博竹書三.周易》簡25:「亡(無)咎」,意謂沒有災禍。《郭店簡.老子甲》簡5:「咎莫僉(險)唬(乎)谷(欲)得」,表示災禍沒有比想要得到更危險。《郭店簡.老子甲》簡38:「自遺咎也」,表示自己留下災禍。《老子》:「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又表示追究,《郭店簡.性自命出》簡49:「又(有)過鼎(則)咎」,表示有過錯就會被追究(劉釗)。又通假為「陶」,《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33-34:「見叴(皋)陶之臤(賢)也」。「皋陶」是夏朝的賢臣。又通假為「舅」,《上博竹書七.吳命》簡6:「咎(舅)生(甥)之邦」,表示親密如舅甥的友邦。 | ||||||
复 | 甲骨文表示回來,《合集》7076正:「雀今來复(復)」(王蘊智、郝士宏),「雀」是部族名,意謂雀如今回來。又用作方國名。金文用作地名。 春秋玉石文字通假為「腹」,侯馬盟書1:5:「复(腹)心」,表示至誠之心(王輝)。 戰國竹簡通假為「輹」,表示捆綁車箱底板與車軸的繩索或配件,《上博竹書三.周易》簡22:「車敓(脫)复(輹)」,意謂車子脫去車輹。 《說文》:「复,行故道也。从夊,畗省聲。」段玉裁:「彳部又有復,復行而复廢矣。疑彳部之復乃後增也。」 | ||||||
後 | 一說以為「幺」為聲符(劉釗、何琳儀)。金文與戰國竹簡「彳」或改從「辵」,與《說文》古文同。《說文》:「後,遲也。从彳、幺、夊者,後也。𨒥,古文後,从辵。」另又有於「夂」下疊加「口」形為飾,參見《上博竹書四.曹沫之陳》簡30字形。 甲骨文用作先後之「後」,《屯南》2358:「後王射兕。」 金文用作本義,表示行動落後,杕氏壺:「[网戈]獵母(毋)𨒥(後)。」字亦用作先後之「後」,小臣單觶:「王後坂(返)克商。」金文常見「後人」一詞,即指子孫後代,乍册夨令𣪕:「婦子後人永寶。」又有「後嗣」,亦指子孫後代,中山王方壺:「柢柢翼翼,卲(昭)告後嗣。」「後人」、「後嗣」又可簡稱為「後」,師望鼎:「王用弗忘聖人之後。」另,「後」有終結之義,黃子豆:「黃子乍(作)甫(夫)人行器,則永祜福,霝(令)冬(終)霝(令)後。」銘文「終」、「後」同義相疊。「後」又可用作人名,白克壺:「用乍(作)朕穆考後仲尊壺。」 戰國竹簡「後」多指後代之人,《清華簡一.皇門》簡7:「至于氒(厥)後嗣立王,廼弗肯用先王之明刑。」全句指到了他的後人立為王,乃不肯用先王的明刑。另《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12:「堯又(有)子九人,不㠯(以)亓(其)子為後。」 | ||||||
洛 | 甲骨文用作地名。金文用作本義,指洛水,虢季子白盤:「搏伐玁狁,于洛之陽。」全句指在洛水的北面與外族玁狁搏鬥。又可讀作「各」,表示「至」的意思。睦乍父乙尊:「洛(各)于官(館)。」大師虘豆:「用卲(招)洛(各)朕文祖考」,「招各」即招請先王先公的靈魂到來(郭沫若)。另,金文有「洛都」一詞,用作地名,在今陝西境內。 戰國竹簡亦用作本義,指洛水,《上博竹書二.容成氏》簡26:「禹乃通伊、洛」,指禹又疏通了伊水和洛水。戰國竹簡又有「洛邑」一詞,用作地名,《清華簡二.繫年》簡17:「周成王、周公既遷殷民于洛邑。」 漢帛書「洛」可讀作「賂」,指賄賂,《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公仲倗謂韓王章》第257行:「今秦之心欲伐楚,王不若因張儀而和於秦,洛(賂)之以一名縣,與之南伐楚,此以一為二之計也。」全句意謂如今秦國的心希望討伐楚國,王不如聽從張儀而與秦國和好,用一有名的縣城賄賂他,與他向南討伐楚國,這就是一石二鳥的計謀。另又可讀為「露」,指露水,《馬王堆帛書.戰國縱橫家書.蘇秦獻書趙王章》第224行:「臣聞[甘]洛(露)降,時雨至,禾穀絳(豐)盈,眾人喜之。」 | ||||||
退 | 金文加從「彳」或「辵」為形符,「彳」、「辵」都有行走之意,更加突顯離開的意思。「退」小篆作「𢓴」,異體作「𢓇」。《說文》:「𢓴,卻也。一曰行遲也。从彳从日从夊。𢓇,𢓴或从内。退,古文从辵。」 劉釗則認為甲骨文象撤去某種祭祀,按從向外的「止」應為離開之意,撤去祭品似以從「又」(手形)較為合理,參見「徹」。 甲骨文用作祭名。金文表示後退,中山王兆域圖:「進退」。又表示從朝廷中覲見完畢返還,中山王方壺:「外之則將使上覲于天子之廟,而退與諸侯齒長於會同。」 楚簡表示引退、後退等,《郭店楚簡.老子甲》:「攻(功)述(遂)身退,天之道也。」表示功成身退。《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五.君子為禮》:「顏淵退」,退表示退出之意。 | ||||||
麥 | 甲骨文表示麥子,《合集》24440:「食麥」。又用作地名。金文也表示麥子,見於仲𠭯父盤,又用作人名。 《說文》:「麥,芒穀,秋穜厚薶,故謂之麥。麥,金也。金王而生,火王而死。从來,有穗者;从夊。凡麥之屬皆从麥。」 | ||||||
腹 | 金文從「勹」從「复」或「復」,「勹」象一俯伏人形,故學者或釋此字為「𠣾」(于省吾)。 甲骨文用作本義,表示腹部。又讀作往復之「復」,表示返回。金文用作本義,牆盤:「遠猷腹心」,「腹心」表示可信任的人。《詩.周南.兔罝》:「赳赳武夫,公侯腹心。」又通讀作「復」,表示復得,多友鼎:「𠣾(復)奪京𠂤(師)之孚」。 《說文》:「腹,厚也。从肉复聲。」《說文》:「𠣾,重也。从勹復聲。𠣴,或省彳。」 | ||||||
邍 | 「𨙅」是原野的「原」的本字,小篆從录作「邍」,《說文》:「邍,高平之野,人所登。从辵备录。闕。」 金文從「彳」或「辵」從「夊」從「田」從「豕」。從「彳」、「辵」有行走之意。「田」是聲符。學者多認為「𨙅」字從「彖」不從「豕」,王筠認為「彖」是「𨙅」的聲符。按甲骨文「彖」字與「𨙅」字所從有別,參見「彖」。 甲骨文用為地名。金文用為人名,又表示原野,晉侯對盨:「其用田狩,湛樂于𨙅隰」,意思是說用來進行田獵,在原野和低濕的地方狩獵取樂。 |